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巴黎協和廣場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裡.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又被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著名建築師希託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廣場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香榭麗舍大街東端。面積約8. 4萬平方米。

說起"協和廣場"這個名字,有著一段並不和協的歷史,甚至是血腥的歷史。協和廣場原名為“路易十五廣場",中間鑄造的路易十五的騎馬雕像,顯示著其在位時期的威勢。

但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並改建了斷頭臺,易名為“革命廣場”。國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就是在這裡被送上了斷頭臺,其後也亦有數千人在此被處決。有個傳說:當年由於這裡血腥味道太濃,以至於一群牛從這裡經過時都嘎然止步,不欲經過此地而改道繞行了。為了紀念戰爭年代的結束,滿足人民祈望和平的願望,“革命廣場“更名為"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是在十八世紀由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下令營建的,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集權統治以及皇權的至高無上,但在之後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它又被法國人民當作摧毀王權的舞臺,在此上演了一齣齣廣為世人所知的人間悲劇。

在1792到1794年間的恐怖統治時期,共和軍曾在此場處決了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皇后瑪麗.安託瓦耐特(Marie-Antoinette) 等大約1100名皇室成員及保皇派。結束了他們性命的這座曾設在協和廣場上的斷頭臺,據說還凝聚了被它斷頭的國王路易十六的“智慧”。它起初的設計是為了“以人道主義精神,迅速、無痛地處決死囚”。路易十六在為斷頭臺的設計出謀劃策時,絕對不會想到他也是在為自己設計死亡方式。

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政府實際首腦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 也是一個法國曆史上極具戲劇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對極刑而辭去法官職務,後來在大革命時期又是他強烈主張以極刑處死國王路易十六。處死路易十六後,他不再滿足於對王黨分子的審判,一切不能與他保持絕對一致的人都成為了他清除的對象。丹東(Danton)就成了這場清洗運動的犧牲品。同樣在羅伯斯庇爾的主張下,這位新共和國政府首腦於1794年4月5日在協和廣場上被處死。

在路易十六被處死一年多之後,1794年8月,為法國大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羅伯斯庇爾最終也被推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臺。是否冥冥之中真有因果報應?如同路易十六設計斷頭臺時的狀況一樣, 羅伯斯庇爾在宣佈路易十六死刑時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會揹負著與路易十六同樣的命運.這就是歷史,無法預知,無法左右,無法改寫。

歷史有驚人的巧合,那些創造歷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們這些書寫歷史的人卻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Louis XVI),丹東(Danton),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 這三個曾把握法國命運的人,死於同一個劊子手手下,死於同一座廣場之上。

協和廣場一直象個上演真實歷史劇目的大舞臺。過去,人們曾來這裡觀看大革命的恐怖屠殺,現在,人們來這裡則是為了感受歷史發展,體味都市變遷。站在廣場的中心放眼寬廣的香榭麗舍田園大道,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您可以一眼望到路盡頭的凱旋門,還可看到左右兩邊著名的國民議會大廈波旁宮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le Palais Bourbon)和瑪德蘭大教堂(la Madeleine)。

協和廣場始建於1755年,由當時任職於路易十五宮廷的皇家建築師雅克.昂日.卡布裡耶CJacques-ngc Cabriel)設計建造,工程歷經二十年,於1775年完工。卡布裡耶首先為協和廠場設計了一個長360米,寬210 米,總面積84000平方米的八角形廣場的雛形。為了得到一個遠景透視效果,他選擇了與當初建巴黎的那些皇家廣場不同的方案。他將協和廣場設計成一個開放式的廣 場。人們在此可遠眺杜樂麗花園的千葉起舞,可俯視塞納河的波光盪漾。廣場兩端有卡布裡耶的兩部傑作:法國海軍總部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和克里翁大飯店(1' Hotel Crillon) 為協和廣場劃出了終點線。1778年,在現在成為高級酒店的巴黎克里翁飯店裡,法國曾經與美國締結法美同盟條約及通商友好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現在的美國大使館就在廣場左後方的樹蔭裡。

在廣場的四面八方分別矗立著八個代表19世紀法國最大的八個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魯昂、佈雷斯特,東北是里爾、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爾多、南特,東南是馬賽、里昂。

協和廣場噴泉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在1835 至1840年間,協和廣場上又增設了兩個場景宏大的噴泉和一些裝飾華麗的紀念碑。紀念碑以船首圖案裝飾,是巴黎城的象徵。兩個噴泉則是著意體現當時法國高超的航海及江河航運技術。實際上這兩個噴泉只是羅馬的聖彼得廣場噴泉的仿製品,廣場的北邊是河神噴泉,廣場的南邊是海神噴泉。

埃及方尖碑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場正中心矗立著一座高23米,有3400 多年曆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1831 年由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贈送給法國的,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古埃及拉美西斯法老的事蹟。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當初運輸這塊23米高,230噸重,由一塊完整的巨形玫瑰色花崗岩雕琢而成的方尖碑,可謂是大費周折。從埃及盧克索到法國巴黎一路的千難萬險千波萬折,可以寫成一篇空前絕後的英雄史詩。 最終,這座方尖碑在經歷了兩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後於1836 年十月運抵法國。路易-菲利普把這個方尖碑,當作他在保皇派和共和黨之間政治中立的象徵標誌立在了協和廣場上。這座方尖牌在三千多年前被雕成後,一直與它的孿生兄弟一另一 塊一模一樣的尖碑一起一左一右的守護在埃及盧克索的底比斯神廟的大門兩側。碑身縱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學,記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故事。人們在安置方尖牌時還開發出了它的另一個功用:它成為了一個巨形日晷的晷針,而協和廣場則成了“導面”。每天隨著日移地轉,方尖碑在協和廣場上一分一秒默默地投下時間,時間又點滴靜靜地凝集成歷史.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瑪德蘭教堂

歐洲行一法國掠影


當年拿破崙曾打算把這裡作為他新婚典禮的地方,卻因婚約解除未能舉行而成為了永久的遺憾。南面是法國的國民議會大廈。東面是杜樂麗花園和著名的盧浮宮,而西面就是以富麗,奢華而聞名的香榭麗舍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