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史蹟之悠然懷古望仙坡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正是草長鶯飛、風和日麗的三月三,在邕江兩岸和附近的山坡上,人山人海。壯人們正在盡情的對歌、跳舞、嬉戲。突然,一陣仙樂從頭頂上飄來,緊接著的是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美麗無比的仙女徐徐飄下。她們一手提著花藍,一手撒花種。等到她們雙腳一著地,漫山遍野馬上盛開出香豔無比的金銀花。人們熱情歡迎這一對來自天上的美女,都親切的叫她們為“金妹銀妹”。


金妹銀妹很快就和大傢伙混熟了。


金妹和歌王筍郎情投意和,你問我答,山歌如邕江水般源源不斷。一個歌聲甜美,一個歌聲激昂,千千萬萬來趕歌圩的歌手們無不為之傾倒。金妹筍郎的歌聲使得畫眉鳥羞愧不敢吱聲。千里趕來旁聽的金鳳凰聽得太過痴迷,最後醉倒於地上,變成了鳳凰嶺。


而銀妹呢,則和舞王龍郎歡快的跳起舞來。他們沿著邕江翩翩起舞,動作嫻熟優美,剛柔相濟。不但圍觀的人成千上萬,還引得江中九隻金龜爬上岸來,一步一步緊跟著觀賞,不知不覺醉倒於盛開的金銀花叢中。銀妹早已知曉,突然撒開一張巨網,將它們罩住了。有一隻驚醒得快,趕緊拼命逃跑,但也只逃到亭子圩附近,依然身處巨網之中。這九隻金龜,就變成了南寧的山山嶺嶺。


歡樂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太陽落山了,月亮升起了,歌舞仍在繼續。但金妹銀妹卻不得不迴天上去了。臨別時金妹銀妹和壯人們約定,明年三月三還要前來。後來的每年歌圩,人們都聚集在金妹銀妹播撒金銀花的山坡上等待著、盼望著。但等了千年萬年,仙女們卻再也沒有來過……人們盼望等待金妹銀妹的地方就是現在市人民公園的望仙坡。


金妹銀妹的故事傳說雖然美妙,但畢竟只是傳說,當不得真。然而,六公祠,卻是實實在在出現於望仙坡頂上。從開始的三公祠變成六公祠,一直存在了八百多年。


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和孫沔、餘靖奉命前來鎮壓儂智高起義,曾於望仙坡紮營。在征討過程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宋治平二年(1065年),邕州知州陶弼在望仙坡舊屯營處築亭紀念狄青、孫沔、餘靖,此為三公亭。後來增建房宇,更名為三公祠。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邕州知州蘇緘抗擊交趾入侵,寡不敵眾,城池陷落,蘇公率全家三十六口縱火自焚。邑人便在三公祠前建懷忠廟以資紀念。明朝時因年深日久廟宇塌壞,人們將其神位移至祠內奉祀,名之為四公祠。


明嘉靖六年(1527年),一代大儒王守仁奉命前來平息思恩、田州之亂,駐兵南寧。不久後於歸家途中病逝。其門生為先生立祠紀念,後來將其神位移至四公祠中,改名為五公祠。


清初“三藩之亂”爆發後,鎮南將軍莽伊圖作戰勇猛,謀略過人,在兩廣連復失地。後帶病率眾和吳三桂部將吳世宗大戰於南寧五象嶺一帶,最終大獲全勝,遂解南寧之圍。不久,莽伊圖病逝于軍中,他的部下將他的神位立於望仙坡上的五公祠內,更名為六公祠。


1917年9月,為了更好的扼守南寧,時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下令拆掉了六公祠,修築起一堅固的炮臺。從龍州平公嶺上搬來一門德國克魯伯工廠於1890年製造的固定加農炮,並取名為鎮寧炮臺。


鎮寧炮臺已歷百餘年風雨,至今依然屹立於望仙坡上,成了人民公園內最倩麗的風景之一。


老南寧們在講古吹大炮時,往往少不了望仙坡上陸老帥修建的鎮定炮臺,少不了六公祠,更少不了令人神往的仙女金妹銀妹的故事!


附《邕州八景詩》


悠然懷古望仙坡,

五象迴環保障多。

日影羅峰雲靄靄,

青山古塔秀峨峨。

馬退高仰堪遠眺,

弘仁晚鐘應聲拖。

三元燈火照南岸,

月夜花洲賦北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