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狄更斯

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父子情深

這部由英國著名男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主演的經典傳世之作,根據蓋瑞·康倫感人至深的回憶錄《證明無罪》改編,以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當年的暴力對抗為背景,將英國現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真實事件公之於眾,重點刻畫了男主角格里為求公正所做的鬥爭以及他和父親之間深厚的感情。

蓋瑞·康倫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賊,在70年代滿日戰火的北愛爾蘭,整日只知狂歡狂醉,令靜默的父親失望萬分。當蓋瑞觸怒北愛共和軍時,他的父親忙將他送往英國,但是行為怪異的他,卻被英國警察誣陷為恐怖分子,逼他承認是爆炸案的共犯,為此被判無期徒刑。愛子心切的父親為救兒子,四處陳情,但卻被關進牢中。在獄中,父子終於有機會做更進一步的瞭解,蓋瑞逐漸知道,在父親看似軟弱的外表下,卻有一股不可輕忽的力量與智慧。在和口齒伶俐的女律師合作下,蓋瑞不僅證明了他的清名,也為病死獄中的父親洗刷了汙名,並揭發近代歷史中最可恥的一段司法黑幕。

影片內容雖具高度的政治性,但卻以迥異於好萊塢式的低調手法處理父子之情、權力機構的腐化和人性的掙扎,劇情凝重,情節感人,極具歷史感和震懾力,在全球引起極大反響,上映後不久即獲得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項提名,並獲得19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1993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1995年英國晚間標準電影獎最佳電影。

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西部家族

遼闊的西部草原住著一位父親和他的三個兒子——父親是退了休的騎兵上校,三個兒子個性鮮明:大兒子艾爾弗萊德(艾丹·奎因 Aidan Quinn飾)忠厚老實,二兒子特里斯坦(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飾)狂放不羈,最小的兒子塞繆爾(亨瑞·托馬斯Henry Thomas飾)溫文爾雅。

父子在大草原的生活隨著塞繆爾未婚妻蘇珊娜(朱莉婭·奧蒙德 Julia Ormond飾)的到來而改變。蘇珊娜年輕漂亮,給艾爾弗萊德帶來了內心的震動。他暗戀她,然而蘇珊娜心裡卻不由自主地迷戀上豪放粗獷的特里斯坦。出於道德的堅守,他們一直壓抑著內心的感情。

直到塞繆爾壯烈犧牲在前線,事情有了變化。即使帶著未保護好弟弟的愧疚,特里斯坦對蘇珊娜依然壓抑不住愛火,激情讓兩個人結合,這又讓哥哥無比痛苦,特里斯坦非常愛戴哥哥,無法面對已經愛上蘇珊娜的現實,於是離家出走。而蘇珊娜萬念俱灰,答應嫁給了艾爾弗萊德,而特里斯坦在草原之外也已結婚生子。事情好像趨於了平靜,但特里斯坦妻子的亡故又令事情有了波瀾。

比起片中三兄弟與蘇珊娜的愛慾糾葛,父子情筆墨不多,卻感人至深,展現了父親沉默而又深厚的愛。

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父愛童話

一個美麗的親情童話。父親愛德華(亞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飾)年輕時,很愛給年幼的兒子講自己的傳奇經歷,他自稱在阿拉巴馬旅行推銷員時,經歷過很多光怪陸離、魔幻荒誕的事情。威爾(比利·克魯德普 Billy Crudup 飾)並不相信,覺得是父親在虛榮和浮誇,父子關係漸漸疏離。直到結婚,他離開了這個家,整整三年,威爾一直沒和家裡聯繫。直到得知父親得了癌症,不久於人世了,兒子決定回去見父親最後一面。

兒子面對病榻上的父親時,父親又開始說他早年的經歷:他曾經為了離開小村莊去大城市闖蕩,在途中遇到巫婆和巨人,還一起去了幽靈莊,再後來,認識了一個神奇的馬戲團演員,一個亞洲藝人,一條怎麼也抓不到的大魚,還有怎樣跟母親一見鍾情,定下終身……從父親病弱的氣息裡,威爾彷彿領悟到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感受,也許父親的敘述有修飾的成分,但在他的心中,那些經歷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是充滿激情和想象,而父親終於在兒子的理解和深愛下閉上眼睛。

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蒂姆伯頓導演的本片,讓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父親。是的,誰沒有一個不想被兒子小視的父親呢?當一個男孩必須成為另一個男孩的父親時,他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從此不能再沒溜兒,不能再幼稚,要成為另一個男人的榜樣,這樣的尊嚴他要撐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許我們永遠也理解不了自己的父親。

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嬉皮父子

影片根據奧立佛薩克斯的真實臨床案例改編。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多項提名。

亨利和兒子賈伯利同樣喜歡音樂,但是他們喜歡的音樂卻是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20多年前,因為對政治的不同意見導致賈伯利離家出走再也沒回來過。如今,賈伯利落魄地流落街頭,並發現腦部有腫瘤送去醫院做了切除手術。但是這顆腫瘤已經徹底破壞了他的大腦,他失去了創作和新的記憶的能力,他的記憶永遠停留在1968年。為了重新走進賈伯利的世界,亨利邀請研究腦瘤與音樂的專家黛安來治療兒子的病情。黛安發現賈伯利對早期的搖滾樂仍然有感知,而這種迷幻時期的搖滾樂對60多歲的亨利來說簡直不能接受,但為了與兒子的溝通,他開始研究起60年代的所有搖滾樂團。

父親 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精神世界和感官世界之間的橋樑。當我們聽到一段音樂,自然而然會帶動許多的回憶。畢業舞會的浪漫音樂,第一次約會的旋律,甚至是年少輕狂參加現場演唱會的感動,我們每個人都會對音樂作出反應,音樂存在於每個文化社會。

但是本片要探討的,並不只是音樂,而是溝通,究竟是什麼阻礙了父子的溝通,愛好還是政見?似乎都不是,俗氣地說是愛和重視。


LADY家庭情感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