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閱讀前點擊“關注”,每週免費分享求職、留學、成長、歷史乾貨,我們一起前行。

我們是三和秋,兩個95後姑娘,一個本科畢業於北京985高校雙學位,一個碩士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公眾號@三秋Autumn,分享求職、留學、成長和歷史,看到生活成長的更多可能性。和我們一起打怪升級,開啟自我探索之旅


Hi 我是Autumn,去年暑假畢業後,在家賦閒了半年,去了新疆、澳洲旅行,今年過完年後來深圳入職了,目前做科技產品的marketing。這是我第三次來深圳,第一次是旅遊路過,第二次是去年在英國實習時過來出差,第三次就是拿到offer,目前暫時定居在這裡。


很久沒寫日常了,跟大家嘮嘮近況,聊聊一個異鄉人住在深圳的感覺。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去年來這裡出差寫了這樣一段話:


深圳的夜晚很美,街道邊的大屏幕在播放智能家居生活,樓宇間有特拉維夫的氣質。和創業者們在一起的一週,看到生活裡不只是生活,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還沒有亮起的希望。你得等,得找,然後創造。這很難,但值得。


上帝喜歡天才,人各有命,時過境遷,國運亦然。在大家討論貿易戰的這幾天在南山區創新中心做活動,採訪,找錢,對接投資人,這是個夢想滲透率巨高的地帶,當人們的目光聚焦從硅谷,到歐洲,到以色列,再到中國,從10到100的賽道,多少人躍躍欲試希望在此淘第一桶金。資本流動,創意不死,繼續寫故事,就像90年代那批人一樣。


說不出是什麼感覺,於我,這座城市像是一個亞熱帶景觀展館,裡面是大型的實驗田。

在價值觀人文科學,技術工程之間,有懸而未決的徘徊。政策環境,態勢驅動,資源人力,備足了火藥。這是一種歡欣。這種文化觀感尤為強烈,當我問創業者你怎樣看待中國時。


與歐洲相比的弱監管,大市場,使他們擁有機會去躋身更大一場較量,也燃燒著混亂,以及未知待定。


我喜歡創業者,打心眼裡喜歡。有這群人,希望永遠不會滅。生活裡支撐你活下去的是什麼,或許對西方創造源於愛,想想希臘神話和維納斯,對東方,也許意味著責任,想想實業家,還有救市者。在這個支撐後面,有自律,有熱愛,有自由,更重要的是有希望。希望,是更重要的參與和延續。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那時候對於我,這是一座創業者的城市,有好多好多聚集在一起發光的大樓,好多好多夢。


後來,我是看到“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引領者”有關的新聞時,正值畢業季,把深圳加入找工作城市清單,開始投遞簡歷找這邊的公司。

現實一點講,對於每一個年輕人來說,城市意味著環境,土壤,機遇。特別是當資源傾斜,政策開放時,這種機會尤為難得。


我在北方長大,在上海讀了大學,在倫敦讀研究生,對於換城市生活總是躍躍欲試的,所以也不覺得跳出習慣的環境有什麼難,收到杭州和深圳各一個工作offer後,幾乎是憑著直覺就選擇了來深圳。


租房,搬家,入職,二月份一口氣搞定了。


最近一個月都是在家辦公,週末會去附近的公園爬爬山,shopping mall轉轉。有人說深圳沒什麼“人文氛圍”,倘若喜歡大自然倒是可以活得輕鬆自在些。我喜歡逛公園,逛動物園,躺草坪,所以目前覺得還好。(只是小看了這邊的蚊蟲,我第一次去公園就被咬到腿通紅,腫了一個星期)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因為剛好住在一個商業區中心,剛搬過來時,覺得這就像是現實版的模擬城市嘛,馬路一塵不染,高樓嶄新光亮,折射著明豔的光。


站在樓上看夕陽,都是清晰的金色到赤色的漸變色,開了HDR模式一般。


無論是在火鍋店,咖啡館,還是早茶店,每幾分鐘就會從隔壁桌聽到一次騰訊/字節/大疆/堅果/極米/阿里/Relx/OnePlus/小米,關鍵詞裁員/挖人/跳槽。


聽到這些時,我剛放進嘴裡一塊千里迢迢運輸到這家分店剛被燙好的牛肉,這種感覺是很虛幻的。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萬象天地的小象很可愛)


從萬象天地,到世界之窗,每一個shopping mall都花枝招展,最新奇的體驗店,cooking studio,品牌集合店,小眾品牌體驗店,聲色犬馬,我分不出這是Westfield,來福士還是恆隆,也常常分不出這是身處哪裡,一切陌生又熟悉,現代人的異域感是在減少的。


如果你喜歡新奇事物,新奇體驗,這裡會是你的樂土。


和上海新天地,北京三里屯,倫敦Piccadilly Circus一樣,最新潮店鋪的選址,看中的是最集中的客流和最大限度的曝光,所以商圈密集處,年輕購買力湧動處,有一切精心設計的VI線下露出,對於好奇的雙眼而言,這是饕餮。


我幾乎是興奮好奇地觀察著這裡流行的每一家網紅店,共享廚房等新奇的商業模式,廣告櫥窗,精緻的展陳,友好貼心的服務,都是滿足了我的探索欲,這就是營銷課上栩栩如生的例子嘛。


所以每次出門,都會忍不住拍一些好看的店鋪,精準狙擊的文案,順道收集一堆宣傳冊回來,關注了一些好玩的門店公眾號和小程序。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中國的一線城市生活是極速發展的,無比豐厚的物質,奇多的選擇,競爭激烈的市場,都在驅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


這是我剛去倫敦唸書時所不能適應的,外賣費3-4磅(30人民幣左右),點開亞馬遜買東西發現貨品缺貨,或者要幾天才能送上門。


較低的人力成本,爭相壓縮到最低的溢價空間,更多的選擇,不斷提高的服務,這些都是城市崛起帶給每一個人的實實在在的福利。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然而,在這種便捷性的同時,超級城市生活又讓我感覺和現實有些疏離。


馬路上都是生鮮外賣和跑腿配送的電動車,一樣的連鎖店,一樣的快消,一樣的樓宇,極度便利對於我是極度單調。我常常想去超市走走摸摸蔬菜們,可是附近沒有大型超市,只有線上配送,我只需要一部手機。


不禁思考,附近的消失,數字化生活,造成只有此時此地,對即刻獲得和極致便捷的追求是現代文明症候。


說實話,面對這一切,我是有點被寵壞的不適感的。


上個週末去了一個老居民區大排檔吃清遠雞火鍋,那家店太老了,老式的招牌,失去光澤的鍋子。坐在院子裡,雨水在頭頂的帳篷上滴滴答答,哧溜哧溜喝著五指毛桃湯底(真的好喝,推薦!)。喝到暖烘烘心滿意足,走出火鍋店的拱門,一腳踩進雨水裡,在泥巴里踩出深深淺淺的腳印來。路邊是打烊的腸粉鋪子,還有小賣部,居民樓裡有暖黃色的燈,那個時候我第一次感覺到我活在這裡,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煙火氣讓人感覺在真實活著。


做科技產品的marketing讓我對嘗試塑造和顛覆人類生活的產品抱有好奇和警惕,科技產品也是為未來人類生產的。


你在傳達什麼樣的理念,你在塑造何種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未來人類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稀缺的是什麼? 連接和體驗。科技帶來連接,無論何種媒介,迴歸真實體驗,服務人的感官延伸。


人類擁有的只有時間,面對搶奪時間的競爭,思考把時間花費在什麼上面。


對這座城市的科技感和實幹精神有很直觀的感受,也需要更多時間去探索其他面。


適應一個地方的生活需要一些時間,需要磨合。住在這裡,不僅是作為旁觀者體驗城市,還有真切地和城市生活在一起。


我喜歡這裡亞熱帶景觀是綠色的,但是也發覺高樓人群是相似的,現代生活是聲色俱全,但有些貧瘠無聊,還在慢慢適應南部,the great bay,孵化著一座人們口中“想象空間很大”,正在高潮中的城市。


深圳好年輕,新奇,有趣,有挑戰,我們也是。


初來乍到還是有數不完的新鮮,這是一座足夠開放包容的城市,聽朋友調侃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


-你來自哪?

-Silicon Valley. You?

-The Great Bay.


畢業後來深圳,是正確的選擇麼?


最近看到一句話,寫給對於所有剛剛出發,好好生活的年輕朋友:


Don't ask what the world need, ask what makes you come alive.


Because what the world needs most, is more people who come alive.


——Howard Thur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