知否知否,从《如梦令》着手,学会品鉴宋词意境之三步骤

和朋友K歌,点了一首热播电视剧主题歌《知否知否》,有人说这首歌写得不错,有点儿像方文山的中国风呢。我一口盐汽水差点没喷出来,有个小孩抢答道:“这是抄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我四年级就背过!”见友人尴尬我忙圆场:“看来你当年的教材和现在的不一样啊,听说方文山写歌翻烂了《宋词三百首》,他的词风是有点儿像宋词的。”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认为,较之一代代古人,我们的语文水平在日益退化。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事实。我们成年人有不识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我们的孩子好一点,受语文教改和《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开始背诵古诗词了,可他们真的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吗?他们懂得欣赏古典文学简洁凝练的美吗?

诗言志、词言情,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峨峨泰山,那么宋词可谓洋洋江河,唐诗有气象,宋词有境界。近代美学、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称宋词在意境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艺术境界。

其实宋词也并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就是当年常在宴会酒席中演唱的,融合了汉族与外来民族音乐的歌词。只不过,曲调已经失传,唯有文字,以其“思无疆、意无穷”,流传至今。

从宋词入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一来宋词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不费劲。二则宋词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现在听起来也不过时,比如王菲翻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至今仍是KTV常点曲目。很多优秀的流行音乐词作者林夕、方文山,也经常引用借鉴宋词。学好宋词,不一定干得掉方文山,不过至少知道《青花瓷》、《东风破》、《烟花易冷》等等歌词出处在哪里,方文山作词的启蒙老师就是南宋最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让我们就从李清照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出发,看看如何从三个步骤快速读懂古诗词。

知否知否,从《如梦令》着手,学会品鉴宋词意境之三步骤


读懂,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南宋前期最为知名的“婉约派”词人,也是古代最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横跨南北宋,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夫妇雅号文翰,夫妻俩举案齐眉,情感深厚。赵明诚深深地为李清明的文采折服并引以为傲,这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很罕见,就是在现代,也没有多少丈夫能对妻子才华能力高于自己而心悦诚服。

徽宗时期,李清照幸福的家庭生活成为创作源泉,词作清新婉丽,有别于北宋时期男士以女性身份创作的爱情词,李清照写出了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心声,纯真不娇情,缠绵不艳俗。

但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却是在《漱玉集》中收录的靖康之难后南渡江南,赵明诚病死,国难家破后的作品。

古今中外,苦难是把双刃剑,给予作家悲痛,也赐予创作的灵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爱国情怀不亚于任何一位豪放派词人。

晚期李清照的词作具有相当高的现实主义价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方文山最爱这首《声声慢》,他认为男生写不出来叠句,这让文字有了音乐性、节奏感。文学家对李清照的评价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金栗词话》),因此赢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填词杂说》)的极高声誉。

知否知否,从《如梦令》着手,学会品鉴宋词意境之三步骤


读通,要学会解析诗词文本的意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是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中的一首。

《如梦令》为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对应不同曲子的韵律,同种词牌的段数、句数、字数都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符合固定的遣词造句的规范。《如梦令》为后唐庄宗所创,常见的是单调一体,指只有一段词:共七句三十三字,除第三句外,其余各句押仄声韵,第五和第六句需重复。

李清照有两首《如梦令》,均是作者前期描写闺中生活的小令,清新自然,显示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以及她那深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请细看作者写景:“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有别于夏天的倾盆暴雨;风急为下文的担心留下伏笔,绿叶禁得住雨打,红花却经不起风吹。

写人“浓睡”、“残酒”,春困睡得香甜,宿醉未醒更是舍不得起来。

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一夜春雨过后,绿叶更茂盛了,花儿却飘零了。短短4个字,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词语,相彰并举地渲染和形容,非常有画面感,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从来没有人用过“绿肥红瘦”4个字来形容花稀叶茂,但读者一读就懂,色彩鲜明、形象逼真,令人拍案叫绝,怎么中国的文字可以这么排列组合得如此传神?

写景中还有叙事,一句对话“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卷帘人就是作者的侍女,问句省略了,我们可脑补出作者对花的关切,应该是问:“经过一夜的风雨,海棠怎么样了?”侍女漫不经意的回答:“海棠依旧”,后面两句叠句:“知否?知否?……”翻译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晓得不,你晓得不?明明是绿叶更茂盛,红花更稀少了才对啊。”问得多情,答得淡漠,生生地逼出了后面这两句加重语气的恳切反驳。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自然,浑成天巧,寥寥数笔,一组跌宕起伏的对比反转,作者那恼而不怒的小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如梦令》不仅用词精妙,用韵也很讲究,完全符合词牌名的韵脚。“骤、酒、旧、否、瘦”,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入耳动听。

仅一首小令,流露出作者惜春不伤春的情愫,言语天然,情节曲折,韵律抑扬,四美兼具,堪称词中精品。

知否知否,从《如梦令》着手,学会品鉴宋词意境之三步骤


读透,要领悟文本背后的美学价值


古代文人爱引用典故,俗称“掉书袋”,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为了显得有文采,写一首诗恨不得把经史子集、李白杜甫全引用一遍。适当地引用可以使作品声色丰润,但过多堆砌则显矫揉造作,生硬晦涩,反而失去了美感。过多地引经据典,要么是作者缺乏真情实感,要么是作者没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如朱光潜所说虚伪的表现。

朱光潜在《谈美》(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写道:“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李清照就不陈词滥调,不落俗套。写春雨和花的诗词很多,这首《如梦令》和孟浩然的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及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意境是相似的,都用极简的白描,写出了春雨过后花儿凋零,作者的怜惜。

但李清照并没有引经据典,照搬孟浩然的名句。而是描绘了一个情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较之孟浩然和韩偓,李清照的《如梦令》更增添了细节的曲折,生活的情趣,读之不免莞尔一笑,真是爱美如痴的诗意人生。

这种浪漫的生活情趣,不是作者的胡编乱造,它来源于生活,细节感很强,极易打动读者,感同身受。李清照作为大家闺秀,衣食无忧,对美的事物有更多的敏感与热爱,而侍女为生活奔波,大约也没有闲情雅致关心海棠花还在不在。主仆间一问一答,一冷一热,皆合情理。李清照的创作并没有滥俗的伤春悲秋,而是用寻常对话,蕴积了对春光乍现和好花不在的无限惋惜心情。

一首小词,寥寥数语,就是日常生活与对话,平直浅白的词语挥洒自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传神而有致,传情而动听,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的愉悦。

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又云:“人能于诗词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清照这首诗,清新雅逸,感情真挚,不以赞美或讽刺为目的,不做命题作文,不用典故,不用修饰性的文字,在诗词创作上实属上乘佳作。

知否知否,从《如梦令》着手,学会品鉴宋词意境之三步骤


读懂一首古诗词说起来很简单,就这么三步,首先要有广度,多了解历史,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迹,方可知道作者的文体风格,

此为读懂;其次要有深度,诗词言简意赅,要对文字细细品味,领悟作者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此为读通;还要有高度,有一定的美学鉴赏力,知道评判好诗词的标准,更能说出这首诗词的精妙之处,此为读透。

真正会品鉴诗词的意境却不容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我们能沉下心来,独上高楼,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姿态熟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不知是否可以达到蓦然回首的境界?

作者简介:淘学王,从事培训10年以上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不会说话怎么带队伍》一书作者,樊登亲传弟子,妈妈悦读会创始人,一个视阅读和教育为终身使命的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