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綠皮書》講得是一位白人司機Tony護送著名黑人鋼琴家在美國南部巡迴演出的故事。兩位角色的社會階級和教育程度的差異,讓電影笑料百出,膚色的對比卻又十分的諷刺,讓電影充滿種族平權的抗爭和淚點。兩位演員配合默契火花十足,溫情到觸動人心。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一九六二年,黑人郵政員雨果·格林編寫了一本叫《綠皮書》的小冊子,專門為黑人設計的旅行指南,裡面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Tony就帶著這本《綠皮書》出發的。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正處於最激烈之時,白人至上主義甚囂塵上。民權運動如火如荼,馬丁·路德·金成了黑人的民族英雄,兩人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一路旅行表演到了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

打個比方,他們兩個人就像是一個不喝啤酒、不擼串、不吃殺豬菜、沒聽過二人轉的“東北人民藝術家”去“北上廣深”給人普及高雅音樂的路程。劇情工整,種族、階層、歷史、社會、笑淚、體制統統囊獲……白人Tony開車去黑人唐開車回,Tony從抗爭到忍耐,唐從忍耐到抗爭,Tony學會了寫信,唐學會了流俗,石頭、警察、鋼琴、音樂,家庭……都起到了應有的劇作作用,好在於並沒有太用力的處理歷史大背景下的衝突,一切都在默默發生改變,這更接近社會的真實。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即便唐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音樂家,與之來往的也是美國的上層階級,黑人皮囊卻讓他得不到白人社會的完全認同,膚色成了原罪,越往南種族歧視越嚴重。但與通常的種族歧視電影不同,《綠皮書》沒有侷限在對歷史事件縱向的回溯或對個人事蹟橫向的展示上,而是指向一個人生而孤獨的至暗時刻,並通過黑人與白人、富人與窮人的身份置換讓本已僵化的主題呈現出張弛有度的戲劇感。不論何種膚色、何種性取向、何種階級,孤獨才是每個人需要畢生攻克的難題。有時候才華並不夠,還需要勇敢,推倒心中那面牆才能開門見山。電影就像一顆綠色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國社會,激起輕小而美麗的漣漪。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一路上黑人鋼琴家受到的歧視有:必須住特定的賓館,被禁止進入白人餐廳用餐、禁止用白人廁所、禁止在高檔西裝店試衣服,在酒館被白人欺凌,被黑人同胞嘲諷,被白人條子粗暴對待——但因為黑人有錢有門路,兩次被捕都很快被放了,這也是他和普通的底層黑人的境遇區別,從這裡內人眼可見的是底層黑人的境遇在當時差到了什麼程度!

而且本片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黑人高雅嚴肅略帶一點古板,其實他只是凡事講求原則,以自己的方式抗爭;白人舉止輕浮,體壯如牛,粗中有細,有點打抱不平,最終變得有勇有謀,而古典派的黑人也終於放下對通俗流行音樂的抗拒,親自演奏了一段,司機與乘客從互相不習慣不理解到漸漸磨合,最終成為朋友。所以說這兩人是一場跨越美國的公路之旅,更是一場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所有下屬都對唐畢恭畢敬,唯有託尼把他當普通人對待,給他吃炸雞、對他說出真實想法。 不把他當成黑人,才是真正不歧視他的表現。 另一方面,唐又受到外人的歧視和侮辱,他始終忍氣吞聲,低聲下氣。 聽他演奏的觀眾可以在餐廳吃飯,而他作為表演者卻不可以。 正是託尼教會他反擊,教會他為自己發聲、捍衛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唐彈鋼琴的樣子,真的很打動人。最喜歡他們在聖誕節前夜趕路的那一段,停車換輪胎,託尼困了,唐讓他睡覺,自己開車把他送到家。這一段是整部電影裡最溫情的時刻,連鏡頭都變溫柔了,漫天的大雪拍得非常美,極寒冷,極溫暖。

在所謂“高級的、尊貴的”場所受到不平等待遇,反而在“低端的、卑微的”黑人酒吧獲得尊重和支持,實在太諷刺。 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既然他都不考慮你的感受,你又何必照顧他的情緒呢? 忍一時得寸進尺,退一步變本加厲。暴力不能讓你贏得什麼,但懦弱永遠都是輸家。 正面對抗生活的惡意,才能戰勝惡意。

“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從最開始的矛盾牴觸、到被迫站到一邊慢慢調和、甚至最後的惺惺相惜,這不是一趟拋開歧視的旅途,而是兩個孤獨的人從彼此身上看到另一個世界,一個更真實的世界。縱使有太多不同,種族的、階層的、貧富的,都可以在這一場春風化雨、淡入心靈的結伴同行中,化干戈為玉帛。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愛上你是件毫不費事的事情”、“如果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麼你告訴我,我到底是誰”……唐·謝利為託尼口述如初戀般的情書,託尼教唐接地氣的吃雞,並在小鎮裡彼此解圍,最偉大的友誼不過如此。

所以影片要想講很大的東西,就必須用很小的事情。紮實的劇作,閃光的人物,充滿化學反應的搭配……觀影的過程中大笑了無數次,一再倒回去品味那些小小的瞬間,一個眼神,一個撇嘴裡全都是戲。阿里和維果叔的表演不僅僅停留在俗套的模板裡,從更細微的角度,昇華出更多東西。

這部電影裡種族題材是皮,身份認同的探討卻是瓤,或者,換句話說,身份認同是另一種內化的、更加深層的種族疑惑。音樂家是被家人和環境要求努力成為一個內在的白人,他是被外力篡改的,而司機卻是隨性的,自我的。有人從粗俗變得文明,而有人從文明的桎梏中解脫重獲自由。原本的主僕變成了彼此的師生。矯正是意外降臨的,潤物無聲解放彼此,溫情到令人慾落淚。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通過車內和車外空間,導演試圖無死角地去呈現種族歧視顯性和隱性的一面。這個主題雖然有點老生常談,但視角的新意同樣帶來了不少生動和活潑。不過,依然覺得這飽滿背後更多是演員的表演而非作品本身的厚度,對人物關係的描摹也多過於對主題的深挖,電影因此歡快精彩有餘,而力度迴響稍顯不足。

在尊重和歧視的問題上,影片巧妙地把它柔化後包裹進一段友誼裡,把種族歧視和階級差距很巧妙地用身份錯位來串聯,沒有試圖深入或者撼動核心,只是在表層做一些戲劇效果,個別段落其實並未助推全片,幾乎是可預見的劇情走向,好在沒有硬凹人物弧光,在公路輕喜劇的類型框架裡,電影行進得舒適愜意卻也匠氣十足。高光時刻自然是唐為同胞演奏,但酒吧外的那聲槍響才是現實。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他把維修工喝過的杯子扔到桶裡,但在僱主亮相那一刻,他沒有任何異樣反應;他是意裔傳統的戀家愛妻男,但在看到警察局雙裸那一幕時,他沒有任何異樣反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這輩子都混在紐約夜店。知道這個世界有多複雜。”表演上維果叔貢獻了大量笑點,在電影裡不停吃吃吃,二人具有說服力的表演共起化學作用,塑造人物,完善了這部電影。

和旅行一樣,公路片最容易陷入虛無和乏味,因此這一類型中正確建立人物關係的發展脈絡尤為重要。這方面,《綠皮書》做得很不錯,歧視、服從、認可、矛盾、理解,隨深入南方的巡演城市一個個拋出小高潮。司機對老闆哀其不幸,黑人對白人怒其不爭,最終,階層和族群都完美共度聖誕好時光了。

《綠皮書》,種族歧視下,黑白世界裡的一絲溫情。

一個比較有價值的啟示在於,種族歧視嚴重與否關鍵還是看是否被制度化,當它被寫進法律,那對於受迫害的種族一方,就會造成“遵紀守法”的程序正義與“違反人性”的道德正義的巨大沖突而帶來的如精神分裂般無所適從的痛苦。這也是為何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爭手段雖然有爭議,但非常值得肯定的是目標的清晰而有力:要在法律上取消種族歧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