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不斷升級,招拍掛土地出讓條件也是越來越高。很多的房地產企業,在拿地方面,也是絞盡腦汁。而正是如此,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通過收併購,來滿足自己拿地的需求。他們通過收併購的方式,進行了大量的土地儲備。但是,最近這些年加入收併購的房地產企業是越來越多,整個收併購的市場機會也在減少,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在這樣的環境下,房地產企業又將如何進行“自救”,搶佔市場呢?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相關的國內收併購市場的情況。

很多行業,都是大企業“決定”著小企業的“生死存亡”,房地產行業更是如此。本身房地產行業就是一個在乎資金的行業,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在這個資金領域上,實力比較匱乏。而最近這些年,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是越來越難。本身就處在“寒冬”的中小型房地產企業,不少面臨破產、倒閉的危機。而如果能夠被大一些的房地產企業收併購,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緣故,很多的中小企業更是難上加難。而對於大型房地產企業而言,卻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整個收併購的市場上,機會也是越來越多,或將迎來收併購的“熱潮”。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從WIND及中指研究院綜合整理的數據中,我們發現:2019年房地產企業收併購的交易宗數增加31.6%,金額增長14.7%。一年時間,境內的房地產公司作為買方並完成收併購的事件,就有333宗左右,總計交易金額超過2960億元人民幣。而最火熱的就是去年的二季度,因為種種原因,收併購市場的交易宗數高達102宗,很多房地產企業在這一季度的收併購市場上“大獲全勝”。

除此之外,整理的數據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在整個收併購市場上,參與收併購的房地產企業在200家左右,並且主要集中在大型房地產企業。尤其是百強房企名單中的成員,佔了收併購總金額在78%左右。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例如融創,在整個收併購房企中,排在收併購交易金額的首位。而這樣的成績,已經是融創連續三年獲得了。緊隨其後的房地產企業,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例如:世茂、越秀地產、綠地等等。

說完了大致的收併購市場的“成績”,我們再來看看隨著收併購市場機會的減少,一些“頭部”企業如何脫穎而出。首先我們要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合理且有效的收併購模式才是企業提高效益以及效率的保證。而最近這些年,這些房企也摸索出了三種比較“成功”的模式。第一種:單項目導向型收購模式;第二種:資產包收購模式;第三種:規模房企之間的股權併購模式。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單項目導向型收購模式

其實就是以項目或者所屬項目公司的股權為標,再進行收併購的一種模式。相對而言這種模式下的選擇性比較的靈活,並且目標項目很是明確。可以更簡單的獲得高性價比的優質項目,避免了盲目接盤。當然,這一模式也比較考驗房地產企業對於項目的評估以及預判能力。

就選擇性比較的靈活,並且目標項目很是明確這點來說,使得企業在操作的過程中,擁有較強選擇的主動權,並且也很是靈活。無論是選擇空間上,還是單筆交易總價而言,都是可以控制的。並且目的選擇、參與方式,還是參與程度上也都更加的靈活。使得使用這一模式的房地產企業,能夠更好的抓住市場機會,獲得高性價比的優質項目。

但是這種模式,也比較考驗房地產企業對於項目的評估以及預判能力。企業要學會很好的討價還價,用最低的價格獲得最高的回報,這也是這一模式的一個“難點”。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資產包收購模式

一種通過收購區域管理平臺公司,全部或實際控制平臺公司旗下各項目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和財務權,從而實現資產包項目的操盤和並表。相對而言,這種模式可能會涉及不良資產、潛在債務風險與目標公司的整合等問題。但是卻也能夠獲得更高的性價比,以及收購效率。

因為這種模式的交易主體就是收購方和目標平臺公司的原股東,所以當雙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後,就算是完成了轉讓。因為不需要徵得平臺公司旗下各項目公司的管理層,或者是實際項目經營管理人的同意,所以省去了收併購過程中很多繁瑣的步驟,收購效率直線上升。

而且也因為是整體進行“打包”出售的,對於單項目交易而言,性價比上也更高一些。但是也正是如此,就很容易出現“溢價”的情況。或者是收購方為了規避風險、壓低價格,使得整個項目整體的均價都會有所下滑,涉及轉讓方的不良資產或財務問題等等。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規模房企之間的股權併購模式

可以通過搭建戰略合作平臺,來推進收併購的完成,是一種1+1>2的優勢互補的模式。相對而言,第三種模式涉及的資產規模以及交易週期都要更大、更長。並且在平臺調整升級過程中,會面臨人員配置和組織架構整合。

規模大這一情況,主要發生在大型的房地產企業身上。例如在當初融創、萬達,以及富力的戰略合作中,涉及規模巨大,交易總對價超過637億元。而綠城和中交的合作簽約中,計劃總投資也高達2500億元。再來看看交易週期長這一點,也是該模式下較為普遍的情況。2014年年末,中交將購得綠城的股權,但是一直到了2018年,兩家才進一步加深彼此的合作,簽署的合作協議也不過30個項目。

房企三種收購模式,有何優缺點?“有錢”的企業更應該抓住機會

綜上而言,疫情影響下,“有錢”的房地產企業,要抓住這個收併購的“窗口期”。在激烈的收併購市場上,搶佔先機。並且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收併購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