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遼寧省旅遊攝影協會本溪分會通訊員:汪洋

2019年4月18日,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指導,北京三達經濟技術合作開發中心主辦的《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攝影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了開幕儀式。

2019年12月4日《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走進東北老工業基地。自北京首展後,先後在深圳,唐山等地巡展。我市是東北唯一展示城市。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指導,遼寧省工業和信惠化廳,北京三達經濟技術合作開發中心,中共本溪市委,市文化旅遊局,市電視臺,市文聯承辦的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攝影展本溪站正式開展。

國家工信部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羅民,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偉才在開幕式上致詞。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自2017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連續開展兩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工作,發佈53項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為進一步明確國家工業遺產認定、保護管理和利用發展等要求,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

《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攝影展旨在弘揚工業文化,傳播工業精神。展覽以文獻性、學術性、藝術性為標準,從國家工業遺產項目單位徵集的669幅攝影作品中甄選出百幅照片進行展出,以獨特的視角和鏡頭,生動、立體地展現工業遺產的歷史人文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展覽涉及能源、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等工業領域。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國家工業遺產-遼寧篇

遼寧是共和國的長子,是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縮影和典型代表。在遼寧老工業基地發展征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遼寧工業文化,這種文化底蘊厚重、特色鮮明,炫麗奪目,給整個中國帶來的影響,是任何一個地區、一個省份都難以比擬的。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見證了國家和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我省工業遺產數量龐大、種類齊全、內涵豐富,豐厚的工業遺產正是遼寧激情歲月的積澱,承載著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記憶和曾經的光榮與夢想。這次影展專門設立了遼寧展區,通過一幅幅照片,飽含歷史瞬間,展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勃勃生機和深厚底蘊。其中巜長子情懷》更是展示了本溪鋼鐵的前世今生。讓參觀者從溫了本溪的輝煌歷史,提升了大家的工業文化素養和熱愛家鄉的情懷。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董鳳安簡介

董鳳安 1960年生於遼寧省本溪市。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華社《中國圖片社》特邀攝影師、遼寧省攝影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旅遊攝影協會副主席,本溪分會主席,遼寧省紀實攝影協會副主席,本溪分會主席,本溪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本鋼攝影協會主席。1980年開始攝影,至今發表作品千餘幅,有近百幅作品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獎,2001年獲富士反轉片年度優秀攝影師獎,獲柯達反轉片比賽中國攝影十傑獎。2002年作品《世紀之光》獲上海第六屆國際影展金獎。並獲PSA金質獎章。同年《珠峰之晨》、《扎達古塔》、巜中國西部》作品獲11屆奧地利超級攝影巡迴展三枚金牌。2002年獲本溪市第二屆文學藝術學科帶頭人。2005年,獲本溪市首屆徳藝雙馨藝術家稱號。2006年獲本溪市政府最高獎巜天女木蘭》獎。2019年3月榮獲遼寧省旅遊攝影金像獎。2019年9月獲中國圖片攝影大賽典藏銅獎。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此次巡展近百幅作品,董鳳安老師《長子情懷》二十餘幅作品入展,以下為董老師入展部分作品欣賞。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國家工信部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羅民,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偉才等領導參觀影展,董鳳安老師在為羅民主任講述本鋼一鐵廠的前世今生。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一名攝影人的長子情懷~董鳳安

我想,攝影人拍到最後就是——我們能為社會做什麼,能為社會留下什麼——這就是我要做的……

——董鳳安

在遼寧本溪​有這樣一個男人,他揹著像機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嚴寒酷暑,穿梭在本鋼廠區中,他就是攝影人~董鳳安。

初見董老師的工業紀實片是在遼寧旅遊攝影協會金像獎的影展上,那種滄桑帶來的藝術感所讓我折服,空曠的廠房,一把沉舊的鐵椅,一雙工作鞋,明媚的陽光,我能感受到董老師在拍攝時的嚴謹精神。同時使我透過片子感受到董老師濃濃的情懷,透過那陽光看到對工廠的熱愛和對攝影的追求,讓人感到親切與溫暖。

至今獲獎無數,在風光攝影上取得了無數榮譽,在20年前毅然決然的轉型拍起了工業記實~本鋼一鐵廠,當我看到董老師的一組,組片我震撼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和情懷,讓一位攝影師用20年的光蔭,放棄原有的榮譽從零做起,20年,一個人的一生又有幾個20年,他是用自己的青春來譜寫了對家鄉,對本鋼的熱愛。

本鋼一鐵廠隨著時光的流逝已完成它歷史的使命,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它為共和國所做出的貢獻是永遠載入史冊的。

一號高爐始建於1905年,由日本財閥大倉與清政府合資興建,2008年高爐正式關閉,至今屹立一百:否作為印刷品被流傳。作為我自己來講,越拍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擔子越重,在取得成績的背後,我到底能為家鄉本溪做什麼,為本溪留下什麼?一想到這些就覺得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從風景攝影轉到工業紀實攝影。一段樸實的話語讓我感動董老師對家鄉的大情懷,讓我肅嚴起敬。在20年的拍攝中,董老師用手中的像機記錄著一鐵廠的點點滴滴,工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一號爐的關閉儀式,當那把鐵錘敲響時,一號爐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董老師記錄了那歷史的瞬間。在拍攝中每張片子都凝聚著辛勤的汗水和濃濃的本鋼情懷。那些年,作為本鋼一名普通的宣傳幹事,拍攝一鐵時,常常要清晨就從歪頭山的家中趕到一鐵廠,中午有時只吃一個麵包或不吃飯,抓緊一切時間進行拍攝,為拍攝出更真實,更生動的片子,他給任何人拍一張片子,特別是工人,都會洗一張6寸的照片送給他們,工人們看到了心裡總是非常高興,情感上也與他更加親近,所以第二次、第三次再拍攝的時候,工人們就會流露出很自然的狀態。與被拍攝者溝通情感、到外地拍攝老勞模、邀請被拍攝者回本溪拍攝等等,這些費用都由董老師個人出資。

20年如一日的拍攝,全部的費用都是自費,是怎樣的責任與奉獻精神來支撐著他,是一名攝影人對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濃烈的熱愛,是一名攝影人的責任,他要用自己對藝術的追求來為家鄉留下永久的歷史財富,讓後人們為我們的家鄉,我們本鋼人感到驕傲與自豪,同時也為國家,為本溪,為本鋼,留下歷史的財富,它是不可複製的,永久的記憶。

董老師這種擔當、責任、負重、奉獻的精神表現出了一位本鋼人的對家鄉,對工廠的情懷。

董鳳安老師是用他的青春來記載一個時代的變遷,為歷史和後人留下永久的財富。

巜國家工業遺產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