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甘肅地圖


地理老師說甘肅是世界上最大的“玉如意”,《讀者》雜誌也以次為契機宣情傳志。也有人說甘肅的版圖看起來像一根大骨頭,這個說法不夠文雅,卻很接地氣。定西,作為西北邊陲重要關口,在狼煙彌散的年代,西北人的骨氣卻從未遺失。九曲黃河蜿蜒迴旋而來,帶著高原冰川的悲壯與憐憫,貫連這片鐵錚錚的骨肉。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960年前後,夏王朝面臨崩潰瓦解,周人先祖不窋率領族人從中原遷徙到黃土地,其中包含了今天的蘭州、定西、慶陽等地,可以說,周先祖及後裔沸騰的熱血復活了黃土地的溝壑縱橫,串聯了“甘肅咽喉、蘭州門戶”的永久記憶。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定西遮陽山


隴水之西 安定邊陲

定西取安定西邊之意。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在隴水以西建城豎旗,掛牌隴西(定西最先的名稱),那時的隴西已是五胡十六國的必爭要地。秦以後,定西雖屢遭魏晉南北朝的戰火侵擾,卻依然屹立不倒。北宋元豐年間,宋收復西夏,神宗皇帝精神大振,賜“隴西”為“定相城”,定西從此得名。建國以後,設定西專區,專署駐定西縣,轄定西、會寧、榆中、靜寧、靖遠等7縣,直到公元2003年4月,才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地級市,管轄通渭縣、渭源縣、臨洮縣、岷縣等縣區。

在歷史的長河中,定西市也隨之蛻變,現已成為甘肅中部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隱秘著獨有的地理人文和它所散發的特有風骨,透過遠古的氣息,正施施而來。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俯瞰定西城


在地球衍進史上,著名的“崗底斯”和“喜馬拉雅”兩次地質構造運動以及其後的夷平作用,使甘肅形成了今天的甘南高原、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等特有地貌。歷史上,定西片區統稱隴中。隴中大地就得益於這兩次偉大時空的造就,同時,六盤山南麓水源,讓隴中大地活力無限。去過定西,或是坐火車途經定西,你會發現,定西城就分佈在乾涸的河床之上,周圍環山,藏風聚氣。有一種“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然無為,動而以天行,謂之養神”的氣息,回首水流衝擊的扇形壩地,如同白果樹的葉子,福澤著定西的百姓。

定西市的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勢最高處為西南部高峰鄉城門寨,城門寨的最高處便是這座城市的“天際線”。盛夏,站在天際線俯視北部關川河谷地,麥浪一波連著一波,農人高吼一曲秦腔,讓人情不自禁的聯想到陳忠實先生《白鹿原》裡的場景來。賈平凹先生在《定西筆記》裡提到了隴中秦腔,從唱詞來看,這滿腔的故事、滿腔的熱情、滿腔的直爽都牽動著萬千遊子的心。

涼風襲來,那滿山窪的鏗鏘與苦味凝結的汗水,站城了黃土高坡特有的慈愛。鞏河與厲河分水嶺及祖厲河之西,大地此起彼伏,山脈過峽開賬迎送有情。山坡上拔麥子的老奶奶,灰白髮絲聯動著山的褶皺,幾百米的海波落差,詮釋著地形地貌複雜。頃刻,一種無法超越的情懷,或許是中原人、江南人、嶺南人所不能征服的傲骨,如同地之魂附在山脊巨物上,生根發芽,安定的結果又開花。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定西新城區


薈萃文明 絲路重鎮

翻閱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無疑,定西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新石器時代著名的馬家窯、齊家、寺窪等文化遺址,西起臨洮綿延300公里的戰國秦長城遺址,海內外李氏尋根敬祖的“李氏堂”都是最好的例證。

小時候讀《唐詩三百首》,就發現唐詩裡的甘肅情節很重,定西境內唐明皇御筆“哥舒翰記功碑”也是唐朝詩人的文情節之一。“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勁風刺骨,北斗星高高掛在澄澈的天空,西北漢子哥舒帶刀衝在陣前,其威懾力如同星光泛暈,就連能征善戰的胡人也不敢窺其戰馬。只因哥舒在陣營裡多看了胡將一眼,胡人便臨陣脫逃。

西北風捲地,百草折斷,沙碩飛走,胡人一路提心吊膽,草木皆兵,再也不敢南下牧馬。在哥舒身上,飛將軍李廣威名、鐵骨絲毫不減。以至於唐王感念其報國之勇猛,御筆立碑,歌頌千秋。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通渭華家嶺風電場


定西通渭縣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清代大學士紀昀的一副對聯說的好:“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定西通渭,人們厚道又熱情。這兩件事,他們從未怠慢。厚道的通渭人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有著諸多美德。

最令不可思議的,自然是他們對寫字畫畫的痴迷。田間耕地之餘,也要回家開硯試筆。筆鋒眷戀山水,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讚美。民間藝術家們將大西北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點在筆尖,拖走千斤世俗壓力,肆意揮毫抒情,墨染塵香。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通渭書畫


通渭的多數民間藝術家沒接受過科班教育和專業培訓,雖說他們不精通書法繪畫的派別和體系,但“道法自然”的書寫方式早已爛熟於心,鋪開摺疊的整整齊齊宣紙,可直抒胸臆。似乎在用勁圈點著,又在引歌高亢。

大定西,我在這裡等你來!高粱酒早已釀造在西房的瓷罈子裡,馬家窯的文化喝了一輩又一輩,我所熱戀的故鄉啊!你可知道,最初的鄉愁就從這裡開始。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渭源天井幽谷


渭源縣不止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伯夷、叔齊、瘐信、盧照鄰、王昌齡那一串串熟悉又響亮的名字,永遠將最後的情懷鐫刻在這兒,供後世緬懷。渭源,也是國學大師湯用彤的出生地,這位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大文人,喝了清源河清清的水,把黃土高原的支離破碎糅入魏晉的佛學與玄理,我不止一次在書中感覺到湯大師的溫情。那夜,月明星稀,出奇的靜。我一直思考湯大師在渭源縣所度過的童年,出生書香門第的他有沒有去挖土豆、掐苜蓿菜、牧馬放羊呢?

窗外,蕭索夾雜著暖暖的炭火味,橘黃色的檯燈照亮玻璃,影子斜落在湯先生著作的字裡行間,感慨他那道德文章的高度。霎時,街巷的角落已被月光覆蓋,人們行色匆匆。湯先生的文字像是惦念著老婆熱炕頭的西北男子,字裡行間詮釋著無限的溫情。溫柔裡又流淌著暖男的骨氣,堅韌如磐石,又如同蒲葦之柔絲,那種感覺,就是最好的定西。那夜,我無酒自醉,只因渭源的街頭很肅靜。湯用彤先生已沉睡,他菩薩般可愛的形象似乎清晰了不少。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定西鄉村


定西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也是蘭州市的東大門。如此重要的區位因素讓它不得不火。絲綢古道傳唱著千年人文的感慨。如今,骨氣尚存,民風亦在。從定西到蘭州市不到100公里,蘭州到定西每天定時有汽車、火車往來。定西車站雖然小,但他和甘肅的出門人,去定西專院檢查病情的老百姓,特別是會寧、定西各地的學生有著太重、太厚、太好的感情。

每當列車到達定西車站,背起包包又不捨得離開。不管你有多少行李,只要出八塊錢,定西的老大爺、老大媽會給你保管的妥妥的,你可以去吃定西的烤洋芋、定西的炒麵,去逛街,總之定西人民會給你釋重感。用老百姓的話說:“定西人骨頭硬,能扛起重重的殼”。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加快推進,定西已完全融入蘭白(蘭州、白銀)都市經濟圈。可以說,藍圖已經會就,開往遠方的列車已經啟程。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定西炸洋芋


一碗炸洋芋 鳳城味猶在

如今,吃炸洋芋群體似乎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都說,哪裡哪裡的炸洋芋太好吃。我說,兄弟姐妹們,你們是不是沒去過定西。中國馬鈴薯之鄉這塊牌子可是定西人民骨子裡的驕氣。乾旱的黃土地裡的“金蛋蛋”,富含蛋白質,養育了一輩又一輩的小夥子、小姑娘。雖說定西的藥材當歸、枸杞、黃芪也是遐邇聞名,但終究代替不了定西的洋芋。換句話說,洋芋(當地人多稱馬鈴薯)離開定西就會“乏味”,橘生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那定西若離開洋芋,幾乎是魅力無存。它倆似乎連體存在的,定西人會理解的更深。定西洋芋的味道,與街邊的烤爐,廚子的手腕,吃貨的舌尖一脈相連。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定西土豆


據說,老黃牛過街聞到烤洋芋的味道要駐足。吃炸洋芋要到街邊小巷,吃烤洋芋要到田間地頭。炸洋芋是鐵與胡麻油的“冶煉”撮合,烤洋芋是黃土快與木柴火搭建的藝術。無論是烤洋芋還是炸洋芋,火候很重要。不,最重要的是環境,確切的說,是時宜的氛圍。吃土豆宴席(煮洋芋、燉洋芋、炒洋芋、洋芋飯等等)點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裡點,說不定街頭的定西人的容顏也能昇華你的味蕾。大西北定西人也像炒板栗時放的小砂礫,低調又憨厚,咬一口炸洋芋的味道,只一口就能懂。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平西古城遺址


定西古城,定西人喊老城,說是塊風水寶地。一直以來,民間傳說著老城落鳳凰的故事。據記載,古城始築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是熙河路經制李憲為防禦戎夏而築起來的,迄今已近九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城築成後,此地曾落過一隻左膀受傷的鳳凰。鳳凰悲其遭難,痛哭了三天三夜,哀聲動地,方圓百里都感到驚恐。過了幾天,人們將死後鳳凰葬埋在今定西東山,山體突然劇變,如一隻金色的鳳凰,自定西馬苑迴翔而來。

後來,就將照城山改名鳳凰山。鑑於此傳說,明英宗便增擴定西城為六里三分,合老城其形若“鳳凰單展翅”。老城四城門上均建有丹鳳樓,氣勢壯觀。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植樹造林後的定西


從古《縣誌》記載來看:明代中葉,定西城十分繁華。有“商賈雲集,比屋鱗次,煙戶極繁”的說法。老城內寺廟宮壇,亭臺樓閣林列,多達三十四處,是在令人感嘆。定西古城的傳說以及古城內的寺廟樓閣給這座大西北雄厚古樸、氣宇非凡的古城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風雨過後,朗朗乾坤彌散著書香氣息。

定西——北緯35度的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