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儲物流:下一個藍海爭奪戰

每年的雙十一前後,“智能倉儲物流”都是一個熱點詞彙。確實隨著近年AI與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髮展,作為提升生產服務體驗的關鍵措施,倉儲智能化、無人化日漸被提上議程。

從電商到產線,“智能倉儲物流”都是必經之路,這將是下一個藍海爭奪戰。

今年,京東宣佈位於成都亞洲一號和武漢亞洲一號的兩個超大型分揀中心正式投用,兩大智能分揀中心日訂單處理能力均達到100萬以上;申通、圓通、韻達等主力快遞企業紛紛宣佈投用智能分揀設備。

的確,在一些分揀轉運中心,少量的工作人員操作著巨大的智能分揀系統,並沒有看到想象中的人山人海、快遞“成山”,似乎智能分揀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然而現實是,智能分揀還處於普及初期,人力分揀依然是主流。

同樣,雖然申通的“小黃人”前幾年就已經投入運用,菜鳥的“小藍人”也頻頻見諸報端,但是這些分揀機器人的購買、運營、維護成本並不低。此外,還需要為分揀機器人的應用打造一個專門的分揀中心,並配備相關技術人員。因而,考慮到投入產出成本,即便是頭部物流快遞企業,目前也只是進行了局部部署。

至於大型智能分揀中心,其投入也不可謂不大,無論是土地、人力成本,還是設備、運營成本,都必須符合企業實際利益。所以,即使智能分揀中心和分揀機器人在持續上馬,智慧物流也在不斷推出,但這只是“主幹”,而很多的“枝葉”,也就是中小型分揀倉庫,以及很多中小型物流企業,依舊需要龐大的人力來從事分揀工作,特別是在“雙十一”等特殊節點。

究其原因,不外乎成本二字。

電商薄利多銷的本質對於AGV這種自動化設備來講是衝突的,讓毛利這麼低的電商倉儲來投資無人倉儲,衍生出來的只能是中間商賺差價,廠家在消費者的現金流和設備廠商的長週期之間進行投資。

所以,更多人將目光由電商轉入工業領域。

然而,任憑業內專家及大咖為智能倉儲行業站臺叫好,製造企業卻遲遲未有動作,雙方什麼時候能真正站在同一層面思考問題,或許將是智能倉儲系統真正的爆發時間。

首先,一個完整的智能倉儲系統應該是由分揀系統、物流運輸、立體倉儲等硬件設備再加上軟件方面設備的調度系統、整廠MES系統等搭配在一起完成的。這些東西缺一不可。

分揀系統柔性化

實現物流系統柔性化是如今物流裝備行業非常明顯的一個發展趨勢,具體到輸送分揀系統這個細分領域,主要體現在生產設計模塊化等方面。

為實現這一領域,需要模塊化的產品和定製化的服務,這樣不僅能滿足多種多樣快速、便捷安裝的要求,更能夠縮短項目規劃和安裝的時間,即插即用,標準化的組件更方便安裝和後期的維護保養,柔性化的設計更能讓客戶靈活地根據場地、實際需要來進行改造。在實現柔性化同時,在倉儲中的運用也能竭盡所能,發揮其應有的動能。

力生智能總經理李恆表示,“在電商行業,因為包裹SKU量大,傳送節拍速度快,所以在前端上料和包裹翻面這兩塊還未能實現完全的自動化,主要原因則在於目前機器人在視覺系統和算法層次還未能完全達到標準。”

“雙軌雙車”和“直線分解”技術是力生智能專門為國內電商物流行業設計的自動分揀傳送技術,標準作業下每天處理包裹33萬件,客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拆,單軌單車、單軌雙車均可。

AGV技術升級換代

AGV在時代發展中已經逐漸清晰了它的應用方向,近幾年,它在電商、倉儲物流等平臺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使用頻率增幅較大的行業主要有如電商、快遞、新能源、醫療等的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大幅度採用電商、物流倉儲AGV及AGC產品。

在倉儲物流領域中,AGV技術也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在現有倉儲效率統計中,近幾年都呈現持續上升狀態,這一切也有AGV技術的功勞。

GGII數據顯示,2018年AGV銷量2.35萬臺,同比增長49.65%,2018年AGV市場規模34.81億元,同比增長36.38%。

移動創造價值,AGV取代的是人的雙腳,所以理論上AGV與機械臂的市場容量相差無幾,機械臂都能誕生出一大批的巨頭企業,AGV沒有理由一片空白。所以整體來說AGV的市場還處於成長期,很多行業其實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應用。

立體自動化倉庫差距依然大

倉庫作業自動化是物流運行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物流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它衍生出的一個新概念是自動化立體倉庫,其中就包括了貨架、巷道式堆垛起重機、出入庫工作臺和自動運進(出)及操作控制系統組成。

我國在1963年研製成臺橋式堆垛起重機,1973年開始研製中國座由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立體倉庫(高15米),1980年投入運行。可以說,我們的自動化智能倉儲的技術與美國等發達國家起步已經晚了10年。

以堆垛機為例,目前國產堆垛機設備運行速度在2m/s,歐美設備已經可以達到5m/s,而且國產設備運行在2m/s的時候,設備噪音會很大,而歐美設備運行到5m/s的時候,依舊是低噪音甚至都聽不到設備運行到的聲音。同樣的系統,國產設備運行中出故障的概率要比歐美的設備故障率大很多。

目前,國外品牌依然把持著產業鏈的話語權,比如堆垛機的行走電機通常是德國SEW、德馬格等等,變頻器採用西門子、安川、三菱等等;各種傳感器包括德國Sick、Banner、Lenze、siemens等等;堆垛機上的核心機械模塊貨叉,廠家也儘量選擇德國的比如Mias、AFB等等。

軟件系統的掣肘

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統計,2017年中國與物流相關的年總支出為19000億元人民幣,物流成本佔GDP的比重為20%左右。這一方面說明我國企業的物流支出成本過高、管理水平落後;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物流管理軟件市場的巨大應用前景。

整體來看,國內物流管理軟件市場呈現“廠商多、品牌雜”的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能夠提供物流管理軟件服務的廠商已有不下500家,其中,有能力提供物流管理軟件產品的企業有近100家。從廠商類型上看,首先是ERP和企業管理軟件廠商。

從ERP行業來看,大陸的ERP軟件發展了20多年的歷史,目前已經步入成熟期,大部分企業都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ERP系統。

但牽扯到廠外物流,還稍顯稚嫩。怡亞通物流負責人高峰表示:“智慧物流成為近年來怡亞通發展的重點方向,TMS、WMS等系統陸續上線,路徑優化系統ROS也已經啟動,但是整體還是和期望中的有所差距。”

這些廠商對企業的物流過程、業務特點較為了解,可根據不同規模的企業和不同的行業對物流管理軟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定製產品,在產品技術和經驗上有較大的優勢。

其次是國外品牌,具有的開發技術和雄厚的資金作後盾,但對國內企業的物流過程中的複雜關係不夠了解,對國內物流的現狀也不熟悉,因此在軟件的支持和開發上缺乏本土化優勢、缺乏全程的服務。

後還有一類廠商,即從用戶轉變而來,這一類廠商往往更瞭解國內企業的管理現狀,對整個物流過程相當熟悉,也熟知物流管理軟件應當解決的迫切問題,但他們卻缺乏技術及品牌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