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惡的松子: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被嫌惡的松子: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用鬼臉來討好父親的松子

最近又把《被嫌惡的松子的一生》看了一遍,順便把原著也讀完了。這次的觀看,讓我對於松子的命運有了更加自我的認知。因為,之前的觀看中多少會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

松子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空心人。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在詩歌《空心人》中寫到一種“腦殼中裝滿了稻草”的人,這種人精神極為空虛,生命毫無意義。

從影片中來看,松子似乎只有在最後的13年生命中是如此度過的。但實際上,松子從6歲,她的妹妹久美生病,父母不再關心她起,就已經開始沒有了自我。

從小,她活著的目標就是為了博得父親的疼愛,為此,松子在學校努力用功,成為品學皆優的佼佼者,然而,因為父親透露出希望她在家鄉附近讀書,以及考取師範院校的想法,她便放棄了進入東京大學理科系的機會。

可以說,在23歲前,松子沒有為自己活,沒有想要堅持的目標和理想,沒有獨立的人格。她只是父親希望的影子。

而這一點造成的結果就是,松子缺乏自尊自愛,沒有基本的是非觀,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她也根本沒有能力保護自己。

因此,在工作不到半年,她就被校長性侵,其實松子完全有機會避免這次傷害,只要她堅持不和校長住一間房就可以,但松子沒有這樣做,對於權威她心存畏懼。

修學旅行中,松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則更令人匪夷所思,她不僅幫學生頂下了盜竊的罪名,還偷了其它女老師的錢,而松子完全可以直接告訴主任,自己的學生沒有偷錢。從這樣處理事情的方式中,已經能夠看出松子在做人方面的缺陷。

公道而言,松子被學校開除是理所應當的,她並不具備為人師表的人格與能力,因為中學老師面臨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學生,松子將要遇到層出不窮的問題,難道每一次都是以自己的犯錯來遮掩學生的錯誤嗎?

而離開學校後,松子的一生開始江河日下。

她先在一家茶樓裡當服務員。其實以松子的學歷,在70年代的日本,並不是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的,但此時的松子實則已經自暴自棄。在茶樓認識了八女川后,松子便把自己對於幸福與愛的全部期望都寄託在男人身上。

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愛、被需要、被重視的快樂,“哪怕下地獄,也比一個人強”,從這時,松子已經形成了這樣的人生觀。她可以被家暴,被拋棄,被小三,無所謂,只要有人愛她就行。

書裡寫到,松子在當土耳其浴女郎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感,她非常敬業,很快就成為頭牌。松子選擇這份工作,並不單單為了錢,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實現。當一個女人,把自己的身體被需要當成自我實現時,可以想象得到,這個女人的精神該有多麼的空虛。

是的,整本書中,松子除了在學校學習,畢業後工作,她似乎沒有什麼愛好。

她被小野寺勾引染上毒品,她殺小野寺,她為了一個只認識2個月的男人成為美容師,她愛上毀掉自己人生的龍洋一,這一切中,沒有任何她自我興趣愛好,理想的存在,她活著就是為了奉獻自己,不管是為了父親,還是其它的男人。

在影片中,中島哲也借龍洋一之口,說松子是上帝,而在書中,龍洋一併沒有在松子死後發狂重新回到監獄,而是皈依了上帝,在教會工作。

其實,我並不認同松子是上帝的這一結論,因為上帝的拯救眾生是自我的選擇,而松子則更多的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除了依附於男人,她的人生沒有支點。

我想無論影片還是書,真正打動我的,是最後當松子53歲,人生已經跌到谷底時,她依然想要站起來,那一次,她是真的為了自己。

然而,命運和她開了一個玩笑,她被莫名其妙的殺死,再也沒有機會為自己活。

關於松子的成長曆程,有太多的人去分析。我認為,在松子的童年,真正傷害她的不是父親,而是母親。如果說松子的父親把愛都給了久美,那麼,松子的母親則完全是一個愛的缺席者。她的母親基本上就是菟絲花一樣的女人,一切依靠丈夫,這在松子想要和她借1萬元錢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她不關心女兒的困境,只是不想得罪丈夫。因此,松子在離開家之後,從來都不想念母親,她渴望弟弟的原諒,關心久美的身體,到最後,她依然怪怨妹妹為何要死,她唯獨沒有關心過母親。

有了這樣冷漠的母親,松子不懂得愛自己,完全可以理解。

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裡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就是松子的寫照,因為,她一生都在尋找無條件的愛,而那是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人可以給她的,因此,她註定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