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北十八里的“壓橋”叫楊橋,楊橋的來歷還有你不知道的傳說

楊橋、九龍口列入了許昌歷史文化遺蹟,這兩處遺蹟是筆者小時候進城看戲、觀花燈以及上學常走之路,因為都是步行,楊橋是來回小休息之地:望望橋下水,向橋北湖水裡投一投石頭、打一打水漂,聽一聽水響、看一看誰打的水漂多、飛的遠,有時也會感嘆一下橋的景奇。在朱閣上高中時,本班同學張學軍就是這個村考上的,再加上本家一個姐姐早年嫁入楊橋村,因此,對楊橋這個橋還是知道點。

楊橋長約十丈,高三丈有餘,寬可並排過三輛大馬車。八九十年代,載重數十噸的大卡車天天不斷的在此經過,如今歷經數百年不垮,還是牢固如初,可見古時建築是多麼過硬,讓我們不得不驚歎古人建築質量的設計及用材的準確科學。

早幾百年前,這個地方就是禹州通往登封、洛陽的官道。雨水季節,來自於具茨山脈的雨水形成的洪流,不斷的在這個地方沖毀道路,形成深溝水流,阻礙了牛馬車的通行。相傳於北宋年間,為保障楊家將糧草的順利運行,而修建的石拱券橋,而稱為楊橋。這,不知《禹縣誌》上是否有記載。

禹州北十八里的“壓橋”叫楊橋,楊橋的來歷還有你不知道的傳說

(朱閣鎮楊橋)

可“楊橋”名稱的來歷,小時候筆者聽到的是另一個版本:一個楊家人兩輩子建成的橋。就是說“再生人”上輩子沒建成,下輩子託生後接著建成的橋,因這人姓楊,這個橋便稱為“楊橋”。

那是數百年前,這個地方有一戶楊姓人家在此居住。雨水季節,從具茨山山脈形成的洪水流常常沖垮這條道路,並流水不斷,不但過往的馬車難以通行,楊家人走路也是困難。於是,楊家家主決定建橋。大石頭、青石條就來自數公里的具茨山。一塊一塊的採、一車一車的拉、一石一石的壘、大青石一條一條的鋪,橋即將建成時楊家家主意外突然離世,家人悲痛欲絕,建橋的事也被擱置…

十八年後,從東鄉不知什麼地方來到楊家一個小夥要見楊家女主人,說自己就是十八前意外過世的楊家之主,因意外死亡,築橋半途而廢心不死。由於生前常常做善,小鬼方便,過奈河橋後,未喝‘忘川河’裡的河水煮的孟婆湯,今來圓建橋心願。他向女主人說了他以前的姓名、家人情況、他是怎麼離世的等。此時,女主人已滿臉淚水但還是半信半疑的又問了幾個問題,小夥也一一進行了回答。女主人已壓抑不住內心的震驚和喜悅,問了一個只有夫妻倆人知道的事,小夥也回答了。此時此刻,小夥子還說出了家的屋頂頂樑上藏的地契和銀票。女主人確定了眼前的小夥就是當年當家的,激動的抱著小夥‘痛哭’起來…

“再生人”,今天科學上還難以考究,但這種特異的現象,在網絡普及的時代,我們又聽說了不少。科學不知什麼時候能夠有個準確的解釋,企盼。不過,“再生人”,已是人們對生命的美好祈願了。

“楊橋”這個傳說,當初我是不信,現在也是半信半疑,不信佔更多的成份。你是不是第一次聽“楊橋”“再生人”的傳說?你信嗎?

禹州北十八里的“壓橋”叫楊橋,楊橋的來歷還有你不知道的傳說

(楊橋的石材來都來自具茨山山脈)

禹州北十八里的“壓橋”叫楊橋,楊橋的來歷還有你不知道的傳說

(具茨山山頂上的黃帝吉祥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