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險企一時業績論英雄

勿以險企一時業績論英雄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保險公司年報集中披露的時候,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業績突出,風光無限;有的業績慘淡,灰頭土臉。

盤點起來,業績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經營成果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跨越更長的歷史階段,從企業的永續經營看,某一時點的業績無法說明企業的戰略佈局與轉型情況,只是冰山一角。否則我們就以偏概全,陷入了光環效應。

不以業績論英雄

保險企業的經營是一個長期,永續的過程,尤其是壽險企業。它的業績往往是個積累的過程,所謂多年之後的果,往往來自於多年前的因。

我們看到一些公司的業績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了它們所處的階段,它們的戰略規劃與節奏。有的可能處於投入階段:比如一些壽險企業在建立代理人隊伍方面的重資加持,在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都可能會給業績帶來很大壓力,讓利潤表不那麼好看;有的可能處於轉型階段,轉型必然伴隨陣痛,伴隨著既有存量的迅速清空與增量的緩慢堆積。

大變革年代的策略

“在這個大變革的商業時代,領導者不能對短期業績過於執著,而要謀劃未來之路。”

目前保險業正處於大變革的時代,原有的固態、穩定的產業形態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溶解,當磐石溶解,構成產業的基地正成為流沙。

保險業正面臨新的競爭規則。從壽險業而言,傳統的人口紅利、增員驅動走向科技驅動、管理驅動、服務驅動等,從線下為王,到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從財險業看,正從車險向非車,從規模渠道,渠道驅動,到生態驅動,科技驅動轉型。無論產險和壽險企業都面臨著跨界互聯網巨頭的顛覆威脅,面臨著綜合金融模式與外資巨頭的強大競爭。這一切所帶來的震盪極為劇烈,遠遠超出以往。

原有的增長動力和模式正在枯竭,新動力和新模式在探索、試驗和興起。尤其是疫情的影響下,更大的變革勢在必行,轉型正成為常態。

看業績,更要看轉型

事實,一些看似業績不理想的,有可能在轉型中憋大招,蓄勢發力,而這往往是以犧牲當前的業績為代價。因為轉型就意味著對於原有增長動能的逐步放棄,而將希望押到羽翼尚顯稚嫩的新動能之上。比如從人海戰術到科技驅動,從粗放增長到精細化管理。這種切換不可避免地出現業務流失與保費承壓。

比如2019年,中國平安壽險新業務保費減少。月均代理人數量也有所下降。但這背後卻是平安對於傳統增員驅動和粗放式增長模式的改革。馬明哲表示,“從前年開始,我們發現壽險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包括市場環境、消費者需求等都在變化,原來傳統模式逐漸不適應新的環境市場和需求變化。雖然平安壽險代理人收入是市場平均水平的兩倍,但隨著薪酬不斷提升,從未來三五年來看代理人收入還需要提升。所以我們醞釀了兩到三年的時間去研究推動壽險改革,這是改革的初衷。”事實上,近些年來,平安一直在淡化開門紅計劃。

再如2019年,太保壽險保險業務收入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正增長。但新業務價值同比減少。

新業務價值的下滑與代理人渠道改革有關。從去年中國太保明確提出在代理人渠道“清虛”:培養“核心人力”、“頂尖績優”和“新生代”三類隊伍,同時藉助科技賦能推動代理人渠道轉型。這些動作的結果在財報中有所體現:2019年月均營銷員人數同比下滑6.7%至79.0萬人。

而事實,有的公司業績亮眼,除了年度策略得當外,還離不開多年前的轉型紅利。尤其是壽險業務,今天的業務表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續期保費,而續期保費則來自於多年前的新單業務。

再如財險業,今天的高光時刻也往往來自於多年前的業務結構調整與管理變革。再如財險業,今天的高光時刻也往往來自於多年前的業務結構調整與管理變革。2013年,中國大地保險還陷於承保虧損、人事動盪、高管流失之中。在行業一度的粗放式增長大潮下,激烈的費用競爭中,大地被裹挾前行,這家創立十年之久的財險公司日益步履維艱,市場份額不斷下滑,人心渙散。

2014年,大地總經理陳勇針對多年粗放式增長帶來的虧損局面,果斷啟動車險精細化改革,提出了“找控引”策略,即:把目標客戶找出來,把垃圾業務淘汰和優化,通過服務資源配置,吸引優質客戶。

經過五年轉型路,大地才開始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進入上升通道。承保利潤和保費收入增長率連續五年優於市場平均水平。

事實上,轉型往往有著很長的滯後期,它的成效要在若干年後顯現,而它不可避免體現在對業績的犧牲。當然科技等基礎投入也有滯後期,也有對業績的犧牲。所以一時的業績好壞不是衡量企業實踐與價值的標準。

“我喜歡下圍棋,它鍛鍊戰略思維,下棋的時候,你不能就一個局部做糾纏,有時候你局部取得了勝利,但是整盤棋卻輸掉了。反之亦然。”“從公司的發展來看,也是如此,到什麼時候就要做什麼事,而不要急躁冒進。”“我一般是跨越幾年來看今天戰略的。”一位保險公司掌門人告訴我。

穿透業績,看到未來

亂花漸欲迷人眼。在資本市場和股東的壓力下,在媒體的審視與關注下,能夠真正在業績得失之前保持鎮定,從容進行戰略轉型與佈局的領導者不多。

這需要強大的戰略定力。如大家保險總經理徐敬惠所說,“轉型本身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的特點,難以一蹴而就,只有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才能成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還要有戰略前瞻性,穿透業績,看到未來。心中有地圖,才能從容佈局。“國際上一些成功的公司,其秘訣是始終比別人多想一步,這個提前量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競爭優勢。所以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思考我們下一步怎麼走。”中國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告訴我們。2015年開始,在顧越領導下,中國太保產險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戰略轉型中,中國太保產險主動收縮業務,發展速度開始下降,市場份額也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但是中國太保產險堅持完成了轉型。綜合成本率從2015年的99.8%下降到2016年的99.2%,再下降到2017年6月的98.7%。到2019年,綜合成本率降至98.3%。

當然,還要能夠與股東進行良好的溝通,形成合理的股東預期,創造外部人和,減少自己的壓力。“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股東,都緊盯著你當下的業務增長和利潤增長。這使得我們每天都在為短期效益而奔波,很難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創新。尤其創新有可能失敗,更可能影響我們的短期效益。所以關鍵是與股東進行深入溝通,塑造他們合理的預期。”一位險企掌門人說。

記者 趙輝

勿以险企一时业绩论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