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也被傳染新冠了,難道是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特別強嗎?

近日,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發聲明稱,該動物園裡一頭老虎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全球首例人傳虎的新冠案例。

前推到4月3日,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教授合作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的論文表明,新冠病毒有可能從人傳給貓。

老虎也被傳染新冠了,難道是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特別強嗎?

蝙蝠、貓、虎、人,或許還有更多動物,在新冠病毒的眼中似乎都是傳播的對象。難道是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特別強嗎?

並不盡然,人和各種動物之間的跨物種傳播疾病絕非罕見。2004年,一隻3歲半的狗感染了結核,而此時它的主人已經接受結核病治療6個月;2009年H1N1流感爆發,之後出現多起人傳動物的案例,受害者包括貓、狗等;而動物傳給人的例子更多,狂犬、瘋牛、瘟豬……就算有些疾病病源在科學上尚有爭議,但它們帶給人們的恐懼仍歷歷在目。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中有詞條:

人畜共患症

脊椎動物與人類之間可以自然傳播和感染的疾病。其病原包括病毒、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真菌、原生動物和內、外寄生蟲等。傳播的途徑可以通過人與患病動物的直接接觸,也可經由動物媒介(如節肢動物、齧齒動物等)和受病原汙染的空氣、水和食品等。在已知的200多種動物傳染病和150多種動物寄生蟲病中,近170種可以傳染於人。

其中,由病毒引起的共患疾病包括我們熟悉的狂犬病、口蹄疫、水皰性口炎、流行性感冒、新城疫、牛痘、拉沙熱、馬爾堡病等;而炭疽、布魯氏菌病、結核病、沙門氏菌病、耶氏桿菌病等則是常見的細菌性疾病。

生活在城市中,提到人和動物間的傳染,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寵物或是動物園中的動物,或是被人類擺上餐桌的野生動物(實際上,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已經將“人畜共患病”概念擴大為“人獸共患病”,即把傳染源從家畜擴展到野生動物),但是,如果說到對人類的影響,更值得我們重視的可能是我們馴養的牲畜。

馴養動物是人類的偉大成就之一,但也讓人類與動物更加地親密接觸,因此許多人獸共患病都體現為職業病,例如從事羊毛分級打包、剪毛、制裘、製革、制毛刷的工人易患炭疽;稻農易患血吸蟲病和鉤端螺旋體病;牧羊人、接羔員、擠奶員易患布魯氏菌病;養豬者和漁民易患類丹毒、弓形蟲病和日本腦炎;野外工作人員容易感染野生動物的人畜共患疾病;而屠宰工人和獸醫則對上述所有各種疾病都易感染。

泰國的首個H5N1死亡病例

泰國北碧府境內的龐素克村,約有3000名村民居住。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飼養蛋雞,2003年12月死雞數量劇增,6歲的卡坦就幫姑父處理死雞。元旦過後,卡坦開始發燒,後來出現肺炎症狀,2004年1月25日,他成為泰國第一例H5N1死亡患者,不久,全世界將其稱為“禽流感”。

而從另一個角度,馴養動物對消費者而言同樣有影響。從微生物的視角來看,狩獵和屠宰是兩個物種間的終極親密行為,這種行為將它們的所有組織,包括棲息的微生物全部連接了起來。

以前,通過狩獵可能會將一個家庭與一頭獵物連接,而現在,一根肉腸裡可能就包含了成百上千的動物,現代化的大規模飼養使我們接觸到的動物數量達到驚人的數字。雖然從這一角度而言,大規模飼養似乎弊大於利,但另一方面,大規模飼養也讓人們得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在動物間的傳播。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們得到的教訓可能就是:食用正規來源的肉食,遠離野味?

老虎也被傳染新冠了,難道是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特別強嗎?

參考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56839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65647/

(美)內森沃爾夫(NathanWolfe)著;沈捷譯. 病毒來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04.


更多閱讀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