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安防行業2018年成為了一個話題中心,以往低調再低調的各家公司,都因為三件事走進了科技圈的中央:

中美關係、市場承壓、新競爭者進入。後兩者對市場實際的影響似乎更大。

作為行業龍頭的海康威視,會在接下去複雜的市場局面中如何穿針引線?與此同時,早已悄悄走出安防,開拓了大量企業級的可視化智慧業務的海康威視,未來的發展重點和贏利池會在哪裡?投資券眾說紛紜,近期結合海康威視2019年報和Q1業績說明會,以及線下投資券的分享會,本文做了一個小總結。

一、縱看:營收放緩,壓力在Q1溢出,但海康現金為王很成功

4月19日晚間,海康威視發佈2018年年報,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98.37億元,同比增長18.93%;淨利潤113.53億元,同比增長20.64%;每股收益1.24元。股東分紅方面,公司擬每10股派發紅利6.00元(含稅),分紅比例接近佔到公司淨利潤的50%

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同時,海康威視發佈2019年一季度業績報告,公司2019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9.42億元,同比增長6.17%;淨利潤15.36億元,同比下降15.41%

根據B端和G端行業特點,Q1每年都是低點,但今年是康威視近幾年來Q1業績下滑最明顯的一次,淨利潤增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但別忘了,絕對值還是不錯的。

先不談Q1,我們先回顧一下近四年來海康的主要經營指標。

以年為單位看,儘管增速不斷放緩,但海康的業績仍然非常優秀,特別是盈利能力一直很穩定。

細看一個重點指標“現金流淨額”,2018年末創下了新高達到91.14億元。如果這個數字還沒概念的話,換個角度看,2018年末“現金流淨額”佔到淨利潤的80%!從經營角度看,海康的財務狀況非常好。另外,2018年末負債率保持在40%上下的水平,也是比較健康的水位。相較而言,其主要競爭對手在現金流餘額和負債上,都沒法與其抗衡,這麼來看,對海康2-3年內的生存和發展並不需要擔心。

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再看毛利率。在電子行業能保持超過30%的毛利率,並且2018年同比還提升了0.85%個百分點,升水至44.85%,實屬不易,可見海康對於客用戶的粘性和議價能力非常強,大項目的拿單能力和解決方案完整排他性很極致。

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同時我們要看到大勢。

國內去槓桿,前腳我們看到很多風光的大企業,都在收縮內外擴張的腳步,中小企業很多撐不住的面臨淘汰關門的危險。地方政府面臨地方債新額度管控,很多地方發不出新債,這個會是很麻煩的事情,總體上今年財政還要過緊日子,很多預算會收縮。政府和企業實際上都處於收縮狀態

好在安防和智慧業務還算是個剛需,特別是目前各地安全事件還不少,主要收縮應該集中在非剛需層面。

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依然很大,去年8月國防授權法制裁後,影響面暫時比較有限,儘管風聲不斷,但目前還沒看到新的法案出來。中美談判還算順利,估計5月會有一個階段性的報告出來,總體向好。

二、橫比:行業內海康威視仍然是霸主,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首先從最傳統的“安防”視角看。

選取安防產業5家主要上市公司(新華三、天地偉業數據不夠透明公開),2018財年,海康威視、大華、千方科技(宇視)、高新興、東方網力5家公司總體來講還能實現不錯的贏利,5家公司在營收方面都實現了15%以上的增長,利潤情況各家不一,但絕對值都是正的,可見市場還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

橫評來看,綜合體量、營收增速、利潤增速三個指標看,海康威視依然是最為績優的公司。

相對而言,大華2018年在市場層面的一些策略試圖擴大佔有率,犧牲了一些利潤增速,相較海康贏利能力有不小的差距,但營收增速更快。

宇視體量相對較小,市場策略也更為激進,在2018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高新興除了安防,在車聯網方面拓展得非常不錯,增速指標雙雙走高。

東方網力增速也不錯,但在現金流方面控制不佳,因此也傳出要接受來自四川國資的消息。

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再來看資本市場最看重的一個指標:淨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濃縮了企業的贏利能力。

海康威視連續5年都穩定在30%+的水準,可謂一枝獨秀。

大華、高新興也較為穩定,但分別比海康低了10個和20個百分點。

千方科技和東方網力則震盪下行,一路從30%下行至10%的水準線。

從行業投資價值角度看,一目瞭然。

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通過“淨資產收益率”看企業的真正贏利能力

負債率來看,業績最優的企業處於中位數水平,既不冒進,也不保守。

海康威視的轉身:現金為王,物信融合;六個過去,六個未來

“資產負債率”看企業的資金槓桿

三、提問Q1,海康威視一季度出了什麼問題?

海康威視2019Q1淨利潤15.36億元,同比下降15.41%,到底發生了什麼?

根據投資者問答來看,可以歸為幾個原因。

  • 收入增速放緩,但剛性費用很大
  • 費用增高,又源於2016-2018連續3年的30%的人力擴張
  • 連續幾年的基建研發投入,在重慶、武漢、西安等地擴張
  • 毛利率很高,但邊際增長會減緩,對淨利潤的貢獻相應減小
  • 大數據業務前期大量人力投入,剛性成本佔比較高

再看Q1末的展望。海康威視董秘透露,內部“商機數”已經明顯抬頭。

在手的訂單和商機數的情況來看,商機數在增長,去年下半年商機數是直線下降的,今年三月份商機數變好,這是我們信心的來源。

再者,目前市場儘管競爭日趨激烈,但仍然沒有出現價格戰,海康威視也承諾不主動發起價格戰,因此在這種有序競爭的情況下,海康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Q2-Q3相信觀望態度會佔據主流,但不至於失望。

四、跨界競爭和未來策略評析

2018年末至今,最火的話題是,阿里、華為與海康的跨界競爭是否真實存在?

目前來看,基於市場的評斷和媒體文章,基本可以總結為幾點乾貨。

  • 阿里、華為、海康的三分天下,主要集中於大數據業務
  • 這裡的大數據業務,特質B端和G端的大數據業務,尤其是後者
  • 這類大數據業務的特點,是不單純依靠互聯網,而是兩網融合的。阿里稱之為城市大腦,海康提出叫物信融合,華為以雲出發,但沒提出明確的名稱。
  • 各家模式並不同,阿里優勢在於互聯網時期的數據能力積累,海康優勢在於物聯網數據的採集和分析,華為優勢在於傳輸和5G,數據業務優勢並未顯現。
  • 阿里以雲和互聯網為主打,海康以硬件和物聯網主打,兩者正在向“物信融合”相遇而行。華為則戰線拉得比較長,雲業務直接和阿里雲產生競爭,前端硬件業務也在做,和海康產生競爭,但2018年實際數據看,華為的雲業務沒有撼動阿里,硬件業務也沒能在安防圈打響,海康、大華、宇視受影響都不大。
  • B和G端業務轉身很慢,不如C端迅捷,因此幾個季度改變不了什麼,市場慣性仍然對優勢方有利。

那麼海康未來的策略是什麼?

簡單提取了一些關鍵點。

  • 業務上,增加了大數據板塊,這部分剛性投入不小,但收穫和贏利能力也很強。
  • 財務上,現金為王依然奏效,公司過冬糧草足備
  • 人力上,從激進轉為保守,並且要向內部要效益,業務架構已經調整為三大BG,招聘通縮,內部考核與淘汰轉入實質階段
  • 全國多地加速落地,尋找人才和資源的窪地,此前已在佈局
  • 新業務出現第二個贏利的板塊——機器人。估計很快也會買過10億門檻。螢石營收增速超過50%,小步快跑。創新業務的規模效應出來了。
  • 依然務實,提出的概念,全部能落地,不炒概念。
  • 2019年定調為AI Cloud全面落地年
  • 樂觀看好潛在市場的自然擴張和技術下沉。

最後,海康也給出了相對自信而明確的態度。

二季度較為樂觀,我們認為收入能上升到 20%,三四季度目前未直接給出預期,但從全年預計,應該會在 20%以上。

五、結論:關於海康的六個過去,六個未來(基於兩年的判斷)

過去,是安防+物聯網公司;未來,是視頻+AI的物聯網大數據公司

過去,是瘋狂的高增長時期;未來,會在行業不確定的情況下穩定在20%的增長區間

過去,是資源規模擴張的成長型;未來,是轉向質量和管理的優質企業

過去,是面向窄眾行業的專業公司;未來,是通用各行的服務企業

過去,是在海外賣產品的硬件公司;未來,全球形勢變動會分化並演化為國際解決方案公司

過去,行業內是安防玩家小格局;未來,數據和需求引導將重新調整為新的競爭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