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上大学的时候,我最害怕别人让我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我当时的记忆中,长春没有山清水秀、也没有历史悠久……2010年,我走进《发现长春》栏目组,历经九年,时光荏苒,它让我与这座城市亲密接触,翻阅晦涩难懂的史料,逐字逐句地拨开历史迷雾;倾听许多亲历者的讲述,在一颦一笑中解读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敲击键盘,将尘封的历史集结成文字,最终变成一集集25分钟的节目、填补成音频、视频的完美结合。我终于明白,并不是我的家乡不够好,而是彼时的我还未曾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发现长春》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数不清看过多少次初升的太阳和夜幕下的这座城市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这曾经是最特殊的亲子时光

1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长春市杂技团翟纪岭与马兰表演的双人《顶碗》在当时十分新颖】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近半个世纪后的翟纪岭与马兰仍然相濡以沫

系列纪录片《杂技春秋》:这是一个开始

《杂技春秋》是我到《发现长春》后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它讲述的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心怀梦想的长春杂技人,如何创造出惊险奇绝的旷世之作,在炫丽奇幻的舞台背后,又遮掩着怎样坎坷不平的艺术人生?新闻出身的我,并没有觉得这个线索不复杂、长度只有三集的纪录片选题能有多了不起,结果让我始料未及。稿子:一句话反复写、反复删,文字于我从未如此疏离;拍摄:画面总像没计算好人口的饭锅,捉襟见肘。一年只完成一个任务的打击,让我痛定思痛。我开始看各种纪录片的编导手记、各类纪录片……渐渐的,我才找到了感觉。

2

系列纪录片《翰墨城堡》:这是一种常态

《翰墨城堡》并不是我的第二个选题,如果依次数下去,大概要写到第二个十年。选择这个选题来回顾,是因为它带有典型的《发现长春》特色。

【现场】2011年7月

【打开卷柜】

吉林省档案馆党政档案管理处,一份鲜为人知的珍贵档案已经在此尘封了五十多年。

这份历史档案中,有大小建筑设计图纸312张,小到灯饰样板、大到建筑轮廓,极尽详致。

这张图纸是一栋建筑的正立面图,线条流畅、粗细有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幢四层建筑的轮廓。这栋建筑就是坐落在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吉林省图书馆。

然而,当人们把这张设计图与今天的吉林省图书馆做比较时,竟然惊奇的发现,二者的房顶明显不同。

看着这些泛黄的图纸,人们不禁会想,这“图纸之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经历?在吉林省图书馆的创建之路上,又究竟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几经辗转,我们终于找到了经历这段历史的老人,吉林省图书馆建馆的故事也由此清晰起来……

这是我在系列纪录片《翰墨城堡》中写下的一段故事。在这个系列最初的策划中,并没有设计这个桥段。2011年7月,几经辗转,当吉林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关于吉林省图书馆的历史档案推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的眼前一亮!丰富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我开始与工作人员共同“进退”。其实,我并不确定这一车一车的故纸堆里,究竟能不能找到些惊喜?但我知道的是《发现长春》栏目组的每一个编导,在接到选题任务后,必须要去的几个地方是:省市档案馆、省市图书馆。翻阅历史资料、寻找有用信息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当然,“天道酬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有收获的。比如这次,就有了策划之外的故事,于是,一段抽丝剥茧的往事浮出水面……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以可见可感的形式,永远的留存在这座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发现长春》编导采访筹办成立吉林省图书馆的负责人 曹瑛(时年86岁)

3

特别节目《寻根》:这是一次成长

《寻根》于我是最特别的一个,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发现长春》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寻根》。对于这个选题,我不舍得做任何节选。所以我选择,从头说起:

开国上将刘亚楼曾经说过,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耗费与其体重相同的黄金,他们是军中之宝。

2014年,当航大的选题落在我手里的时候,我对这句话还没有过深的感悟。不过,这个神秘而又神圣的群体——飞行员,本身就足以让我充满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有关它的一切,身体里一股创作的洪荒之力被点燃、激发。

然而,这个选题的难度,让我始料未及。2015年春节前夕,我在《发现长春》办公室打了整整一周的电话,终于顺着航大提供的一个专线,找到了几位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他们也都是东北老航校的第一批学员,并与这些老首长的秘书约定了北京专访。

几日后,我与我的小伙伴一行四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我们这次的拍摄时间预计四天、拍摄任务是采访几位空军老首长:开国大典飞行员——林虎、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东北老航校第一批学员、曾任兰州空军司令的徐登坤、东北老航校第三批学员、东北老航校机械教员张开帙和他的妻子麦琳。

然而,我们刚到北京,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原本约定的第一天采访对象徐登坤入院检查,采访顺延;预计采访的林虎、刘玉堤身体情况十分糟糕,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观察,无法接受采访,就连探望也被拒绝……

这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而又无法逃避的现实。东北老航校1949年成立,到2016年整整七十周年。当年最年轻的飞行学员到今天都已经年过八十,进入耄耋之年依然健在的,凤毛麟角……《发现长春》的这次拍摄,又有了新的意义——抢救性采访。我喜欢听老首长们回忆过往,马拉飞机、麻绳代替安全带、酒精代替航油、直上九九高练……这些老航校时期流传至今的故事,被老人们娓娓道来,那些最朴实的语言,因为亲身经历而生动、鲜活;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又因为看淡生死的情怀而变得波澜不惊;我曾在文稿中这样写道:“这样的故事,即使时隔七十年,即使不加修饰,也同样能直指人心”,想表达的就是我在采访现场的切身感受,每采访完一位老首长,我都会感叹《发现长春》的弥足珍贵,都会为能把这些即将消逝的人亦或是故事留在光影之间而感到无限的自我认同。

在此次北京之行的半年后,刘玉堤辞世,没能采访到他终成一生的遗憾了……两年后,节目刚刚制作完成,徐登坤辞世,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七十周年的特别节目,对于我和这位老首长来说,也成了送别礼物……唯愿,我们的动作能再快一点,别让遗憾长留心间。

航大的选题与其他选题有所不同,开题时并没有计划要在航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推出三集特别节目,也就是说,这个选题其实是拍摄先行而立意在后,这无疑给拍摄和后期的节目构架造成了极大困扰……它更大的难点在于航校七十年的历史和今天飞行员培养过程如何完美结合?

当时,我还担任着《发现长春》执行制片人职务,手中负责着三四个大型项目,在进行特别节目的创意构思过程中,《发现长春》制片人李昕阳承担了我所有的事务性工作,让我毫无后顾之忧的专心创作。一周之后,《寻根》创意出炉,一起出炉的还有向航空大学汇报的《寻根》PPT。《寻根》是以今天的学员们重走东北老航校之路为明线,以七十年前老航校时期创造的传奇故事为暗线,现实与历史交融,以今天学员的视角,去解读七十年前的故事……这个创意得到了航大领导和《发现长春》总顾问 长春市原副市长安莉的高度认可。

航大学员“寻根”出发的时间定在了2016年3月1日,通化市是第一站。七十年前的同一天,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就在这里诞生。

七十年流逝,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印记,人们只能通过研究者的讲述来温故历史。

第二站是牡丹江,1946年4月,国民党向东北南满发动进攻,通化市形式吃紧。因此,刚成立一个多月的东北老航校搬迁至牡丹江市。

第三站是密山,“马拉飞机”的故事就发生在密山市的老爷岭,航大学员们特意选择了徒步上山的方式来感受当年前辈们的辛酸……事实上,徒步上山,对于这些每天都体能训练,动不动就几公里拉练的航大学员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是平时训练的根本所在。

我不敢说这次的“寻根之旅”究竟能给学员们带来多大震撼,但我真切的感受到回到长春的路上,学员们与来时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嬉笑打闹,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航大第55期飞行学员也是寻根之旅的成员在采访中这样说道:“老航校的精神是一种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主义,可能说这个词对于一般人来说别人会说很假,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支撑力一直前行的力量…”

也许,这一路走来,他们真的看到了七十年前,那些用青春创造奇迹的面孔,真的触碰到那个为了信仰无所顾忌的年代。

2017年《寻根》获得第29届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精品纪录片节目奖、我获得最佳编导奖单项奖,在《发现长春》九年获奖不少,唯独这个奖让我觉得格外又意义。

即使是经历了几年的时间,我仍然觉得自己没法把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写得深刻、写得大气磅礴,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这是我第一次有这种深深的无力感,我想让自己变成一个特别牛的作家,能够用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我在整个创作中的所有感触……想用最美的文字让所有人认识那些充满人格魅力的老首长……但我的能力很有限,这也许也是文字的局限,它很难在我的手里变得比视频更有感染力……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发现长春》编导采访航空大学飞训教员。在发动机故障、螺旋桨飞丢的情况下仍保持冷静安全着陆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4

项目拓展组:这是一次蜕变

2015年,我与这个集体共同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竞选执行制片人时,我选择了项目拓展组,这个刚刚在《发现长春》基础上成立的新组织,其职责主要是承担大型项目,任务艰巨、前途未卜。作为第一个想吃螃蟹的人,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从一线到既做一线又做管理,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每当累到想要放弃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人在走上坡路的时候是最累的。“我总在想,也许翻过这个山坡就是天堂。这是我在2017年度,台聘人员考核表中列举的工作:

本年度《发现长春》项目组承担了八集大型系列纪录片《丹凤朝阳》节目制作及图书音像制品出版;七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美在九台》节目制作;七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城市的轨迹》节目制作;六集大型系列纪录片《透视长春》节目制作;四集系列纪录片《净月》节目制作;两集纪录片《雕塑二十年》、一集纪录片《雕塑大会全程纪实》节目制作、第五届雕塑大会全程影像库服务、2017年度规划影像库服务、2017年度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化数字影像库35集专题片节目制作;此外,承担了《长春日报》、组织部《最美公务员》、人社局“暖流计划”宣传片等工作。

此时,项目组人员有我,曲志峰、王铭齐(兼组)、孔洋(兼组)、王立丽(新借调)、张文龙(新借调)。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系列纪录片《美在九台》冬捕拍摄现场,我们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了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系列纪录片《城市轨迹》项目-审片会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系列纪录片《丹凤朝阳》第一次审片会

5

写到尾声,我忽然想起了一段话:“到生命不可企及的地方去感受生命的渺小和孤绝;在非常陌生的地方找到回归乡土的亲切感觉。”人,总是要在一些特别的境遇下,才能感觉到最本真的自己。回顾十年,心有感叹。未来,不管它命运几何,它给予我们的是不断成长的岁月、是披荆斩棘的本领;而它给予这座城市的则像一坛子老酒愈沉愈香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