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明蘭自從見識了常嬤嬤用捧殺的招數,讓墨蘭受到懲罰,同時讓盛老爺無話可說後,就把這招學到手了,並能舉一反三。

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後來明蘭用這招,解決了秦大娘子送來的刁蠻老僕,讓秦大娘子的計謀落空。

除了捧殺,明蘭經常用的還有一招,就是講故事。

沈將軍來到汴京後,娶的是英國公家的獨生女張氏,而他的妾鄒氏則是之前大娘子的妹妹,因為之前的大娘子是為了救皇后而死,所以皇上皇后很重視鄒氏。

小妾鄒氏仗著有皇家撐腰,所以在沈家很囂張跋扈,不把張氏放在眼裡,沈將軍也是睜一隻眼閉睜一隻眼。張氏對此很苦惱。

明蘭前去開導張氏,先是講了一些道理,還用梅花作比喻,但是效果都不明顯,後來明蘭就講了祖母身邊一個貼身女使——房媽媽的故事。

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房媽媽出身不好,被賣到了祖母家,來到家裡後一邊學習一邊幹活,最後做到了一等貼身女使的位置,再後來嫁人生了孩子,日子過得很好,一生算是圓滿。

明蘭對張氏說:“房媽媽沒投好胎,尚都能掙扎出一番景象來,大娘子為什麼非要空看落花呢?”

明蘭用這個故事成功勸說了張氏,之後張氏不再憋在屋裡自怨自艾,而是走出門打馬球,她的瀟灑反而成功吸引了沈將軍。兩人的關係有了質的變化。

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一個好故事勝過講道理。

有時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當局者迷,所以會出現越講道理對方越煩躁的現象,不僅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還會適得其反,引起對方的反感,覺得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小朋友最喜歡的也不是說教,而是講故事,兒童的啟蒙教育書,大都是繪本故事,用裡面的動物或他們感興趣的動畫形象,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海蒂和爺爺》中海蒂在去克拉拉家之前,沒上過學,所以不識字,受同伴皮特的影響,海蒂自己對識字也沒有興趣。

為了讓海蒂有興趣識字上學,克拉拉的奶奶故意給海蒂讀有關山上放羊的故事,她知道海蒂想念原來山裡的生活,果然這引起了海蒂的興趣。

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在克拉拉奶奶走後,海蒂開始自己主動識字,早上醒後第一件事也是拿起書來讀,之後海蒂以驚人識字速度,得到了克拉拉、老師和奶奶等人的表揚。

講故事,既能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也能使聽眾更有興趣,我們大多數人喜歡的就是聽故事。

所以在沒有電視、手機等現代設備的古代,說書人很吃香,那時人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聽那些說書人,講一個個他們不知道的故事。

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我給你講個故事”,你會打開它嗎?大部分人會因為好奇去點開,因為人們實在太愛看故事。

柏拉圖曾說過:“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

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講出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呢?《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講了一個用SCQOR流程展開故事的方法,分為四步。

第一,SITUATION(設定狀況):就是先介紹主角,然後敘述持續至今的穩定狀況。一開場的講述要引起認同感。

第二,COMLICATION(發現問題):打破開場時給對方的安定感,讓對方引起共鳴。

第三,QUESTION(設定課題):確定該結局的課題是什麼。

第四,OBSTACLE&RESOLUTION(克服障礙、解決收尾)描寫解決課題的過程,提出具體方案。

以明蘭給張氏講的房媽媽的這個故事為例:

第一,先講出主角兒是貼身女使,穩定情況就是,她是祖母身邊的貼身女使。

第二,講張氏出身好,房媽媽投胎卻沒投好,從小家就窮,後被賣到了盛家。這一步打破了第一部的安定感,引起了張氏共鳴。

第三,課題就是:房媽媽沒投好胎都能一生圓滿,那張氏既然嫁過來了,苦也是一輩子,樂也是一輩子,不如像房媽媽一樣掙扎向前。

第四,具體實施方法就是:不管別人說的話,走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張氏喜歡打馬球,就只管去做好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張氏贏得了沈將軍的欣賞,不久還懷孕了,效果很好。

再刷《知否》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一招就解決了


困擾張氏和皇上皇后很久的難題,明蘭用一個故事就解決了。

因為替皇后和皇上解決了這個新舊部的問題,明蘭和皇后成了知己。

幫助張氏贏回了沈將軍的心,英國公很感激明蘭,再有宴會時開始邀請明蘭,其他皇親貴族也對明蘭另眼相待,明蘭的名聲開始好轉。

明蘭用這一招,就有了3方面的成效。

這就是會講故事的力量。

你覺得講故事效果明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