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1歲才會說話,7次落榜,57歲終逆襲

提到江南四大才子,大多數人都會立刻想到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唐伯虎。而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三人,卻顯得有些無人問津。

也許是因為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影響,許多人往往下意識地認為,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但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文徵明:11歲才會說話,7次落榜,57歲終逆襲

實際上,文徵明才是四大才子中的隱藏高手,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尚在人世時,就已經聲名卓著。

儘管後來的文徵明成就非凡,但其實年輕時的他,卻愚笨得有些出人意料。

文徵明自幼愚鈍,7歲還不會說話,直到11歲學會言語,才開始讀書。這樣的資質,可以說連普通人都不如。

而四才子中的其他三人,從小就是很牛逼的存在:

唐伯虎:天資聰慧,16歲參加考試,就輕輕鬆鬆一舉拔得頭籌;

祝枝山:5歲就能寫字,讀書過目不忘,9歲便能作詩;

徐禎卿:家裡一本藏書都沒有,卻自幼無所不通。

這樣對比來看,文徵明別說成為什麼“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恐怕連基本的人生道路,都會走得十分坎坷。

事實上,命運也確實是這樣對待他的。

文徵明:11歲才會說話,7次落榜,57歲終逆襲

1495年,文徵明25歲,終於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你可能會想:如此愚鈍的文徵明,怎麼可能高中嘛!

是的,愚鈍的文徵明也確實沒讓你失望——他落榜了。

在此後的21年間,他又考了6次。毫無疑問,6次都名落孫山。如此曲折坎坷的考試經歷,當真可以說是聞者傷心、聽者落淚了。

1523年,文徵明53歲,因為勤奮刻苦,為人忠厚,得到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經過吏部開合,總算得到一份官職低下、薪水微薄的工作。

文徵明在這個職卑錢少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幹了四年。其間,由於目睹官場腐敗,心灰意冷,多次乞求辭官歸田。

57歲時,終於獲准,回到蘇州定居。從此致力於詩文書畫研究,不再求官。晚年時,譽滿天下,求購書畫的人絡繹不絕,踏破了門檻。

文徵明:11歲才會說話,7次落榜,57歲終逆襲

文徵明的詩,學於白居易和蘇軾,兼具各家之長。既有陸游的工整,又有蘇軾的意趣;既有白居易的雅緻,也有柳宗元的幽深。同時還將自己的秉性和志趣融於詩中,毫不突兀,渾然天成。

文徵明的文,學於明代散文家吳寬。除了常規學習之外,還經常在閒暇之時習讀《左傳》、《史記》和古今文集。並且與祝枝山、都穆、唐伯虎共同提倡為古文辭。

文徵明的書法,學於明代書法家李應禎。在行書、楷書、草書、隸書等各類型書法藝術中,文徵明的小楷造詣最高。既學法於王羲之、王獻之,又融入唐代名家之筆法,形成了一種“溫純精絕”的風貌。

文徵明的畫,學於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文徵明本身性情溫潤儒雅,所以非常推崇秀潤、細麗、含蓄的畫風。在收藏界,歷來都有“粗文沈細”的說法。文徵明的粗筆山水畫,也因數量較少而倍受收藏家們鍾愛。

文徵明雖然天資愚鈍,仕途坎坷,但終究還是逆襲成為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

文徵明:11歲才會說話,7次落榜,57歲終逆襲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和他溫和平穩的性情有關,甚至是因為他年少不得志,所以才能建立起強大的底蘊和基礎,才得以支撐後來非凡。

也正因為這種心態,他才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一直活到了89歲,在為別人寫墓誌銘的過程中,執筆仙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