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嵐秀美話桑植

桑植是張家界市的後花園。

桑植歷史悠久,1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裡的朱家臺就有人居住。上古時期,桑植是古庸國的管轄地。


山嵐秀美話桑植


早期有記載的桑植古城,則是在澧水河畔倚山而建的一座小城,原址稱做瓦窯崗,是個做瓦窯的地方。西漢時,這裡屬充縣。明朝時有個叫李樵的千戶,始築了一座300多丈長的土城,清雍正7年改土歸流,設了安福縣,後才改稱桑植縣,這時有個知縣連際穎主持修了一座周長3裡多的石城,建了3個城門,桑植才像模像樣的有了一座縣城,如今那些古城牆古城門早已不存,只是在一些倚山的厚土處,偶爾或能尋到一些當年築古城的基腳遺址。

現在的桑植縣城建得很有些時髦,地上鋪著彩磚,街上豎著一棟棟嶄新的私房或公房,面積已擴充了好多倍。遊人若要知曉此地歷史,只要找點有關桑植的資料研究一下,你就會發現,桑植這塊地方,其人文歷史和遊覽景觀都十分豐富。

桑植最神秘鮮聞的歷史是其土司的歷史。

桑植的土司延續了800年之久。最早的土司,是柿溪州軍民宣撫司,建於宋開寶4年(971年)。其首領為向克武,他是奉皇上聖旨調徵建立了功業才授此職的。柿溪州的司衙建於上峒,即今上洞街鄉政府所在地。

向克武之後的第九代宣撫使向仕金,娶永順土司的女兒彭竹英為妻,生下三子,名仲爵、仲賢、仲貴。向仕金死後,經朝廷同意,三子分襲父職,並劃分上、中、下三峒地域,各設土司進行管理,上峒土司衙仍在上峒街,中峒建司衙於上峒鄉長嶺崗之鹽井塘;下峒建司衙於兩河口鄉田家村。


山嵐秀美話桑植


桑植的另一支土司鼻祖是向思勝,他原是巴蜀盤龍洞主向秀發的長子。宋景炎三年(1278年)奉命來桑徵苗,因功被授湖廣桑植等處地方軍民宣慰使司職。向思勝在桑植築了一座老司城,地點是今沙塔坪鄉茶盤口官屋場。到其孫向仲山在位時,又建舊司城衙署,地點在兩河口鄉舊街村。這支土司的最後一任土司王為向國棟,他在位時,土司城已遷至今陳家河鎮所在地。向國棟手下有個內侍大臣叫唐宗聖,曾三次叛變,發起內亂。朝廷最後以改土歸流方式結束了土司間的紛爭,並將向國棟安置到了河南為民。向國棟當土司王期間,與湖北容美宣慰司經常發生衝突,數年紛戰後,兩土司王於雍正二年會聚今五道水鎮的大巖屋,決定結盟和好,並各題寫4字刻在大巖壁上留作紀念。向國棟題了“山高水長”4字,容美土司王寫了“憶斯萬年”4字。兩土司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友好結盟的佳話,但這幾個大字在1973年修公路時已被炸燬,只有大巖屋現還有遺留。

桑植除兩支主要的土司王外,另有土酋廖炎在今桑植白石鄉廖城建過城堡,名為“白砥城”。桑植蹇家坡鄉西南角亦曾建過俄蒂、天罡兩城,系土酋唐忠和苗王尚俄蒂所建。桑植入潮溪鄉還有土司鄧鈞忠所建的署衙舊址等。這些地方的古城堡大都已被毀,僅有一些遺址尚存。

桑植是賀龍元帥的故鄉。以紅色革命根據地聞名於世,是該縣的又一顯著特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以賀龍為首的一大批革命者,在這塊土地上浴血奮戰,留下過許多革命遺址。如賀龍兩把菜刀起義的地方芭茅溪,賀龍出生的故居洪家關,桑植縣城內的蘇維埃政府,賀龍指揮戰鬥過的梅家山,大敗向子云的戰場赤溪河,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出發地劉家坪等等,這些地方的遺址文物大都保存良好。與賀龍一起革命過的許多烈士在史冊上也很著名,如王炳南、賀錦齋、賀英、谷吉庭、賀敦武、賀滿姑、賀桂如、彭玉珊、餘願學、谷青雲、谷有廉、谷耀武、湯伏林等等。另外一些人物,如陳伯陶、陳牧農、陳有維、陳慕素、陳圖南、陳策勳、餘光奎、谷狀猷、谷梅橋、谷毓英、李重華、陳士、何三畏等等,在當地也是有名人物,有的當過國民黨的高官,或是共產黨的反面人物,這些人的一生歷史有的很複雜,有的有功有過,其現象也頗值得歷史研究。

在湘西,桑植又是個以土家族、白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幾個白族鄉在全省獨一無二。白族源自大理,為什麼會繁衍到湖南桑植來呢?這中間有一個遷徙的漫長過程。椐有關考證,1253年,忽必烈與大將兀良合臺率部遠征攻下大理國。1258年,兀良合臺率軍從雲南廣西直搗南宋潭州、鄂州,出發時在雲南徵召了兩萬多人的“寸白軍”,其中大部分是白族人。1259年到達鄂州後,由於內部傾軋,忽必烈下令將“寸白軍”遣散,這些人一部分返回了雲南,一部分流落到了長江流域。桑植白族的始祖谷均萬、鍾千一、王朋凱等人,從長江過洞庭再沿澧水即到了桑植芙蓉橋、馬合口、麥地坪一帶。《谷氏族譜》載:“均萬公,自江西溯長江、渡洞庭、漫津澧,時蓄天門山,攀蘿緣蓄,躋其絕廬,慷慨悲歌,有志高遠興之志。”當時芙蓉橋一帶人煙稀少,白族人來到這裡“插草為標,指手為界”,每個姓氏都佔據了一方部落,因有“谷家鏨子巖,王家覆鍋巖,鍾家獅子巖,熊家魚兒巖”的說法。鍾氏祠堂還曾有兩幅對聯,一幅是:“遺滇池,衍宗系,飛鴻舞鶴貽漠遠;落楚天,光祖範,高山流水世澤長。”另一幅是:“源天山,落魚龜,義讓經堂羨麥地;根滇地,更回龍,德昭知音倚文山。”谷氏祠堂亦有對聯:“吾祖先多見多聞褒承經庫傳千里,我本主有靈有感穩坐濫船渡眾生。”王氏家廟有對聯曰:“起西滇,寄江西,溯長江,渡洞庭,漫津澧,安慈邑,業創千秋,永久勿替;抵南楚,匿患難,豎草標,闢阡陌,力爭扎,思廣益,宗衍八支,長昭流荒。”這些對聯內容也證實了桑植白族是從雲南遷徙而來。白族人在桑植世代繁衍,已有700多年曆史。他們的後裔都自稱“民家人”,同時在語言、服飾、風俗等方面,還保留著許多雲南大理白族人的種種特徵。1984年,湖南省民委派專家經過反覆調查後,下文正式確認了桑植縣10餘萬人的白族身份,同時批准成立了芙蓉橋、麥地坪、馬合口、劉家坪、瑞塔鋪、洪家關、竹葉坪7個鄉為白族鄉。


山嵐秀美話桑植


桑植境內發源的澧水,有好幾條支流。圍繞這些支流,有許多可觀的景色。如沿澧水南源而上,途經兩河口、陳家河、新街、上河溪以及廖家村、上洞街等鄉鎮,這些鄉鎮所在地大都風光秀麗、景色綺麗。沿澧水北源而上,途經涼水口、沙塔坪、芭茅溪、五道水、八大公山等地,風景更為秀麗。五道水的七眼泉、茶角溪,景色相當迷人。八大公山以原始次生林聞名,海拔2003米的鬥蓮山為全省的最高山,氣勢極壯觀。還有成片的古樹,一棵棵有幾人合抱粗,在省內外也很罕見。

澧水的另一大支流漊水,在桑植境內流經人潮溪、氽湖等地而入江埡水庫。沿河風光也相當美妙,目前這條河正在開發為旅遊景區。從桑植縣城往東,還有一條支流酉水小河,途經瑞塔鋪、劉家坪、芙蓉橋、馬合口至雙泉水庫,沿途幾個鄉鎮風光如畫,其中尤以芙蓉橋之恐龍挖掘遺地和劉家坪的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碑等地十分有名。

從桑植縣城沿澧水而下,途經赤溪和利福塔兩個鄉鎮。赤溪河地勢開闊,山巒秀美,峰迴水轉。利福塔境內則有著名的九天洞地下景觀,還有一個苦竹河古鎮,有500餘米的青石板長街,這兩地既能觀山又能賞水,同時感受古樸的民俗風情。澧水至苦竹河鎮後,再往下即進入永定境內的茅巖河漂流區。總之,作為張家界核心景區的補充,桑植縣的各處勝景,其實都很值得遊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