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王羲之第一遍寫蘭亭序時,就是想起個草稿,等回家後再正正經經寫正稿。沒曾想,酒醒後的王羲之,不管怎麼認真寫正稿,總覺得不如第一遍寫的草稿好。

像王羲之這個級別的書法家,筆法已經不成問題,只能越寫越好。王羲之覺得正稿不如第一遍草稿寫得好,其實指的是正稿的神采不如第一遍草稿好。

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蘭亭序

王羲之寫的是同一篇蘭亭序,為什麼第一遍草稿能寫出神采,而第二遍正稿就寫不出了呢?

我覺得王羲之寫第一遍蘭亭序草稿時,用對了這三招,神采才出得來。

第一招。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過這麼一句話,“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便不是書”。

現在這篇流傳下來的摹本蘭亭序,就是當年王羲之第一遍寫的那張草稿的模樣。王羲之確實做到了作書不能“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直”。

就是自然隨性的書寫,不去刻意佈置,一行字寫下來不直就不直,就是那麼隨意。這也恰巧符合了蔡邕的書法理論,“書者,散也”。作書散其懷抱,神采方出。

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每一列的中心用紅線標出,確實很寫得隨意

王羲之第二遍寫正稿時,為了認真點,估計就不這麼隨性了。認真打上直線稿,寫字不能歪出格,在這種拘禁狀態下,神采自然也就沒有了。

第二招。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

王羲之這句話其實是講書法要寫出節奏感。這一點我們也明顯在蘭亭序看得出,蘭亭序的前半部字的間距比較大,節奏比較舒緩。


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前半部字的間距比較寬

給人的感覺比較愉悅,而這部分內容恰恰是王羲之在寫遊蘭亭時與好友對詩時無比暢快的心情。

蘭亭序的後半部,語調一轉,由愉悅的心情轉為哀嘆人生之短。字的間距明顯擁擠起來,節奏加快,給人以緊張感,凝重感。節奏的改變,讓我們也隨著作者走入他的內心傷感。

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後半部間距很小,前後對比有節奏感

王羲之寫正稿時,為了整體好看,自然會讓字排排齊,這樣節奏感頓失。沒有節奏感的書法,神采也就自然消失了。

第三招。我們發現王羲之這種草稿蘭亭序錯別字特別多,因而改動也特別多。比如“癸丑”中的“癸”屬於後加,“崇山峻嶺”中的“嶺”寫成“領”,“快然自足”寫成“怏然自足”,等等。

從這些錯別字我們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確實就想把第一遍蘭亭序當成草稿來寫的,塗塗改改有錯別字也無所謂,反正寫正稿時該過來就是。

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領就是一個錯別字

儘管蘭亭序的草稿錯別字如此多,卻神采倍出。王羲之寫正稿時的蘭亭序肯定不會有這麼多的錯別字卻沒有神采了。從這可以看出神采與字形無關,神采與字的對錯無關。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曾經說過,“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也印證了這一點,書法的神采有沒有?與字的外形無關,神采是出自作者內心的東西。

換句話說,神采只有出自你的內心才會有。王羲之第二遍寫正稿時,只是為了工整些,全然沒有當時遊蘭亭時的所處所感,正稿的神采自然就遠不如那張草稿蘭亭序。

蘭亭序的草稿錯字連篇卻神采倍出,遠勝王羲之的正稿,關鍵這3招

王羲之

結束語: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有方法的。書法作品好不好?一打眼就知道了,感覺就給人一股順暢感。其實這股順暢感就是書法作品的神采。

拿這篇草稿蘭亭序來說,其實很少人能一字不差地讀下來。儘管有錯別字,但這也不影響我們欣賞蘭亭序的美感,光是看著就舒服,你感受到的舒服,其實就是作者的神采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