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很好,不用“關心”我


對不起,我很好,不用“關心”我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經歷過不少來自朋友、同事和親人的過度關心呢?

又或者,你自己總是不受控制地想要去關懷、幫助別人,想讓他人依賴你呢?

在家庭中,似乎每個人都堅信著“愛TA,就要給TA無微不至的關愛”。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沒有好好了解身邊人真正的需求,就對他們展開自認為必要的付出,是否也會讓他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呢?

對不起,我很好,不用“關心”我


曾有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一名叫小方的14歲男孩,在他生日那天,邀請了幾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到家裡慶祝,爸爸媽媽特此準備了一大桌子的菜。

在吃飯的時候,媽媽像往常一樣不停的往小方碗裡夾菜,生怕小方吃不飽,怕他自己夾不到,不一會兒小方碗裡的菜就越堆越高,即使小方使眼色讓媽媽暫停,媽媽依然沒有停下來。

事後,小方和媽媽發生了冷戰,媽媽說話他不理,讓他做事他也不做。

小方認為:

“當時我碗裡的菜都堆成山了,幾個同學嘴上不說,但我看到他們的表情就是在偷偷笑話我。

每次吃飯都要夾來夾去,外人在也是如此,我都這麼大的人了,太不給我面子了。”

小方媽媽感到很委屈:

“小方可是我的一切。他是個早產兒,從小身體就不好,我一直精神壓力特別大,生怕他有點什麼閃失,擔心他上幼兒園吃不好,怕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每天晚上都要起來檢查小方有沒有蓋好被子,是不是睡得好。他一和同學們出去玩,我就擔心,怕出意外。

對於生活更是想凡事考慮周到,小方吃的穿的用的,樣樣都提前準備好……難道我這無微不至的關懷有問題嗎?”

很多人會覺得父母都這樣,媽媽太愛孩子了,而孩子卻不太懂事,就因為這麼點小事兒和媽媽冷戰。

其實媽媽對小方的關愛確實有些過度了,她沒有考慮到現在的小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否還需要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沒有在意小方會有什麼感受,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覺得”、去“認為”,

忘記了小方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被人尊重、被看到,這樣的事情頻繁發生,小方的情緒就會不斷累積,對媽媽的厭煩與不滿,最終以這件事為導火索爆發。

不論是在家庭關係、朋友關係還是戀愛關係中,類似的事情,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

對不起,我很好,不用“關心”我


就像我們常提到的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

今天聽說吧心理小編在這裡想和大家提起一個心理學名詞——“關懷強迫症”

可能大家會疑惑:什麼時候對他人的關心竟然也成了一個問題?

“關懷”或者“關心”他人,一直是大家所提倡的、被認為是好的行為,也一直是受到社會嘉許的,而且人與人之間確實也需要互相關心和幫助。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關懷,不理會別人真正的需求,“誘使”別人依賴上自己的關懷,這一心理動機與行為就值得審視了。

“關懷強迫症”,英文原詞是“Co—dependency”,是指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

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人總是會不自覺地去關懷和幫助他人,不去關心他人自己就難受,然而這種關懷和付出又通常是別人所不需要的。

TA會強迫別人接受TA的關懷和關心,當TA的細緻關懷被人依賴時,TA會自我滿足於這份成就與價值,即TA會以此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心理上自我滿足。

也就是說,有關懷強迫症的人特別依賴於別人對自己的需要。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家庭關係或人際圈子裡

比如說家庭裡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心,

婚姻關係裡妻子對丈夫的過度關愛,

友情裡對朋友的過度操心等等。

雖然這種行為是基於一種愛或友誼,但結果常常是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健康互動,偏離初衷。

就比如關懷強迫症的家長,可能會導致孩子過於依賴,獨立性、獨立思考能力下降。

家長秉承著“為了孩子好”的信念,不自覺地總要事事親力親為,高度關注孩子,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密切關注,什麼事情都要去“關心”和給意見。

久而久之,孩子在做決定或需要獨立行事時,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會有求於人,離不開家長。

對不起,我很好,不用“關心”我


對於關懷強迫症者自身來說,有時也會感到痛苦與困擾。

關懷強迫症者幾乎很難拒絕他人,他們會覺得拒絕別人、不幫助別人,自己就是不負責任的,不是好人。

對他人的事,他們會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去關心關注,因此,也忽略自己本身的事情,將自己重要的事情拋之腦後,

比如,媽媽過度關注孩子的發展,而忽視了自身的職業、人際、個人的成長,最後變得除了孩子和老公,自身一無所有。

所以,這種關懷強迫症,短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長期是“你過得不好,我過得也不好,大家都過得不好”。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趕緊反觀一下,看看到底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動機才有這樣的外在行為。大家也可以踴躍地在給我們的公眾號私信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