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進一步發展

沿海地區本質上也是“獨大”


資源有限,生產力有限,省會的定位就是全省的科教文衛中心,高端資源的集聚地,這點在沿海地區也不例外。但是從經濟上來看,如果單單以省會/全省GDP來計算“首位度”,沿海地區往往又被“吹噓”成“均衡發展”的典範,其實不然。

一個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進一步發展

省會“首位度”

造成這種“假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沿海地區相較於內陸確實是發達的,從人均收入上來看也相對較高,但真正做到各市差距較小的地方也就只有浙江。若是以高端資源分配上來看,沿海省會可真不是所謂的低首位度。網絡上,發達地區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話語權,沿海地區的人們常以他們相較於內陸的富裕來吹噓所謂的均衡發展,殊不知廣東的“珠三角”與"非珠"地區,江蘇的“蘇南”“蘇北”,山東的“膠東沿海”和“魯西南”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是異常之大。
  • 沿海地區本質上也是“獨大”,只不過是從內陸的“一城獨大”變成了“二城獨大”。因為海運有極低的運輸成本優勢,沿海地區非省會第一城基本上都有優良的港口條件,從大連到青島到寧波再到泉州和深圳,無一例外。這些交通、經濟上的優勢又給他們增添了政治上的優勢,現在僅有的五個計劃單列市均為沿海城市,這些優勢又相輔相成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這裡我列出了一個表格,就是把GDP前十五省的非省會第一市GDP去掉後,各省會GDP佔全省的比例。可以看出,即使是沿海,也有遼寧瀋陽36.13%、浙江杭州30.52%、廣東廣州29.26%的高佔比,而即使是內陸也有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河南鄭州這些低佔比。後兩位的江蘇南京和山東濟南這幾年也是提出了“提高首位度”的政治任務,其中江蘇南京的低佔比還有一部分上海脫離江蘇直轄的緣故。所以,可看出不存在所謂的“平均發展”,即使沿海也不能做到各個兄弟齊頭高。說一句比較傷人的話:“內陸地區只有第二城有資格去抱怨一城獨大”。因為不管是誰大,大的一方只會在第一或第二中出現,該落後的地方還是得落後,沿海也不例外。

一個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進一步發展

去掉非省會第一城後前15省省會“首位度”


中西部省份必須“一城獨大”

如前所述,資源有限,而計劃經濟的佈局已不適合現在的社會發展。人要吃飯,更想吃好飯,企業單位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各種企業單位把總部設立在大城市。相反安徽則不是,改開後的那些年裡安徽省長期的平均主義使得省內沒有形成一個有較強影響力的大城市,導致那些需要更好發展的企業單位還有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流出到了省外。智力資源相較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礦物資源雖不起眼,但比礦物資源更為重要。造就一個大城市就會有大平臺也會引入更好的管理人才,從而逐漸改變當地的政治風氣,城市人口的增多會進一步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逐漸讓“公僕”們脫離傳統“官老爺”的自我定位。


安徽該怎麼做?


  • 一是要遵循省內高校和國企的意願,省政府不要被地方政府綁架,讓高端的資源儘量往合肥集中。這樣才會吸引到更好的學生、老師、員工。現階段駐地非省會的高校、國企在引才方面都特別困難,985、211畢業生去往三四線城市工作的人數已經不多了。你不吸引別人就會被別人吸引。
一個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進一步發展


一個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進一步發展

  • 二是要精簡行政區劃,一些人口較少的地級市或者縣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撤銷或者和其他地區合併。如人口較少的池州、黃山可效仿湖北的“副地級市”建制予以降級。幾個工礦業城市也可以擇時和周圍強市合併。

其實,現在國家的政策也是鼓勵發展大城市,只不過被“城市群”這個概念沖淡了些。前段時間發改委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就提到了: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和管轄範圍,解決發展空間嚴重不足問題。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各省都會繼續做大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