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日記是一個人日常活動的記錄。有人說,堅持寫日記能體現一個人的毅力和自律。而一個既能自律又有毅力的人,也絕不是一個平常之人。我相信,每個人在腦海中都曾出現過堅持寫日記的念頭,但這種念頭往往在行動之前就不復存在了,或者行動開始後不久就不知所蹤了。而難以堅持寫日記的人卻往往喜歡窺視別人的日記。不可否認,當一個與你朝夕相處的同學與朋友,把他們的日記不經意間暴露在你的眼皮底下時,你會不由地產生想看一看的衝動。人總是這樣,喜歡把自己的秘密永遠地藏在心裡,卻急於想窺視別人內心的秘密。而日記在記錄一個人的日常活動時,總會把一個人內心的秘密也留了下來。我用三天的時間,讀了一位高官三年的私人日記,感覺為官確實不易。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官員

這位高官離世距今已167年了。說他是高官毫不為過,做過清朝的大理寺少卿、副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軍機大臣,響噹噹的一品大員,毫不遜於現在的副總理。所以說,他絕對是朝廷的高官。此人雖一路青雲直上,做到軍機大臣,但現在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何汝霖。何汝霖在官場上出道很晚,晚到,他四十五歲才中舉人,但令人吃驚的是,他僅用十五年的時間,六十歲坐到了副都御使的位置上,再用五年的時間,六十五歲升到了兵部尚書,位居六部堂官之一。就在他剛剛擔任了兩年的兵部尚書,六十七歲時,在江蘇江寧(南京)的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去世了。作為兒子,不論你爵位再重,官品再高,歲數再大,也要敬孝道,丁母憂,守喪制。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一品大員仙鶴補子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六十七歲的何汝霖踏上了回老家江蘇江寧(南京)的行程。六十七歲的何汝霖放到現在,我們也可以說是一位老人了。那在一百七十三年前,一個六十七歲的人又是什麼樣呢?我想起了奶奶說過的一句,“過去賣力氣幹活養家的人,四十歲時就似現在六七十歲的模樣兒了,而過去那些六七十歲的人就老得不像樣兒了。”我相信,當年六十七歲的何汝霖保養得再好,也絕對沒有現在人會保養。何汝霖沒有留下真人照片,但在當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第一張人物照。1844年,也就是在三年前,清朝重臣耆英在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無意間拍下了一張人物照,也無意間成了中國第一張人物照。何汝霖沒有這樣的機會,自然也就沒有人物照。但他用自己的筆,通過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日常的點點滴滴,似乎是單純的照片無法替代的。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耆英照

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二日,六十七歲的何汝霖從京師出發,因為大運河相對方便,所以沿途主要走水路。然而,運河雖方便,但並不平靜。除了時而風急浪高,舟船難行之外,還有人為因素。那就是劫匪。很難想象一個朝廷的一品大員出行,還真有匪徒不自量力想劫一把。出發一個多月後的九月十五日,何汝霖在日記中寫道:“昨夜有匪徒持械明火,繞舟數四,因兵役甚眾,不敢上船,然思之殊可畏。”可見,當時的匪徒有多猖獗,連一品大員的船隻也敢覬覦,如果不是護從的兵役多,匪徒是不會放過這次機會的。此時,何汝霖是在山東境內,因為第二天也就是十六日,他才剛剛到達曲阜夫子廟(孔廟)。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大運河上船隻

而就在十天後,九月二十四日,何汝霖停在朱姬莊(現在微山縣韓莊鎮朱姬莊)時,對岸又來了二三十人的匪徒,時來窺探,後因兵役恐嚇而去。清朝山東地區的匪徒肆無忌憚,不僅搶劫客商的錢財,就連朝廷官員也不放過,更為大膽的是他們敢劫南方官員向皇帝上奏摺的信差。何汝霖之後在日記中就記載了一件事,他委託兩江總督把自己的家信和總督衙門的奏摺順便一起送到京師。沒想到的是,後來,送奏摺和家信的信差居然在山東德州被劫匪搶了,奏摺和家信一度被搶。當地官員自然不敢怠慢迅速查找,匪徒知道家信和奏摺無用,即隨手丟棄了,後來總算失而復得。一群匪徒敢試圖搶劫一位朝廷的兵部尚書和朝廷信差,可見膽子之大,猖狂至極。從這裡也可看出,太平軍之後,當地出現了捻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正法的匪徒

何汝霖從八月十二日啟程,直到十月十七日才到家。作為朝廷的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回鄉丁憂,自然當地的官員不敢怠慢。當時的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江寧將軍、副都統、江寧織造、道臺、太守、知州、縣令甚至典史相繼來祭奠何汝霖的母親。這自然讓何汝霖及家族人很有面子,但作為高官回鄉,一是要應付當地的官場,二是,要應付親戚朋友。對於貧窮的親戚朋友,何汝霖願意慷慨解囊,總會賙濟他們,但對於那些找他辦事又想從他那裡獲得好處的人,他也會斷然拒絕。有親戚讓他幫忙謀求一官半職,養家活口,他訓斥了對方,並從別人處聽到,這位親戚揮霍無度,從不知節儉,不僅把祖上的老本吃得一乾二淨,還把八十歲老母親的棺材板都賣了,隨之揮霍一空。何汝霖沒有可憐這位親戚,而是讓家裡人幫助這位親戚的八十歲老母親每月一兩銀子。在當時,一兩銀子能維持一位老人的基本生活。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窮婦人

隨後,又有三四十個親朋好友來向何汝霖尋求經濟上的幫助, 不知不覺二百兩銀子就沒了。就這時,何汝霖想到,他有兩個朋友家裡雖然困難,但並沒有向他開口尋求幫助。於是,他主動幫助了兩位朋友十五兩銀子。何汝霖在回家兩個月後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的日記中寫道“各處幫項已付三四十處,約二百餘,而來者仍眾,奈何奈何。又知朱、況二生窘而未啟齒,贈以十五金。”對於這種情況,副國級的何汝霖也是無可奈何而已。那些八竿子打不著、沒見過甚至沒聽過的所謂的親戚好友都出現了。像這樣的親戚朋友,他們的要求並不過分,要求的錢也並不多,生活也確實困難,這就讓何汝霖不知所措,最終只能用錢把他們打發走。但隨之,一波一波的親朋好友打著心中的小算盤,就像夏天的蒼蠅不停登門拜訪。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碎銀子

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讀書人,他們往往會拿著自己所作的詩集稿,來拜訪何汝霖。簡單地寒暄之後,他們激動地拿出詩集稿讓何汝霖欣賞,然後,以印詩集稿缺少銀兩,希望何汝霖能慷慨解囊。這樣的事情何汝霖也不好拒絕,畢竟都是讀書人。雖然,他知道那些所謂的詩寫得酸腐,但為了不打擊讀書人的信心,他勉強資助。這也就引來了很多讀書人登門拜訪。何汝霖只好讓僕人婉言拒絕相見,但很多人被拒絕後,會很不爽,甚至有的大罵僕人一通,而有的鍥而不捨,一次不見就會來第二次。總之,何汝霖見了多少所謂的讀書人,他也記不清了,到底資助了多少銀子,也很難統計了。回到老家不到一年,何汝霖差不多花去了從京師所帶銀兩的一半。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讀書人

然而,家裡也不太平,有一個姓徐的老僕婦,多嘴多舌,經常把家裡的事向外面傳,又喜歡把從外面聽聽到事,在家裡宣揚。性格直爽,卻毫不避諱,倚老賣老,經常和何汝霖的兒子定保吵架拌嘴。何汝霖雖然不喜歡這位老僕婦,但也無可奈何,不忍心把她驅趕走。看來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一個一品大員開除一個僕人,也要有所顧忌,思量再三。不是現在人認為的那樣,大權在手,天下我有,想開除誰就開除誰。高官在家在外都有苦衷。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僕婦

何汝霖在家鄉確實遇到了“硬茬”,一個線鋪的買賣人,姓謝。何汝霖因為母親去世,需要買一塊墓地,不久就在一位姓趙的人手裡買到了。而這塊墓地正巧與姓謝的這家人的墓地相鄰。姓謝的這人就跳了出來,說何汝霖買的這塊墓地是他家的。何汝霖當然不認同。於是,姓謝的生意人就找了一位訴訟師要與何汝霖打官司。何汝霖知道此事鬧大,並不好。畢竟自己是丁憂在家的朝廷大員。打官司不論輸贏,都會被認為欺負鄉里鄉親。於是,何汝霖就讓姓謝的拿出證據,如果有證據,自然沒話說。姓謝的生意人果然拿出了證據,一張山契。沒想到,這張山契是明朝崇禎二年的,而上面蓋的是前朝應天府的大印。何汝霖讓家人拿出買墳地的墳契,上面蓋的是大清的大印。何汝霖知道打官司,姓謝的生意人必輸。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地契

為了緩和矛盾,何汝霖派僕人和姓謝的去了一趟墳地,丈量之後,發現墳地並不在謝某的山契規定的範圍之內。最終,謝某說出了實情,原來有人慫恿他要和何汝霖家打官司。何汝霖知道此人是誰,但最終沒有深究此事,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難想象,當時一個普通的百姓能有與朝廷一品大員打官司的勇氣,這是很難得的。而何汝霖也沒有報復此人,依然相處如故。以何汝霖的地位,只要和當時的縣令或者知府打個招呼,一切都會擺平,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因母親去世,高官丁憂回老家,記錄下親戚朋友的嘴臉,要權又要錢

清朝模擬打官司

後來,何汝霖的親戚朋友也有人假借他的名義在外面為非作歹。但他很快通知當地的縣令與知府,如遇到這樣的人,可毫不留情,當場拘捕,不要留任何情面。何汝霖知道,自己雖為一品大員,但絕不能放縱親戚朋友胡來。他想到安徽桐城張廷玉的家族,當年多麼的輝煌,家中子弟有一半在朝廷為官。但隨著張廷玉被劉統勳彈劾,後來被乾隆皇帝歷次訓斥,到張廷玉退休,家族一天不如一天,開始由盛轉衰。何汝霖出道很晚,這也讓他比其他的人更加的老練、沉穩,更懂得人情世故,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於為官之界的那條“紅線”,何汝霖自己不觸犯,也絕不能讓親戚朋友染指。他感慨為官不易,做個自律的官不易,做個問心無愧的官更不易,而做個人人口中的好官更是難上加難。但既然選擇為官,就要朝著人人口中的好官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