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在神州大地這片神聖的土壤之上

代代偉大工匠,焚膏繼晷,窮盡思泉

以土為源,創造了星羅棋佈的瓷器品類及器型

他們無一例外,均妙不可言,美麗怡人

瓷器很美,但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瓶子,卻總想不起它的名字,這個時候就難免尷尬。為此,玉齋君整理了這份史上最全的瓷器器形檔案,以供廣大藏家以後查閱。

瓶類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家中有一件上好的瓷器實屬難得、建議保存


蟠龍瓶

現當代 琺琅彩人物蟠龍瓶

蟠龍瓶是瓶的一種式樣。明器。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

象腿瓶

青花釉裡紅花卉紋象腿瓶

清代瓶式。因形如象腿,故又稱象腿瓶。斂口,短頸,肩以下垂直至底部。或因瓶體呈直筒狀而名“一統瓶”,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

橄欖瓶

綠哥釉小橄欖瓶

瓶的一種式樣。撇口,短頸,肩、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鳳尾瓶

宋 雨過天青釉鳳尾瓶

鳳尾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多管瓶

定窯暗刻花紋多管瓶

瓶的一種式樣。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製,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是一種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稜形或圓形管而取名。瓶口是直口,上邊有花鈕蓋,瓶身有圓式和多級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間是空的,多與瓶不通。

梅瓶

霽紅釉梅瓶

梅瓶是傳統名瓷,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花口瓶

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瓶口頗似開放的花朵。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製。器呈花口,細頸,圓腹,撇足。各窯製品的不同點在於腹與足部的變化,景德鎮製品特點為長圓腹,圈足;磁州窯和耀州窯製品特點則為圓腹,喇叭形足。明清時期仍有製作。

琮式瓶

清雍正仿官釉琮式壁瓶

琮式瓶始見於宋,一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但是現已發現,自北宋以來就有琮式瓶的生產。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變化而成。南宋官窯、龍泉窯均有這種器形。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琮式瓶 圓地方之說。《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

蒜頭瓶

清乾隆 琺琅彩纏枝花卉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之一,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清景德鎮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釉、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明嘉靖蒜頭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裝飾;明成化蒜頭瓶,僅口部作花瓣狀,耳為隨意堆塑;明正德蒜頭瓶,在瓶腹上設出戟;明萬曆蒜頭瓶,趨於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於輕盈秀美。

棒槌瓶

清康熙 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後的棒槌瓶,器形趨於細長,為了與雍正時期的棒槌瓶相區別,取名硬棒槌瓶。常見的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五彩開光等品種。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製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清光緒及民國時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較為多見,然胎體較厚重,口邊較薄且不規整。

油錘瓶

清康熙 釉裡紅描金異獸圖油錘瓶

油錘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器型大多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盤口瓶

盤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瓜稜瓶

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稜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一。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稜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製,以景德鎮製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稜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

貫耳瓶是古代工匠燒製的瓷瓶之一。流行於中國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貫耳瓶在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亦有仿製。

弦紋瓶

清雍正窯變釉弦紋瓶

瓶式之一。又稱"起弦瓶"。因瓶體環繞一道道弦紋作裝飾面得名。仿漢代弦紋銅瓶宋代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清代有仿製品。

洗口瓶

清乾隆 粉定白釉刻饕餮紋洗口瓶

洗口瓶是古代工匠燒製的瓷瓶樣式之一,以瓶口似淺洗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窯都有這種瓶式,以龍泉窯燒製量最大。器形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洗口,直頸,垂圓腹,圈足;第二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第三種為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以數道弦紋裝飾。耀州窯的洗口瓶,頸部較短,鼓腹似球狀。一般說南方作品修長,北方作品圓渾。

雞腿瓶

遼 奶白釉褐彩萱草紋雞腿瓶

雞腿瓶又被稱為雞腿壇,是遼金時期遊牧民族器形之一。雞腿瓶是契丹人發明的,具有很高收藏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等。

鳳首瓶

遼代 黃釉鳳首瓶

遼代的一種瓷器。多作伸頸、斂翼、直立的鳳形。花式杯口,鳳首張目曲嘴,長頸、寬肩、底足外展。有的花式杯口作鳳冠形,有的長頸作竹節狀,但也有飾弦紋兩道的。鳳首有的作曲嘴張口,有和作曲嘴銜珠。器多黃、綠釉,白釉則極少見。鳳首瓶在西亞地區很早就已盛行,唐代陶瓷中就有類似製品,遼瓷無疑受到它們影響,是具有遼代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皿之一。

天球瓶

明永樂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天球瓶、粉彩天球瓶、紫釉天球瓶、郎窯紅天球瓶、五彩天球瓶。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

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的一種瓶式,具有濃厚西域特色。多為青花器,少數為其他釉色。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頸兩側貼塑獸耳,八稜錘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內臺階式底。

活環瓶

清代 德化窯白瓷象耳活環瓶

瓶式之一,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製。

膽式瓶

清雍正霽紅釉膽式瓶

膽式瓶是瓶的一種式樣。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

六方瓶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圖六方瓶

六方瓶又稱為六稜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體作六稜柱形而得名。平沿,束頸,豐肩,收腹,底足外闊。瓶作六方形,拼接燒製而成。口沿與底部紋飾相呼應,均以黑地描金飾回紋。頸部飾纏枝花卉紋,頂部飾蝙蝠紋,瓶腹部長方形開光內飾花鳥紋,粉彩裝飾,顏色嬌嫩,鳥語花香,景象怡人。

荸薺扁瓶

清雍正 粉青釉弦紋穿帶荸薺扁

荸薺扁瓶,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

紙槌瓶

南宋 龍泉粉青釉紙槌瓶

紙槌瓶,又稱搖鈴尊,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裡紅兩個品種。

菊瓣瓶

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瓶撇口,細長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因近底處凸雕一週細長的菊瓣紋,故稱菊瓣瓶。

葫蘆瓶

鬥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喜愛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淨瓶(梵名 kalasa)

元代龍泉窯青釉淨瓶

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這種俗稱淨瓶的器物,實際上是屬於“軍持”的一種。“軍持”是梵語 “kundikā”、興都斯坦語 “kundi”的音譯,也稱“君遲”、“君持”、“軍遲”、“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時飲用、淨手或飯後漱口。軍持大致上可分為兩口和單口兩種類型,質地有陶瓷、金屬等。瓷質單口軍持從五代至清代皆有燒造,其基本特徵是小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頸部有輪狀出沿。

玉壺春瓶

北宋—金 鈞窯天藍釉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稱玉壺賞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製。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

長頸瓶

清 青花人物長頸瓶

長頸瓶、頸長口小、簡潔流暢、穩定挺拔,特別適合於清供單枝長莖花草,而臥薪嚐膽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遠的文化底蘊。長頸瓶高雅脫俗的聯想,養心勵志的寓意贏得文人共識,也使其獨具了經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早在宋代,長頸瓶就被引人佛堂齋室,成為清淨之地超凡脫俗的靈物;元代失意文人以野遊冥想為樂,長頸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階層日益壯大,長頸瓶寓意被功利所異化,變成達官新貴們顯示高雅興趣及身份的標誌;清代社會變革加快,商品經濟發展,長頸瓶被描金繪彩、附耳加環,淪落為世俗享樂的玩物。

柳葉瓶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柳葉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器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瓶的一種式樣。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觀音瓶

現當代 胭脂紅釉觀音瓶

觀音瓶是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的一種瓶式,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製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製品較為多見。

燈籠瓶

清乾隆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藏草瓶

清乾隆 礬紅折枝花卉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賞瓶

清同治青花雲龍紋賞瓶

賞瓶,中國陶瓷藝術的珍品。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於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賞瓶一般採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願,希望時政"清廉"。

轉心瓶

清乾隆 青花轉心瓶

轉心瓶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珍品。屬於清代創制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製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雙聯瓶

清道光 粉彩花卉紋雙聯瓶

瓶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因兩瓶聯成一體而得名。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形制如連體雙魚,又稱"連體瓶"、"雙魚瓶"或"合歡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現。清代雍、乾的景德鎮窯瓷器中多采用,品種有青花、粉彩、琺琅彩、單色釉等。

交泰瓶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貼粉彩像生堅果托盤連饕餮紋描金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製作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是乾隆時期的特殊製品,也是我國古代制瓷史上設計最為精巧、工藝最為複雜的製品,傳世品極少。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作微小移動,但不能拆開。這種工藝被稱作"交泰",寓意"上下一體,天下太平,萬事如意"。《易經》謂"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則時運亨通。這種上下兩部分交接鉤套的器形取"交泰"的吉祥寓意。

�e7�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