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歲暮歸南山》:受委屈不一定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是顯擺過頭

孟浩然作為唐代著名的詩人,在詩作造詣上被世人推崇,但一生仕途坎坷,自感懷才不遇,內心鬱悶,年僅51歲(公元689-740年),便離世而去。

戲說《歲暮歸南山》:受委屈不一定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是顯擺過頭

孟浩然一生兩次入長安求仕途。第一次是三十九歲,但科舉不中。留居長安,寫《歲暮歸南山》一詩。曾被好友張說引薦給唐玄宗,據傳居然緊張的尿了褲子。在唐玄宗面前,朗誦《歲暮歸南山》,因"不才明主棄"一句,引起玄宗不滿,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遂返回老家襄陽遊歷。

戲說《歲暮歸南山》:受委屈不一定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是顯擺過頭

四十五歲,二次入長安求仕途,又沒成功。離開長安遊歷山水結交好友,結識了李白、張九齡、王昌齡等人,李白還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名篇。

四十九歲那年,後背長了毒瘡,在老家養病。本來好的差不多了,也是命不該長,這時候另一個倒黴的人王昌齡出現了,王昌齡官職被貶發配海南一帶,後被赦免,返回長安途中,過襄陽,看望一下老朋友孟浩然吧,倆人甚是高興,孟浩然居然喝酒吃海鮮,毒瘡復發,直接嗚呼了,可憐了一個大詩人。

戲說《歲暮歸南山》:受委屈不一定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是顯擺過頭

回頭我們來說,孟浩然給唐玄宗背誦的《歲暮歸南山》究竟說了什麼,居然讓玄宗不高興。先來看一下這首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什麼意思?不用再給皇上書了,讓我回到南山的破茅屋吧,我本來就沒有才華,也難怪明主嫌煩棄我,歲數大了,身體不好,連朋友也都生疏了,白頭髮也多了,逐漸老了,春天到了,歲月不斷逝去,心裡憂愁睡不著覺呀,看窗外的明月照著松林一片空虛。

這哪是說自己老了要退隱的意思呀,這時候才四十歲,這感覺簡直就是一個怨婦呀,也難怪玄宗不高興,說你沒得到官職,可我沒有嫌棄你呀,你這不是誣陷我嘛!本來想在玄宗面前顯擺一下自己的才華,誰知過頭了,落得一生遊離,心情抑鬱,中年早逝。

手書兩幅《歲暮歸南山》,圖個樂吧。

戲說《歲暮歸南山》:受委屈不一定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是顯擺過頭

隸書《歲暮歸南山》,郝乙

戲說《歲暮歸南山》:受委屈不一定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是顯擺過頭

隸書《歲暮歸南山》,郝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