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最近和幾個朋友又聊起一部老劇:《歡樂頌》。

這部劇可謂高開低走,播到中途時開始譭譽參半,豆瓣評分從9.4跌倒最後的7.4。被抨擊的點無外乎“赤裸裸的階層鄙視鏈” “階層固化論” “三觀不正”。

《歡樂頌》被抨擊也合情合理。有人看到第一層覺得它相處其樂融融奮鬥正能量;有人看到第二層說它太現實,沒有夢想,沒有希望,奮鬥的意義何在;有人看到第三層說編劇本著精英主義優越感,三觀不正,歡樂頌實為金錢頌,而金錢頌實為一種偏見和對中下層階級的惡意抹黑。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我現在看劇很少去猛烈的 “抨擊”或者“追捧”,因為不願陷入用一種偏見去看另外一種偏見的狹隘視角,因為很多時候也就覺得取其精華可供一笑罷了。只是有一種劇或者文章我是不看且討厭的,就是那種凌駕於常識和邏輯而懸空宣揚某種“價值”或者通篇宣洩“情感”的東西。

從這點上說,不論《歡樂頌》是有多麼現實或者偏見,我起碼不討厭不排斥。甚至在看到朋友圈瘋轉那些抨擊劇評之前,我是意識到了編劇的狡黠,但是根本沒上升到揣摩此劇的暗黑,偏見或者“三觀不正”的地步。

把《歡樂頌》定位為都市青春劇的話,我想起了十年前同樣“現象級”的趙寶剛的《奮鬥》。

在當年《奮鬥》系列劇的熱血或者烏托邦之後,《歡樂頌》儼然誦出了一曲再見 理想。

十載倏忽過,你還記得火爆了那時我們的朋友圈的《奮鬥》嗎?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一群北漂住在一個“烏托邦”廢棄廠房裡,陸濤甩了富二代女友米萊,半路撿到個富爸爸,後不滿富爸爸資本家人生觀繼而回到窮爸爸的懷抱,堅持建築藝術理想甩了兩千萬讓公司損失幾個億,和出生平凡的夏琳最後一起去法國追尋他們的服裝設計師夢想,建築師夢想。哦,對了,他們出發之前,現女友夏琳還跟前女友米萊說會等米萊走出被劈腿的陰影才會結婚。

而時至今日《歡樂頌》定位到了上海一個叫做歡樂頌的小區的22樓的三間房,上電梯左手邊是手提10萬+的HERMÈS包包的頂層金領安迪,右手邊是不僅是富二代而且還美,不僅美而且還有個性又努力的曲筱綃,中間是合租的美貌懂人情的鳳凰女梵勝美+家境良好初出茅廬的乖乖女關雎兒+雙商皆低傻白甜邱盈盈。

這裡的富二代曲筱綃和陸濤已經是兩個畫風了,曲筱綃會為了兩百萬利潤思前顧後舟車勞頓,即使愛死了趙醫生也永遠不會為之耽誤了任何一次談項目賺錢的時機,“我從小就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豬肉卷是永恆的”。

而梵勝美更是戳中了太多人的痛點,她毫無背景,原生家庭不僅貧困而且落後,一個普通的白領卻揹負著給養父母和貼補哥哥的沉重負擔,伴隨著的是父母的重男輕女的寒心和“撈女”的社會評價——

她一生想過的生活,想晉升的階層,她想通過男人或者奮鬥達成的終極目標,只不過是曲筱綃生來的起點而已,而即便她就是隻想靠近曲筱綃的起點而已,仍然發現這種社會進階毫無可能。

多麼殘酷的現實。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若硬要扯一下此劇口碑大反水的原因或者誤會,我想是因為此劇

道出了大部分的現實,但是仍然不是全部的現實。

我們先來看被《歡樂頌》道出的大部分現實:

看劇時每次我看到曲筱綃用狡黠的眼神刻薄的措辭評價樊勝美的虛榮,安迪和奇點冷靜的評價關關邱盈盈和樊勝美的職業發展的天花板時,我有時候會不自覺的狡黠的一笑——因為認同和喜歡這種高段帶的透徹。

比如樊勝美那樣的高情商,這在任何一公司的混的還行的人裡面都隨處可見,這種所謂情商一直被大肆宣揚,可是在這部劇裡被安迪一語道破,這樣的高情商讓樊勝美混到了HR主管,可是也僅僅如此——當然安迪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點到為止。

情商一直被這個社會過度神化。在生活中你也見到太多情商高脾氣好的人卻最終經營不好家庭和愛情,平常的和睦廣大朋友圈也是用時恨少,因為他們缺少智商,悟性和見識來把握界限,節奏以及殺伐決斷。

過度注重用情商維繫和諧和體面很多時候會嚴重增加一個職場團隊的溝通成本,會讓你的生活充滿著粉飾太平而個體魅力減弱。真正牛逼的人別人會忽略你的低情商。

比如曲筱綃看到樊勝美陪幾個富商喝酒時那個輕蔑的眼神和尖刻的語調,她以為她是座上客,其實她不過是男人們桌上的那道菜。

現在去搜經典臺詞被引用最多的仍然全是樊勝美御姐範的對於愛情和人生的“透徹”分析,各大主流媒體也有各種撰文“樊姐的話句句都是金句”“女人就該活成樊勝美那樣清醒”——

這種“透徹”的“金玉良言”在現在社會大行其道最易得到傳播和認可,現實生活中你也隨處可見像樊勝美那樣說話的御姐和女神,她告訴你要怎麼對付男人和過好人生,自認為通達,其實很多是限於格局而流於淺薄——

這是一種樊勝美段帶的“透徹”,它自然是比邱盈盈更透徹,可是比起奇點曲筱綃和安迪的那種透徹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格局和境界差了無數個層次。

就好像是前者是把各種武功招數練到了很炫酷的高手,而後者卻是內功深厚已然無招勝有招的絕頂高手。不是一個段帶。而後者這種太透徹往往不悅耳不雞血,太容易“水至清則無魚”。

而若要深究所謂的階層,那這裡面就更冷酷了,甚至讓一些人很難接受。

我看到網上有正能量的人反駁這樣的話“什麼階層固化論太悲觀,你看人家奇點不就是白手起家成為富裕階層了嗎,你看人家趙啟平醫生不就是通過專業上升了階層了嗎”。

引用一下網上關於中國階層的劃分,這1-3級屬於所謂的真正的上流社會:

1級:以在任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和2的區別在於,1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沒有。

2級:以在任實權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部分大權貴、大富商、大銀行家為代表。和3的區別在於,2能影響國家政策,3不能。

3級: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校長、中等銀行家為代表。和4的區別在於,3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不能。3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看起來譚宗明,包奕凡,奇點,安迪,曲筱綃,趙醫生都是“有錢人”,可實際上連他們之間都是涇渭分明:

比如奇點做外貿白手起家,在金融危機中大起大落存活下來,及其聰明,洞穿世事,玩轉投資,可是按照現在中國的階層劃分,奇點仍然不屬於所謂的上流社會,他只是普通人通過奮鬥能達到的巔峰,屬於中產階級的最高層——

可是他再怎麼奮鬥也幾乎不可能成為譚宗明和包奕凡。劇中有幾處非常隱晦而狡黠的細節,比如譚宗明勸安迪說比起奇點她值得更好的,比如曲筱綃說奇點雖然很成功,可是遠不如包奕凡家大業大。

而真正的上流階層,是譚宗明,包奕凡這樣的背景深厚,家大業大到能影響體制內政策的人。

而老爹的企業有一定規模的富二代曲筱綃大概緊靠奇點,而書香世家青年才俊趙啟平又是比曲筱綃再低一層的中產——就好像曲筱綃剛勾搭上趙啟平時,曲筱綃的那一幫富二代朋友是這樣說的:

“你真要追啊?我覺得我們還是少搭理這個階層的人,醫生的收入明擺著,紅包拿多的品行是孫子,紅包拿少的到我們玩的場合,到買單的時候只能裝孫子,換口味也不是這種換法啊”。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用政治角度看很多問題時,一切都太冷酷而宿命。你會發現,所謂制度,改革,稅收,法律,扶貧,公平,都不過是上流階層用於維穩而保護既得利益的棋局。而頻頻發聲的中產階級,他們有學識有品味有能力有拼勁,可是他們其實沒有真正的話語權,他們對這個時代的付出遠遠大於獲得。

甚至於我這篇文章,我們在探討的這些現實,理想和救贖,也僅限於在中產階層和上流階層的範疇裡討論,而低於溫飽線的底層,他們甚至都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貧困人生百事哀——這是這個社會最赤裸裸的現實。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我們姑且不要如此“深刻”,只把下到趙啟平,上到譚宗明都粗糙的列為“有錢銀”吧。

那麼我所說的編劇並沒有道出全面的事實是指:

比如,以上這種曲筱綃境界的透徹是不是真的只有那種級別的階層才會有?未必,只是在那些階層概率更大而已;

比如,面對不學無術富二代曲連傑和有點虛榮但是有情有義的白手起家的王柏川,是否選擇後者是個那麼難做的決定?未必,只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人會選擇前者;

比如,是不是有錢銀們盡是包奕凡奇點譚宗明那種有錢有才有品又有魅力之人?未必,只是在那些階層概率更大而已~而現實中的有錢銀,確實也存在那種你比ta窮再多但也完全不想正眼看ta的人。

比如,銀幕上放在譚宗明包奕凡奇點旁邊明顯被忽略的王柏川,若在現實中看到,他能擔起樊勝美那個爛攤子家庭——這樣的有擔當有情義也有一定的能力——已然是讓人感動而敬佩了,至於他的那一點虛榮,在終於坦誠相見時根本就可以被原諒。

這是一個刺痛很多人的點,為什麼劇中有錢人就不僅有錢,還有見識有魅力有個性有豔遇,王子其實根本看不上灰姑娘而只愛上了娶了有顏有才的白富美。

而沒錢人就要麼虛榮可憐如樊勝美,要麼無趣無味如關關,要麼就是遇到“白渣男”的邱盈盈。

有人被刺痛是因為事實並非如此絕對,有人被刺痛是因為這確實又是並不罕見的事實。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這5個女孩兒的這種人設到底是有些網友強烈抨擊的“三觀不正”,還是這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無法面面俱到的劇本恰好擊碎了有些網友的玻璃心而已——

你若定要我揣摩,我更傾向於覺得是後者而已,因為一方面現實中其實也存在比樊勝美更虛榮,卻還不一定有那樣的悲慘家庭的人——

那從這個角度看,是否也同理可以推斷說編劇也同樣美化了這些人呢。

而虛榮的樊勝美照樣義氣和堅強,關雎兒無趣卻文藝上進,邱盈盈雙商皆低卻純真誠懇,而奇點的心計深沉和曲筱綃的囂張刻薄,從某個角度評判也是缺點,並非一壞百壞一好百好,看你觀人的角度而已。

很多抨擊的文章在不忿的是“曲筱綃憑什麼對別人那麼囂張刻薄。她自己不也……”

——憑什麼,這基本上是怨婦級別的情緒宣洩用詞了。憑什麼?不憑什麼,就是有那樣的人而已,囂張刻薄也好,通透灑脫也罷,你哪能要求每個人對你都和顏悅色,你又何必對每個人都和顏悅色。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更重要的,把階層分析得再透徹,這裡仍然有個終極問題——當然,前提仍然是你已脫離溫飽階層——這個終極問題是:分析階層有必要嗎?去追求那個所謂的上流階層,即使可行,但是,是否有必要?

我平常從不參與關於階層的討論,因為不喜歡苦大仇深。

中國人對階層的敏感就如同他們對奢侈品的狂熱一樣,名列世界前茅。

這種敏感,大處可能引發一場革命或者浩劫,小處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輕則憤怨苦悶,重則鋌而走險。

這個社會有太多問題,原生家庭有太多宿命的無奈,你要躋身另一個階層也許此路不通,你無法改變,可是你可以改善,很多時候,你總不能把你的邋遢你的胖你的工作散漫都歸罪於當局和爹媽,你只是懶而已。

而對待“上流階層”的態度,其實《歡樂頌》提供了兩個範本,一個是邱盈盈那種擺在明面上的羨慕,但是誠懇不裝,不卑不亢;一個是趙醫生那樣的根本無視,同樣的不卑不亢。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要麼你奮起改變——即使只是有限度的改變,可是起碼能讓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世界安穩甚至體面度日,讓你有能力去追求錢之外的東西,要麼你需要找到一種宗教式的釋然——而玻璃心,是最無用的小心思

說到底,用階層來評判獨立的個體太過粗糙,就好像一場起跑線不同,終點相同的比賽,你偏要以中途誰跳得最高來把選手們分為三六九等一樣——

不要說這種評判標準有多麼不智不善,就連評判這件事本身也顯得荒謬至極。

而帶著激烈的情感來觀劇難免被主流輿論牽著鼻子走,而失掉自己的獨立判斷。

而多鼓勵像《歡樂頌》這樣勇於說出現實或者說出她“認為的現實”的作品,把它當作百家言中的一家,冷靜聽取百家言,而不是動不動就叫囂要封殺要宣揚價值(拜託,那是上流階級才玩兒得轉也一直在玩兒的遊戲)——這才是訓練自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不輕易被煽動的最佳打開方式。

重看《歡樂頌》:階層之殤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大風險,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小確幸。

走完這一生回首時,定會想告訴現在的自己:

不過如此,不過如此,何不唱一曲歡樂頌,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