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後的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開悟”後的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

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開悟”後的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

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

“開悟”後的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開悟包括哪些具體證量?

(1)氣脈變化

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乃是開悟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淺表感覺體悟的一個根本關鍵。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淨”、“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

在禪宗根本經典古本《六祖壇經》(法海本)中,有關“心開”的內容共有六處,如:“心開悟解”、“若悟心開”、“若得心開,汝悟無別”、“惠能得聞,言下心開”、“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

相對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經典譬如《大幻化網》、《大樂光明》等有關著作,對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反而介紹得比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頂許可,不能窺見其中奧妙而已。

由於開悟時上述氣脈變化證量的決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對此皆有大致統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脫落”、“花開見佛”等等。

由於心輪打開後,修行者的心氣合於中脈(人體氣脈渦心部位)中客觀存在的、與萬物本體同樣不二的真空體性,所以,開悟,密宗又稱作“證入空性”,顯宗則稱作“證佛法身”,禪宗則稱為開啟“真空如來藏”,得見“本來面目”。

(2)知覺變化

開悟的知覺變化,包括知覺能力的變化與覺知範圍的變化。

一般沒有開悟的眾生,他們感知能力一般是受業氣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滅性、侷限性、虛幻性,藉由這種感知所獲得的感覺,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

對於開悟者來說,由於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而轉變成明空智慧氣),這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突變,即會從原來的有生滅、有方向、有障礙的感知而轉變成為恆常的、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感知。——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覺”的產生。

由於“正覺”的獲得,開悟者對心身內外的事物會感覺到特別清晰和透徹。對此,《楞嚴經》的相關描述是:“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離垢消塵,法眼清淨”、“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見覺明圓”、“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心身發光,洞徹無礙”、“十方圓明”等。對此,禪宗的《六祖壇經》及其它有關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內外明徹”、“洞然明白”、“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以及“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鷺鷥立雪”之類的比喻等。

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淨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彷彿全部是透明的。他們一般都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所以,密宗又把開悟叫做證得“轉法輪智”。這一點,也是古代明師能夠觀機而教的奧妙所在。禪宗之所以被稱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緣由也在於此。

(3)心態變化

開悟過程中心間脈輪的打開,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礙清淨到一定程度後,內在善根的增長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心輪的打開,本質上也就是修行者心靈深處所有的意識情結的解脫與內心緊張(煩惱)的終結。由於這一關鍵性的變化,在心輪打開的同時,開悟者的心靈會感到一種徹底的輕鬆。此時,隨著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後心身緊張的消除,開悟者的整個身心會立刻感覺到一種極度的輕鬆與喜悅。這種輕鬆與喜悅,甚至可以瀰漫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和每個毛孔。因此,在《楞嚴經》、《楞伽經》等經典中,開悟所達至的“見道位”通常叫作“極喜地”,這種極喜的境界,也就是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由於心輪脈結的開散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開悟者在開悟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一般都會自然安住於這種“空樂”之中。這時,由於心結的開散,開悟者的我執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難生起心力或者念力來打破這種“空樂”(也包括難以用念力、神通幫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為的明師指點,否則很難生起大機大用)。

由於這種原因,開悟者的內心會長期沉浸在“空樂”之中,不會因一般外來刺激而引生煩惱。這種心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涅槃”(涅槃分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此處乃有餘涅槃)。這種自然不受外在影響的狀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和“無生法忍”的狀態。

(4)氣質變化

開悟者的氣質變化,準確地說是一種氣質隱化。

造成這種氣質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業氣從打開的心輪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輪脈結開散後內心造作習慣的止息,其三是開悟者自性本覺能量的顯現。

由於上述原因,多數的開悟者在開悟之後,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與衝突而形成的粗重、熱惱、緊張的氣質,往往會頓然一掃而淨,由此而轉變為清淨、寬和、喜樂的氣質狀態。這種清淨喜樂的氣質,不僅能使開悟者自身時常體會到一種清涼喜樂的感受,由此恆久地不離內心的自在與安樂。

對於一些誠心親近開悟者的有緣人來說,這種氣質往往也會顯現出極大的感染作用,並使他們內心的煩惱頓歸息滅,由此轉變為寧靜和歡喜。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開悟也被叫做“登清涼地”。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大師,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為“清涼國師”,關鍵就在於這種氣質的感染作用能夠“清涼帝心”的緣故。

(5)形相變化

開悟者的形相變化,是由內在的氣脈變化與心態變化造成的。

一般來說,相對小乘道的開悟者而言,大乘菩薩道的開悟者的相貌變化更加明顯。由於心間脈結的消除、業氣融入中脈空性法身、開悟者心身壓力及其緊張作用的消除,以及內心造作行為的中止,開悟者心身從此進入極大的平衡狀態。

通常情況下,開悟者的心身狀況會因此發生極大的改變,許多宿疾會自然不藥而癒,身體健康出現明顯好轉,其肌膚會變得柔嫩,臉色會變得圓潤,目光會變得清澈,原有性格習慣所顯現的面部特徵(譬如橫肉、皺紋等)將逐漸淡化,而部分顯現出童子般相好而且莊嚴的相貌特徵。

“開悟”後的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後述

開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有著多種具體的證量體現。開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夠,方法對路,許多人即生都可以獲得。這一點,佛陀時代就有許多人已經用事實加以證明。

開悟,其所證者只是自性法身,僅僅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開悟之後,顯宗還要修證十個大的次第才能圓滿;禪宗還要經過向上、保任、除習、使見行打成一片,才能產生大機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報身與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證。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須正視的和不斷努力的。


“開悟”後的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注:來源網絡,僅作分享,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