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區塊鏈就是按勞分配

不了:區塊鏈就是按勞分配

我有個朋友,叫老卜,前幾日和一做英語教師的姑娘吃飯,姑娘含情脈脈問什麼是區塊鏈,講學術,肯定不行,姑娘這是給我展示的舞臺,必須深入淺出。

區塊鏈就是按勞分配——按功勞分配。

想要開一門課,但是自己備課很累,想要讓別人幫忙。於是有人做課件,有人寫測試題,還有人修改,排版,發公眾號……這些功勞都需要記下來,區塊鏈就可以幹這個事情——任何一點功勞都可以。如果換成男女朋友吵架翻舊賬,那就太好辦了,區塊鏈上都有,還有個好處,不能篡改。

所有的區塊鏈技術無非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永久真實的記錄所有功勞。

那又問了,為什麼記錄功勞呢?回頭這門課招生了,有人交錢了,是有收益的,這些收益怎麼分配呢,那就按功勞大小唄。

問題又他孃的來了,我出了一道測試題,你給排了個版,這個功勞怎麼換算……這就是現在區塊鏈不斷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勞動量換算。之前挖幣,還是P2P下載(不是理財啊)都比較好辦,因為都是統一的一個尺度,無非是計算量消耗,但是實際業務環節中,大家乾的事情都不同,那就採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體系內的人投票,多數人認為出測試題的功勞大,那麼出測試題的得的就多,這其實是投票機制。

為了保證大家將來可以分到講課的收益,課程發起人給大家打個欠條,將來課程收益我拿出來60%分給所有參與的人,將來有錢了,你們拿這個欠條就可以換錢——這個其實就是發幣,我們的紙幣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央銀行發給我們的欠條。

接著所有人都認為這個課程好,但是有的人想要早點換到錢,等不到賣課的時候,比如有我1%的欠條,估計將來可以收到100塊,現在90塊說不定有人要,那我就賣了吧——這個其實就是區塊鏈發幣交易,跟股票類似。

但是大家去哪裡交易呢,於是課程發起方給大家提供個平臺,既然你們都不想等到收益兌現就開始交易,那咱們說好一個時間,可以交易,實際上這個就是ICO。

慢慢的課程發起方發現,我去,辛苦的搞了個課最後也就賺1萬塊,結果這些人買賣我的欠條就賺了10萬,我也別搞課了,直接開始交易的時候我先把我手裡的賣了就好——媽的,這個就是騙子了。

開始大家還認真搞個說課的噱頭,後來發現噱頭不重要,只要參與的人夠多就好——於是變成了傳銷,其實傳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有區塊鏈思維的,你拉來一個用戶有貢獻,這個用戶再拉一個人,還有間接的貢獻,最後金字塔結構把所有貢獻都記錄下來。

區塊鏈本身的技術上是有創新的,但更多的是區塊鏈機制的設計,是思維。怎麼量化各自的功勞,怎麼分配。

說到這裡,姑娘頻頻點頭。

老卜和姑娘各回各家後,姑娘給老卜發了個微信,“我們性格不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