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十大人物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奸雄鹰扬。这些人中不乏有贫民起家,最后成一代帝业者,如刘备;但也有出身显贵,称霸一方,但最后却是身败名裂者,如袁绍。这里就说一说三国时代,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十大人物。

第十位 何进

何进虽出身屠户之家,但有一个好妹妹,封为皇后。外甥立为太子,何进自然是国舅,又被封为大将军。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再看看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有谁:袁绍袁术曹操,荀攸郑泰陈琳,这些个大佬此时可全为何进效力,连卢植也站在他这边。可是他如此权重,却对几个宦官奈何不得。用曹操的话说,若治宦官,但付一狱吏足矣。也就是说,想要除掉宦官,只需一个管监狱的小官就够了,根本用不着兴师动众。

按理说他文臣武将足备,想要除掉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应该不是难事,只要交给袁绍或是曹操领着几百精兵就完全可以摆平的事,实际上最后就是这样杀掉宦官的。结果被他弄得极为复杂。自己有精兵不用,非得招外兵入京擒贼,谁劝也不听。招谁不行非得招董卓,标准的引狼入室。

他没主意不说,还不听劝,陈琳袁绍曹操都劝他不要入宫,入必有祸,可他不听啊,结果被他三番五次想杀却没杀的宦官给砍为两段。

他死了也好,就是他当时不死,等到董卓来了,他也活不成。

最后总结一下何进,如果他当机立断,把宦官诛尽,太子即位为皇帝,何进基本上就与皇帝无异了。手下要谋臣有谋臣,要武将有武将,再好好经营,可能创万世基业也说不定。可没办法,他一个屠沽之辈见识毕竟短浅,一步一步地把大好机会拱手送出去了,连带着送出去的还有自己的命。

第九位 董卓

董卓有二十万兵马,这在当时绝对是无人可比。另外还有天下第一的武将吕布。除了武将,谋士也厉害啊!贾诩当时就在他手下,只不过贾诩此时还到不了他跟前,他的女婿李儒也是个厉害角色,只怕不在荀攸郭嘉之下。既有天下第一的武将又有智谋超群的文臣,再加上二十万人马,别人想想也会吓得半死,这副牌面想输都难。

董卓进京后,立时废了少帝,立了献帝。后又把少帝杀之。董卓此时应该说是就差登基称帝了。可称不称帝也无所谓,皇帝在他面前也是噤若寒蝉,夜宿龙床奸淫宫女这事都是他干的。天下人根本都不在他眼里,想杀也杀不了他。就连十八路诸侯也奈何不了他。

如果他此时收敛些残暴,稍微干些正事,或者说听一下他女婿李儒的建议,只怕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可他倒好,残暴好色,就是往死了作。王允一个并不算高明的美人连环计就把他收拾了,随着他干儿子吕布的一戟下去,一切都消停了。

第八位 吕布

"干爹杀手"吕布把董卓刺死后,就开始自立门户了。实在说,吕布开始的时候很艰难,手下无兵无将,先是投靠袁术,术不纳,又投袁绍,后来投奔张杨,又投奔张邈。真是投奔无门,想寄人篱下都困难。

好在遇见了陈宫,又有了张辽臧霸高顺等名将,再加上大耳刘备的成全,还占了徐州,有了根据地,俨然一方诸侯的摸样,实力已不容小觑了。此时他如果听从陈宫的建议,多结交同盟,一点点的经营,做大做强也只是时间问题。可他"恋妻不纳陈宫谏",反复无常,对下属残暴,犯了他干爹董卓的错误,空有天下第一的武艺,结果被曹操给收拾了。

第七位 袁术

淮南袁术,给人的印象是兵精粮足。如果换做刘备或是孙策,如果有这资源,称霸天下只是早晚的事。奈何这一副不算差的牌在袁术手里。更有一个硬伤是他手下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将。谋士就是一个杨大将,还出不了啥好主意。武将领头的是二流的纪灵,在张飞手下还没走上十合。如果他钻心经营自己这一块的势力范围,自保还是可以,起码作为一方诸侯也挺好。要命的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竟然仗着传国玉玺在手,又偏赶上字叫公路,自以为应着"代汉者,当途高"的戢,竟然称起皇帝。一下冒了天下之大不违,最后苦心经营的基业呼啦一下子就完了,弄了个呕血而亡。

第六位 袁绍

袁绍与他的难弟袁术比,那可真称得上是豪华阵容。要谋士有谋士,要武将有武将。谋士中有田丰沮授许攸审配郭图等等,这些人的智谋不比曹操阵营里的谋士差。武将就更厉害了,颜良文丑张颌高览都可以说是五虎级别的。尤其是颜良,白马坡威震曹营,无人敢应战,包括许褚。

按理说,这一班文臣武将凑在一起,想不夺天下都难。

可最后袁绍却败给了曹操。究其原因,主要败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袁绍还是缺少谋略。当初他和曹操帮助何进铲除宦官时,就是他提出招外兵进朝讨贼,结果招来了董卓。从这点上来看他就比曹操差得远。他手下谋士多,就某一件事往往有好几个意见,到底采用哪一个决策才是正确的,就得需要袁绍最后拍板了。可他往往拍板的都是错误的决策。

二是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喜欢听恭维话。与曹操交战时,谋士如郭图等人一忽悠他,他就采用郭图等的意见,而刚直的田丰等说的话他反而不听。但就这个问题,作为当事方,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很难认为田丰与许攸等人的意见那个对那个错。作为优势方,两军交战不主动出击难道还要被动死守吗?错的不是攻与守的问题,而是他犯一些低级错误还不止一次。比如许攸献计偷袭曹操,他不采纳不说,还要惩治许攸,致使许攸投靠曹操,给他致命一击,还有沮授提醒他乌巢劫粮,他也不听,至于废长立幼,已经无关大局了。

三是内部不和,一溃千里。袁绍手下没有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人物,能够统帅全局。袁绍手下人才不少,尤其是谋士。可这些谋士们没有一个能服众的带头人,关键时候谁也不服谁,还互相攻击,堡垒从内部就破了,就是官渡这次不败,以后也长不了。

归纳起来,袁绍失败还是由于他本身不具备帝王之才,只能是一方诸侯的水平。而诸侯再大,也有被兼并的那天。

第五位 马腾

马腾镇守西凉,为一方雄主。他是受衣带诏七人之一,马腾是汉室忠臣,一心剿灭曹操,恢复汉室。而曹操也把他当成了心腹大患,一心想要除之。

荀攸出了一条毒计,用诏把马腾招入京师,加以谋害。

像那马腾,你既然知道曹操要加害你,你大可不去,只要守住西凉,塞外之地,曹操也奈何不了你。可他听了他那没头脑的儿子马超的话,虽有侄儿马岱提醒,他也没听仍然前往京师。到了京师,他竟然和曹操门下的一个小小侍郎黄奎密谋,要杀曹操。漫说有黄奎妻弟苗泽告发,就是苗泽不举,曹操奸雄岂是谁想杀就杀的,这正好给了曹操借口,结果父子三人遇难。再后来,勇而无谋的马超去报仇,也落了个兵败收场。雄霸西凉多年的基业转眼间就灰飞烟灭了。

马腾镇守西凉多年,兵精粮足,儿子马超世之虎将,兼有结义弟兄韩遂相助,曹操根本拿他没办法。马腾只要不去京师虎口,完全可以过一方诸侯的日子。再说了,讨伐曹操倒是没错,可事先倒是做个万全准备啊,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断才是。他倒好,人家招他他就去,还只带五千兵马,真正的羊入虎口。一门忠烈,慷慨就义可惜可叹!

第四位 韩遂

韩遂为西凉太守,与马腾结为兄弟,共守西凉。马腾被曹操谋害后,马超起兵报仇,韩遂相助,共同讨伐曹操。

韩遂虽与马家共守西凉,但一山难容二虎,估计也是面和心不和,互相提防。因为在后文中韩遂部将杨秋说:马超依仗武勇,常有欺凌主公之心。马腾在日还好些,马腾一死,马超就不把韩遂放在眼里了。曹操也就是抓住二人的矛盾,用反间计,轻松瓦解二人。韩遂被马超砍断左手,而马超也一败涂地。

这里就说说韩遂,既然一山难容二虎,马家势大,压着他一头。马腾不死他没机会,当马腾一死,大好的机会就摆在他面前了。

马超肯定出兵报仇,韩遂完全可以按兵不动,口头支持马超,就是不出兵相助,来个坐山观虎斗。以马超的水平,必败给曹操无疑。这样西凉就成他韩遂的了,即使马超获胜他也没有损失,仍然还是原来的地盘,一分不少,还是朝廷任命的西凉太守。以后是投降曹操还是自己做大,看时局发展再说,主动权始终握在他手。可惜,他没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还是投降了曹操,虽然封了西凉侯,可没了左手,弄了个灰头土脸。

第三位 刘璋

曹操在青梅煮酒中说刘璋为"守户之犬耳",也就是说刘璋是看家狗。按理说看家狗看家是没问题的,加上四川蜀道是天赐的天然屏障,外人想进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刘璋手下谋士猛将也不少,就是凭打一般人也打不了。

可他还是没有利用好这天然优势,生生地把四川拱手送人了。

因为四川是天府之国,再加上刘璋暗弱是出了名的,因此上惦记四川的人不在少数。曹操惦记刘备惦记张鲁还惦记。都想吞并四川占为己有。

最开始的起因是张鲁要攻打刘璋,刘璋吓坏了。按理说以张鲁那两下子,根本没必要怕他。用王累的话说: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就是一对一和张鲁打,刘璋也不落下风。可他倒好,不思迎敌,反而听信张松之言,出去找外援。这点和何进很像,用严颜的话说:"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确实如此。

刘璋丢四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家贼。俗话说:"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他不但有家贼而且还不止一个。张松、法正、孟达、霍峻、彭羕没有一个好饼,不知道刘璋咋慢待他们了。非得把四川送给刘备不可。

可怜的刘璋还鬼迷心窍了,死心塌地信任他这位本家哥哥,谁劝都不听,为了劝他,黄权掉两颗牙,王累自杀。刘璋手下忠臣也不少,可惜遇上刘璋这样的蠢才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开始说要打刘璋的张鲁,自始至终也没打不说,最后两家还结盟共同对付刘备。

所以说,刘璋是生生的引狼入室,等把狼引进来了,他这个看家狗再厉害,也是敌不过饿狼的。

第二位 公孙渊

公孙渊占据辽东,曹睿封其为辽东太守。后来又封大司马,乐浪公。用贾范的话说:中原待主公以上公之爵,不为卑贱。按理说,辽东乃荒僻之地,只要不谋反,朝廷也懒得管。公孙渊名为太守,其实和一个小国之君也不差啥,老老实实享受就行了。

可他还是不知足,把劝解他的贾范伦直给杀了。竟自称燕王,公然背反,异想天开带领人马杀奔中原,想一举推翻魏国,做大皇帝。

可他倒是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啊,司马懿就用了四万人马就击败了他十五万大军,他和儿子及整个家族也被屠戮殆尽。

用老百姓的话说,公孙渊就是死催的,多好的日子不知道好好过,非得往绝路上走,怨不得别人。

第一位 曹爽

司马懿杀完公孙渊后,又杀了曹爽。这俩人都死于司马懿之手。

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曹爽一开始把大权尤其是兵权都集于自己手中,安排自己的三个兄弟分别带兵,完全把司马懿晾在一边。而司马懿也托病在家,伺机而动。可以说这阶段,曹爽做得漂亮。所有的好牌全被他拿在手里,想输都难。下一步,他只要沉住气,不给老贼破绽,把老贼熬死,就大获全胜了。

问题是,他太心急,也有些得意忘形了。更致命的是,他太低估老家伙司马懿的本事了。司马懿就用了一个"假痴不癫"之计,就把他瞒过了。

当曹爽听到李胜试探完司马懿向他报告后,他大喜曰:"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可问题时,老贼还没死呢!要是真死了,还好办了。

结果等他兄弟都出城狩猎时,司马懿就用三千家丁就翻了天。

如果此时此刻,曹爽要是听恒范的话,反戈一击,调集兵马,司马懿还是不能得逞,因为此时兵符还在曹爽手中,天子也和他在一起,以天子名义发诏讨贼,正好借此时把老贼咱草除根。可曹爽却不是这块料,用恒范的话说"兄弟三人,真豚犊耳!"曹爽以为,连诸葛亮都斗不过司马懿,何况我们弟兄。

他拱手把兵符交给司马懿,束手就擒,还天真地想做一个富家翁。可司马懿可不是他,结果老贼把他灭为三族。像这样的货,不知道当初曹睿死的时候为何还托孤于他,白瞎了曹操家族的基因。

曹爽当初只要施展乌龟功就可,就和老贼比寿命,在这方面,老贼咋都比不过他,只要把司马懿熬死,一切就皆在其掌握中。可话说回来了,要是那样也就没有晋朝了。看来,有时候小人物也能改写历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