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我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開始瞭解歷史,大多是從初中課本和高中課本開始入門,而關於近代的清朝歷史,或者只有“屈辱”這兩字形容了。當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以致於現在的我們對當年的侵略者都恨之入骨,畢竟燒燬的是“中華之瑰寶”,那麼為什麼當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單單隻燒燬圓明園呢?

回顧

1858 年4 月,英法聯軍北上,很快佔領天津。清廷被迫同意在天津談判。英國提出“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三項要求,清廷屈服,簽訂《天津條約》。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簽訂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只是咸豐皇帝迫於壓力暫時答應,並不準備履約。其中的焦點是決不能讓外國公使駐北京,以免皇帝與外國公使打照面。

1859 年初,新任英國駐華公使普魯斯和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奉命進京換約。清廷命令直隸總督恆福照會兩人,指定他們在北塘登岸,經天津去北京,且隨行人員不得超過20 人。但英法公使堅持按照原來約定的計劃,從大沽口進京換約。清廷斷然拒絕此一要求。經過咸豐皇帝、怡親王載垣及朝廷最具戰鬥力的猛將、蒙古僧格林沁親王多次密謀,決定不宣而戰。於是,僧格林沁帶兵在大沽口攻擊英法艦隊,造成英法聯軍傷亡數百人。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八里橋之戰

清廷為這場小小的勝利喜出望外,以為夷人並非不可戰勝。誰知,英法兩國政府迅速增派援兵來華,準備狠狠懲罰清帝國。1860 年8 月1 日,英法聯軍兩百餘艘戰艦,載著陸軍17,000 人在北塘登陸,一路摧枯拉朽,迅速佔領大沽口和天津,並由天津向北京開進。

親遞國書之爭:皇帝不能見夷人

1860 年9 月4 日,英法聯軍與清廷在通州展開談判。咸豐皇帝派怡親王載垣與英法代表團談判。載垣等接受了英法代表團所提的條件,與英國首席代表巴夏禮達成停戰協議。巴夏禮是少數精通漢語和滿語的外交官,身材矮小,頭大如鬥,脾氣火爆,精力充沛,年僅32 歲,已是英國駐華最高階外交官之一。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巴夏禮

9 月17 日,巴夏禮提出英國使節向清帝當面遞交國書的要求。載垣等認為“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而且此前的會晤中巴夏禮並無此說法。巴夏禮則認為,親遞國書乃國際慣例,所以此前沒有列入談判內容。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決。

拒絕外國公使駐京,是清國皇帝維護其“叩頭外交”和“朝貢體系”的第一道防線。當第一道防線被英法聯軍強大火力突破之後,皇帝又企圖設定第二道防線:即使西方公使駐京,亦不能“親遞國書”。在通州談判的最後關頭,英方在照會中堅持公使向皇帝親遞國書,等於突破了皇帝的第二道防線。

今天看來,見外國公使有什麼可怕的呢?但在那個時代,按照天下一統觀念,清帝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清帝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下跪。中華傳統外交的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一套懷柔遠人的朝貢體系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清朝大國

然而,英法等已經近代化的歐洲國家,對這套觀念並不認同,駐華使節拒絕向皇帝叩頭,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小小的禮儀,卻足以讓千年一貫的天下一統觀念遭到顛覆。

此時,清帝國正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中。叛亂的太平天國攻佔蘇州、常州,威脅上海,東南半壁江山盡入其手。英法聯軍集結通州,隨時可能進攻北京,屢戰屢敗的僧格林沁再也不敢誇口。然而,咸豐皇帝仍然下定決心不在叩頭問題上退讓半步,若不能達成協議,清廷將不顧自身力量虛弱而背水一戰。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僧格林沁

其實,英方提出遞交國書一項,只是按照國際法慣例行事,當滿清廷提出見皇帝必須叩頭時,被他們以國家之間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絕。多年以後,清國的帝王將相、士農工商才明白過來,導致通州談判破裂的直接原因親遞國書一項,只是西方各國的通常做法,並沒有特別為難皇帝的意思。

這是兩種文明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衝突即奉行叩頭外交的清帝國與奉行近代萬國平等國際慣例的英法兩國的衝突。不同時空中產生的知識系統,決定了兩種文明觀念和思維方式背道而馳。

扣押外交使者,衝突再起

載垣等向咸豐皇帝報告談判內容之後,咸豐皇帝作出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9 月18 日,咸豐皇帝下旨給前線指揮官僧格林沁,將英方談判代表巴夏禮等“羈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計”。僧格林沁立即派出騎兵,捉拿了正在返回路上的巴夏禮等一行39 人,其中英國人26 名,法國人13 名

扣留談判代表及其隨行人員,在各國外交史上均十分罕見。但咸豐皇帝和僧格林沁都不覺得有何不妥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抓捕外交人員

好了,外交官都被抓了,面子都沒了,沒的說,直接開打。英法聯軍隨即發動張家灣戰役。英法聯軍四千名官兵,對陣僧格林沁25,000 名騎兵。僧王奏報皇帝說,斃賊無數,中國的現代軍事著作據此總結為給敵以重大殺傷。然而,英法的戰報是:聯軍連傷帶亡共35 人,清方在戰場上留下1,500 具屍體。

9 月21 日,決定性的八里橋大戰打響。英法聯軍8,000 人,僧王軍隊三萬人。僧王精銳盡出,大有滅此朝食之勢。然而,短短數小時之後,清帝國最後一支勁旅灰飛煙滅,英法聯軍的戰報是:聯軍共陣亡5 人,負傷46 人,清軍死亡2,000 人,剩下的潰不成軍,不再是一支可以作戰的軍隊。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八里橋之戰

自此,北京門戶大開,無險可守,也再無勤王精兵。咸豐帝色厲內荏地宣佈“朕今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張撻伐”,實際上卻是虛晃一槍,欺騙百姓而已。9 月24 日,咸豐帝不顧子民的安危,出逃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六弟恭親王奕欣與洋人求和。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奕欣

火上澆油的奕欣

9 月22 日,恭親王奕欣發了照會給英法聯軍,告知他本人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談判。次日,英法聯軍回答說,必須釋放巴夏禮等談判人員,才能停止進軍。

恭親王表示,所有俘虜都平安(這完全是說謊,此時很多人質都已被折磨致死),但要等到和議達成後才能釋放他們。恭親王的想法是,釋放人質,手中就沒有牌了。

兩天後,聯軍總司令額爾金勳爵照會說,若三天內放還全部談判人員並接受聯軍的條件,就停止進攻;否則一定要奪取北京,此一作法並不違反國際法。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聯軍司令

奕欣沒有得到皇兄的允許,不敢輕易答覆。如果當時奕欣作出讓步,停止折磨人質,即便不能避免聯軍入京,或許不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的悲劇。然而,包括思想最開明的恭親王奕欣在內的清帝國統治階層,眼中並沒有國家利益和國際法這些近代觀念,只講究如何做到不失國體。

9 月30 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在城外安營紮寨。

10 月5 日,聯軍經過休整後,準備攻城。在熱兵器時代,厚重的城牆已無法拱衛京城,破城之日,屈指可數。此時,朝廷的文武百官和有錢人大都逃離了京城,全城陷入潰兵和流氓肆意燒殺搶掠的無政府狀態。

13 日,北京打開城門,向聯軍投降。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聯軍進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

從10 月8 日至16 日,恭親王先釋放巴夏禮等人,然後陸續釋放其他人。最初總共被扣留的有39 人,活著回來的只有18 人, 21 人被虐待致死──有些人的屍體被大卸八塊,有些人的屍體腐爛得認不出來,還有些人根本找不到屍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不僅是近代國際法的規定,也是中國自己古已有之的戰爭法則之一。然而,清帝國偏偏要用自己的規矩去破壞世界的規矩。

巴夏禮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我們那些戰俘受到的待遇實在太殘忍了,必須對加害者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聯軍佔領北京後,巴夏禮當面用滿語叱責被俘的清國刑部尚書說:”一個人如果利用敵人的不幸對他進行人身侮辱的話,就喪失了每一個文明國家的尊重,應當被逐出正直人的社會"然而,飽讀詩書的刑部尚書大人根本不懂得他在說什麼。

英法兩國被徹底激怒,召開會議,討論懲罰清帝國的方式──按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但是,兩國提出的懲罰方式迥異。英國額爾金的意見是,這些可憐的俘虜是在圓明園內受虐待的,必須將這個園子夷為平地。(這裡解釋下,大多數被關押的外國使者都是關在圓明園裡)

火燒圓明園並不是國恥,而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外交人員的濫殺無辜

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圓明園被聯軍燒燬,“萬園之園”就此從中國的地圖上“消失”,只留下一個遺址。如果咸豐能夠善待那些外交官,估計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雄偉壯觀的圓明園,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