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打瓦遊戲

打瓦作為兒時男孩們的獨享,至今思念那塵土飛揚,土頭土腦,臭氣熏天,樂此不疲的場景。

一次偶然翻閱,方曉我們言及打瓦遠古成為擊壤。《辭源》釋擊壤為古遊戲名,一般認為是古代的一種投擲類遊戲。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食,堯何等力!從此二書擊壤字義分析,其為投擊土塊的遊戲。源於原始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人類會用土塊,石塊,木棒投擊獵物。為了準確,平時便練習。晉人皇甫諡《高士傳》壤父擊壤的描寫,認為擊壤與投壺相似,本是士大夫的一種休閒習藝方式,因具有較強的娛樂性,遂逐漸流向民間,並改變了活動形式。漢代開始民間已十分流行,王充《論衡.刺孟》:“夫毀瓦畫墁,猶比童子擊壤於塗,何以異哉。三國時吳人盛彥在《擊壤賦》中說論眾戲之樂,獨擊壤之可娛,因風託勢,罪一殺兩。三國時壤為,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型如履,分爭高低上下,力求準確的投擲遊戲。明朝改名為打柭兒,打瓦。至吾幼時打瓦一直沿用,今已成記憶。4000多年的投擲遊戲終結於我們七十年代手中,不免心生遺憾,這傳遺到此,是誰之罪過?

那時晚放學,那有什麼作業,有的是絞盡腦汁玩。打瓦成為我們每天必玩節目。沒有石塊,就在不知壘了幾輩人的石頭牆上扒,經常是在吼罵聲中逃離,但瓦是有了。有朋友的瓦結實,第一步就砸碎了遠立的瓦,不得已,又得偷挖。有時正進行穿錢一節,大人拉著牲口過來了,心理祈禱,牛爺爺別把我撞到了,可憎的是牛走了,留下一一灘稀牛糞。有時栽得的瓦被牛踢到,只能二次栽。最有意思的是背拋,準星差的一拋就到溝下了,草叢中得一時半會找。

打瓦豐富了我們的童年,追憶了歷史,但留下了傷感。時代進步,傳遺成為重頭戲。也許打瓦會演變為各種智能化的遊戲,但不失本性才是傳遺必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