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灾164」手无缚鸡之力的第一猛将

朱超石把长矛当箭发射出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四不像武器的杀伤力实在是……大到不像话!

长矛这种东西,本身的工作是捅人,而不是被当成箭射出去,一般的弓也射不动这么重的玩意。

不过,跨界而来的玩家最恐怖。

当朱超石把长矛折成箭枝来用之后,它发挥出了远比正规的弩箭要厉害得多的功效。

因为要近战,有大量的劈砍、磕碰动作,所以长矛的重量、直径、强度等等指标,都比箭要高得多,先前是没有弓能拉得动它,现在有了特制的巨弩,长矛的转型就有了非常大的空间。

这种东西射出去之后,不能像原本的弩箭一样,把敌人连人带马钉成一串--它根本就钉不住人,巨大的动能让它射穿肉体之后,仍然止不住去势,一连洞穿三四个顶盔贯甲的骑兵不在话下!

朱超石在无意之中,开发出了远超过这个时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杀伤力比机枪应该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就是在近代化的机枪问世以后,骑兵作为古代兵种的王者,才被机枪扫出了历史舞台。

人的意志能创造奇迹,但它毕竟还是有限度的。一支凶悍的军队,在没有遇到比它更凶悍的对手之前,可以一直保持激烈的斗志,不过,一旦对手的凶悍程度压过了它,这支军队也会更加彻底的崩溃下来。

面对这些根本无法闪避、一旦擦上就是骨断肢折的恐怖火力,嗜血的鲜卑人也崩溃了。

原本带着一往无前气势冲锋的骑兵,开始以同样不可阻挡的气势从战场上逃跑,每个人都试图离那个魔鬼一般的却月阵远一些,起码要比自己的同伴更远一些。

败退的北魏骑兵,踩死了无数的同袍,死尸层层叠叠的垒在黄河边上,作为却月阵功绩的见证。

这一战,两千七百名汉人步兵,毫无争议的战胜了三万多名鲜卑骑兵,以至于让却月阵成为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后人谈到以步制骑,必言却月阵之妙。

但是,这也是却月阵在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实战,从黄河岸边的惊鸿一瞥之后,却月阵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再没有在战场上出现过。

究其原因,在于却月阵的实施,需要很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兵器配置,能重复的概率极低。

因为晋军是倚河布阵,所以可以借河水来保障后方和侧翼的绝对安全,得以将全部火力集中在正面,给进攻的敌人以巨大的杀伤。如果换在旷野中布阵,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而兵器方面,此战使用了战车、巨弩、盾牌、长矛等等,基本上都是移动能力非常差的武器。没有移动能力,也就谈不上追击、包围这些扩大战果的招数,敌人受挫之后可以从容离去,甚至发现不好攻击、不予理会的话,战阵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此战中,晋军利用了北魏人的贪功和轻敌,吸引北魏骑兵主动扑了上来,所以朱超石在战前的那一阵软弓小箭,堪称整场战争的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晋军掌握制水权,一旦战事不利,战船可以无所顾忌的来接应阵中的士兵,让晋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打仗,这对士兵心理上的加成也是巨大的。

总体上来说,却月阵威力巨大,但是它的实施条件太过苛刻,局限性太大,所以从古到今,只被军事强人刘裕抓住机会,在黄河边上施展过这么一次,十分可惜。

有这一次,也就够了。这种千古奇阵,一旦现世,就有改天换地的巨大功效。

它彻底改变了中原大地的势力结构。黄河边上的这一战,宣告了北魏救援后秦计划的破产,姚泓要独自面对汹汹而来的晋军了。

他面对不了。

他是一个和气到懦弱的人,如果放在寻常百姓身上,这样的性格应该会很受欢迎,也能让他开朗的度过一生。但是,他的身份是皇帝。

空有老好人的性格,却没有治国的才能,对阵刘裕这样从死人堆里一路拼杀上来的异类,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刘裕甚至都没有亲自出手,他的前锋王镇恶就把事情办了。

前锋是全军的箭头,所面对的压力最大,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最为骁勇的将军才能担任。不过王镇恶这个前锋有点意思,他关中名相王猛的孙子,前秦灭亡后逃到南方,因为割舍不下遗传因子里对战场的热爱,所以投军到了刘裕帐下,出身算是非常辉煌。

不过这个人,根本不是当兵的料,他个人武力值非常低,弓马骑射,无一精通,对阵泼辣一些的妇女,是否能战而胜之,尚在未知之数,完全无法胜任士兵这一角色。

这样一个人,就是刘裕帐下第一猛将。

因为他虽然身体羸弱,但不愧是王猛的后人,骨子里极其的勇猛顽强,带再少的人也敢往敌阵里冲,而且非常擅长鼓动人心,总是能让己方士兵的士气保持在巅峰状态。

应该被归到老弱病残类的猛将王镇恶,带着自己的前锋军,划着小船沿渭水直抵长安城下,然后干了一件非常有创造力的事情。

全体登岸之后,他下令不系缆绳,让船只全部被水流冲走。

前锋军的粮草辎重都在船上。

然后,王镇恶发表了战前演讲:

“大家都是从江南万里而来,现在回去的船也没有了,粮食、衣服也没有了。向前攻下长安,我们就能得到一切,带着一身的功名回去。如果攻不下来,那大家就只能一起埋骨在这里了!”

狠辣决绝到了极点,而且非常的有效。

被鼓起了全部战意的晋军士兵,在长安城外一战击溃了人心惶惶的后秦军队,然后又追着溃兵,蜂拥进了长安城。

后秦灭亡。

软弱的新皇姚泓,在亡国之后最后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怯懦。

他十一岁的儿子建议父亲自尽殉国,以免落在晋人手中,生死全操于人手,并亲自给父亲做了示范,跳城墙而死。

但姚泓不敢,他怕死。

他带着后宫和全体,恭敬的向王镇恶投降,以求敌人留下自己的一条命。

但是,他失败了。

作为从草莽中崛起的英雄,刘裕从来不具备世家大族子弟的宽和,面对敌人,他从来只做一件事:斩草除根。

两个月后,刘裕带着大军来到长安,接收了全部战果,包括投降的后秦宗室。

他并没有因为敌人的投降而施以宽恕,而是把这些姚氏全部斩首。作为曾经的一国之君,姚泓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被押解回东晋都城建康,斩首于市,作为刘裕赫赫武功的见证。

当时真不如从城头上跳下去,反正都是死,还可以免于在史书上留下懦弱无能的恶臭名声。

总之,现在关中再次回到了晋朝的手中。从五胡之乱初起,汉人政权就再也没能踏足过这片土地。刘裕的北伐,终于收复了这块已经流失百年的疆土,功绩远胜过祖逖和桓温的两次北伐。

接下来,自然应该就是以关中为基地,征伐北方的两大强胡:胡夏和北魏,继续向统一之路迈进了。已经分裂了一百年之久的南北中国,终于看到了统一的希望,而且这份希望还是如此的巨大。

这时候,南方的朝廷里,有一个人去世了。

这个人的死,生生的阻断了刘裕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让中国南北分裂的格局,再次延续了一百年之久。

「五胡灾164」手无缚鸡之力的第一猛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