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樑行:未來實體零售升級四大關鍵詞領航

  根據戴德梁行2020年一季度零售市場報告表明,市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有所停滯,但與疫情初期商場客流量下降70% 的寒冬期相比,進入3月復工期之後,全國商場客流回升42%,消費復甦指日可待。戴德梁行北區商業地產部主管孟禕指出,作為商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窗口期,仍頗具提振的機會,可藉助此次疫情帶暴露的隱患,實現商業業態結構的優化,管理和運營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商業的品質升級。同時她強調,北京商業的關鍵詞未來將圍繞轉型升級、社區商業、科技賦能和國貨品牌四個方面。


戴德梁行:未來實體零售升級四大關鍵詞領航


  商業升級:在核心商圈,疫情加速老牌商業的改造與升級,一方面體現為老舊商業物業對於硬件設施的調整與升級,全面提升物業設施設備功能及公共衛生管理,為零售商業空間注入綠色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另一方面則體驗為傳統商業項目在定位和商業內容上的升級調整,傳統商業業態,尤其是傳統文娛業態將面臨革新乃至部分淘汰,社交場景下的新業態、新體驗、新服務將成為改造新亮點。


  社區商業:非核心區商業今年將加大供應,通州、大興、石景山等區域都將迎來商業新增供應量的增長,且類型以社區商業為主。臨近非傳統核心商圈功能區的社區商業,在疫情期間所表現出的承接配套類消費的功能凸顯,依託其交通的便利性、周邊社群的聚集度以及整合營銷、"最後一公里"的打通等,社區商業或者說非核心商業未來有機會在城市商業佈局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


  科技賦能:智慧購物減少消費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非必要的接觸,互聯網及物流連通線上線下購物與體驗平臺,疫情期間大放光彩的科技手段在疫情後仍然可以繼續沿用。除此之外,科技的運用還可以運用於深入探索"人""貨""場"之間的合理聯繫,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消費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消費需求可以更加主動地加以發現和引導,如抖音通過大數據實現消費需求的引導與商品推送。以科技修煉內功,實現用戶引流,提升消費者粘性,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國貨品牌:受國際範圍內疫情的影響,今年國外品牌可能會放緩在國內開店的腳步,相應的,國貨、國潮類品牌則有機會逆市提振,拿到商場的門面位置:如國潮品牌李寧,科技類的國貨之光華為、大疆體驗店,以及承租能力較高的新能源汽車、醫美健康類業態等。經過多年積累,眾多優秀的國貨品牌有望在今年的商業市場上大放異彩。


  除此以外,疫情期間,實體商業採取了比較新穎的線上營銷嘗試,例如櫃姐直播、總經理帶貨等等,但收效甚微。未來市場所樂見的營銷模式將是互聯網/商業平臺對這一類營銷的整合,使其逐漸平臺化、專業化、規範化,形成穩定流量。


  未來商業的營銷將是全渠道營銷,由以往線下或線上作為單一流量入口,變為完全相互交互的閉環。因此如何利用線上和線下的科技,利用全渠道的營銷提高消費者粘性,是未來商業可以考慮的方向。線上直播等營銷方式將走向平臺化、專業化、規範化,全渠道營銷是發展趨勢。疫情結束後,實體商業業態結構將會迎來一波洗牌。社交場所、活動空間、科技體驗類業態有望加大比重,傳統文娛、餐飲業態比重會有所下降。


  隨互聯網出生長大的95後Z世代人群人口總量已接近全球人口1/4,線上與線下商業相互依存的關係愈發緊密。商業未來將不再是區分線上與線下的關係,而是在線與不在線的區別。在場景內即可產生消費,這也更加符合Z世代人群的消費特徵。對於Z世代而言,伴其成長環境依託更加寬鬆的家庭經濟條件,在生活上表現出較高的生活獨立性及網絡依賴性,在消費上則體現出明顯的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圈層特徵以及"懶系消費"。


  在這次疫情中,一些線上線下結合的品質生活類的品牌,如下廚房、喜馬拉雅、京東悅舍等,並沒有停止其線下拓店的步伐;一些圈層消費、黑科技產品也是如此,如戴森,樂高等,仍在對市場釋放出積極的信號。疫情期間,封閉式的傳統業態如餐飲、電影院、KTV等弊端暴露明顯,疫情結束後,實體商業業態結構將會迎來一波洗牌。社交場所、活動空間、科技體驗類業態有望加大比重,傳統文娛、餐飲業態比重可能會有所下降。


原站鏈接:https://www.上海寫字樓.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