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挑頭“去中國化”,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上演?中國是說搬就能搬的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美日韩挑头“去中国化”,化工产业链脱钩危机上演?中国是说搬就能搬的吗?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不斷蔓延,有機構預測,死亡人數及所造成的損失,將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與此同時,醫療物資短缺和製造業產業鏈依賴中國供應的局面凸顯,使得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率先做出“去中國化”的決定。

據瞭解,繼日本發佈幫助企業退出中國之後,美國也做出相應“脫鉤”表態,韓國一家化工巨頭企業則迅速撤資。令人警惕的是,其他發達國家可能會在未來積極跟進,在這樣的情況下,化工產業鏈會受到多大影響?

日本、美國、韓國帶頭與中國脫鉤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鏈顯得脆弱不堪。但這場疫情對於全球產業鏈佈局的實際影響目前尚無定論。許多觀點認為,疫情過後跨國企業可能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大陸。

目前,全球經濟已經迅速陷入衰退,各國都陸續推出刺激計劃。4月7日,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1萬億美元,約佔日本GDP兩成)的抗擊疫情脫困計劃,其中一項規模2,435億日元(約22.63億美元)的“改革供應鏈”計劃曝光,文中提出了日本企業退出中國方案。

這筆資金將資助企業將產能撤離中國,包括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產線撤回日本本土的2,200億日元,以及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工廠轉移至其他國家,主要是東南亞,從而實現產業基地多元化的235億日元。

在日本政府“脫鉤”中國計劃曝光之後,4月9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也有此計劃,具體方法是,對美企從中國遷回美國所發生的所有成本,在當年進行100%的當期費用化處理,也即允許企業將這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搭建、翻新在內的支出項目作為費用,在財務上對這部分金額進行稅前列支,抵扣應繳稅款總額,減少稅負。

早在中國疫情爆發初期,這位美國政府著名的“鷹派人物”庫德洛就揚言,這個時刻是美國企業從中國搬遷到美國的最佳時機,美國就業率可以大幅提高。

如果說美國、日本政府出資幫助企業撤離中國或許只是一個長遠安排的話,而韓國企業是隻做不說,馬上已經出手了!

4月16日,韓國化工巨頭,韓國第三大跨國企業SK集團,大手筆拋售所持的中國燃氣集團全部5.35億股,套現上百億港元。據工作室記者瞭解,SK集團與三星、LG齊名,業務範圍包含能源、化工、電訊、物流等。SK從2010年開始與中國燃氣合作,參與了中國燃氣創始人劉明輝與中石化的股權收購戰,期間SK持有的中國燃氣股份由1.5億股激增至5億股。

公開資料顯示,SK集團是中國燃氣的第三大股東。4月16日,該集團以每股作價21.15至22港元拋售中國燃氣股份,相比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折讓9.5%至13%,預計套現113.15億至117.7億港元(約15億美元)。拋售當天,中國燃氣的收盤價下跌4.3%。

風雨欲來,化工產業鏈脫鉤進行時?

美國、中國、日本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石化、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在全球經濟佔比比重很高,也是國際貿易的重頭戲。如果經濟脫鉤全面展開,各國重新佈局化工產業鏈,那麼,對於中國來說的確是一次不小的衝擊。

一位日本住友集團的工作人員向工作室記者透露,日本是礦產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日本化工新材料領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極高,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金屬及製品的最大進口國,佔比接近30%。在金屬元素化合物全產業鏈中,中國實際是壟斷著最上游原料的開採、提煉以及初級產品生產。

資源決定新材料,日本的化工產業鏈在世界上的選擇並不算多。以用於生產計算機關鍵元件、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航空航天的稀土永磁材料為例,即便是在2010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日本時,日本進口的中國稀土仍佔總進口量的90%以上。不容忽視的是日本的半導體核心材料有優勢,在硅晶圓材料、光罩、靶材等重要的細分子領域,日本企業所佔份額多達50%以上。而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夠在這個領域實現較大突破。

美日韩挑头“去中国化”,化工产业链脱钩危机上演?中国是说搬就能搬的吗?

日本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除了佔據著化工產業鏈的上游,中國同時也是日本產品的最大銷售市場,也就是說化工產業鏈的尾端,應用市場也被中國佔據。

即便是日本企業“脫鉤”也只能從生產環節尋求再佈局。日本的化工原料產業逐漸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部分原因是中國對高汙染高耗能產業的限制增多。

知情人士向工作室記者透露,美國方面首選考慮“脫鉤”的可能是生物化工領域的製藥行業,因為疫情使美國各界看到,美國90%以上的原料藥掌握在中國手中,包括阿奇黴素、青黴素和頭豔菌素等抗生素。

雖然印度是世界最大藥品出口國之一,但其70%的原料藥依賴中國,而許多關鍵的抗生素和退燒藥,依賴程度幾乎達到100%。以乙酰氨基酚為例,全球乙酰氨基酚供應量中有84%來自中國和印度,中國佔總數的近三分之二。美國是世界上乙酰氨基酚最大單一市場,乙酰氨基酚是美國使用最廣泛的藥物成分,不僅存在於同名藥中,還是數百種感冒、流感和過敏藥物的成分。

不久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出警示,大約有20種藥物完全從中國採購其活性藥物成分或製成品。美國人認為這場危機凸顯了一個日益嚴重的威脅:不僅在美國使用的許多藥物都是在海外生產的,而且其關鍵成分也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生產。由於供應鏈的錯綜複雜,以及生產地透明度問題,目前很難完全預測出可能出現的嚴重短缺情況。

醫療物資方面,如防護衣、手術衣、手套和口罩,美國已經出現嚴重短缺。美國疫情爆發後,美國庫存僅有1200萬副N95口罩,但需要3億副N95口罩來應對緊急情況。特朗普政府要求中國不要阻止醫療物資出口到美國,並動用1950年通過的《國防生產法》的特殊授權,以迅速擴大美國國內防護口罩和服裝的生產。

疫情期間,中國石化產業鏈的超級能力令世界矚目。海外疫情持續擴散,對口罩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而口罩原料的短缺導致聚丙烯價格暴漲,一度頗為瘋狂。中國國內超過20家石油煉化企業迅速轉產高熔纖維,涉及產能在646萬噸之多。工商信息顯示,中國目前生產熔噴布(口罩原料)相關企業共計2175家,2020年2月1日-4月13日新增1250家(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速高達4519.63%)。其中“進出口”的企業有1294家,佔企業總數的59.49%。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日本政府已經開始謀劃,把包括化工產業鏈在內不少產業與中國切割的藍圖。

業內人士透露,多年來,日本對中國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六十年代中國建設大慶油田時,日本從《人民日報》上發現鐵人王進喜的照片,由此推斷出中國有石油機械需求的市場。日本開始向中國出口化工設備。1972年中日建交後,大量日本化工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直至今日日本對華貿易依舊十分活躍。

如今,日本政府拿出22億美元,協助日本企業撤出中國大陸,與中國脫鉤,相信這個決定是深思熟慮的。表明日本方面對全球及中國局勢已經觀察了很長時間,決定基於它對世界局勢的判斷,日本對中國的分析和預測基本上是透徹、準確的。

專家解釋說,供應鏈重組已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和幅度的問題。工作室記者瞭解到,根據目前粗糙的數據,至少有30-40%的外商可能把供應鏈從中國撤出,這是因為貿易戰關稅的影響已經迫使它們對於替代供應商進行研究,病毒只是加速這方面的落實。從整體而言,供應鏈洗牌也未必是針對中國,而是對於全球佈局的地區性分散風險。

擺上議事日程,短期很難完成

業界專家說,美日等發達國家似乎為外資撤離中國吹起號角,就化工產業鏈而言,短期內很難實現,至少需要3-5年。同時,撤資的也大部分是為國外配套的產品產業,為滿足中國國內需求的產業不會輕易撤資走人。

實際上,在中美貿易戰最為激烈的2019年裡,多個美國企業投資的標誌性工程是在這一年落地中國。

比如:美國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決定出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經過幾十年的產業集群構建,中國是全球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國家。中國有比他國更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鄧白氏商業資料公司統計數據顯示,在《財富》1000強企業中,有163家在中國擁有與其有直接業務關係的一級供貨商,而938家擁有中國第二級供貨商為第一級供應。

不過,就此問題,國內一家媒體對福耀玻璃老闆曹德旺進行了採訪,他特別提到:“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他補充,“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不願具名的專家認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至少會將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擺上議事日程。但將產業鏈大部分移出中國既痛苦又耗時,同時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要離開中國,也非短短几年時間可以辦到。

而中國政府需要做的是,及時推出了大規模的穩外資穩外貿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動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推動穩外資政策落實、提升投資促進和招商引資水平、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等,時刻警惕其他發達國際的跟進撤資。

全球產業鏈的去留與分佈,到底受什麼影響?

我們也可以把它拆解為下面三個小問題:

  • 美國想要製造業迴流,真的回得去嗎?

  • 日本呼籲製造業迴流加分散,是否能實現?

  • 都盯著“去中國化”,中國是說搬就能搬的嗎?

美日韩挑头“去中国化”,化工产业链脱钩危机上演?中国是说搬就能搬的吗?

美國“製造業迴流”戰略實施了10年之久,從結果看,收效甚微。從蘋果、特斯拉、GE、3M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微妙博弈看,美國政府說什麼,對企業的影響較小。有意思的是,當政府意志與企業目標相悖時,政府選擇了維護企業利益。

撇開日本的“去中國化”新舉措,不管有沒有貿易戰或者疫情,較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鏈外遷,是沒法阻擋的。幸運的是,中國的產業結構一直在朝著高附加值的方向調整、優化,這是當下中國產業鏈發展的重中之重。

疫情之後,在商業決策上,大型企業肯定會增加供應鏈和銷售市場的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從市場規模到供應鏈的結構、長度與完整度,中國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之一。

全球供應鏈緊密勾連由來已久,即使中國的產業鏈完整度高、鏈條長且較為獨立,在一些關鍵環節,中國也需要跟周邊市場和全球市場共同完成全球化的佈局。

來源:世界先進製造技術論壇,峰瑞資本,石油化工論壇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