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打瓦游戏

打瓦作为儿时男孩们的独享,至今思念那尘土飞扬,土头土脑,臭气熏天,乐此不疲的场景。

一次偶然翻阅,方晓我们言及打瓦远古成为击壤。《辞源》释击壤为古游戏名,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食,尧何等力!从此二书击壤字义分析,其为投击土块的游戏。源于原始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会用土块,石块,木棒投击猎物。为了准确,平时便练习。晋人皇甫谥《高士传》壤父击壤的描写,认为击壤与投壶相似,本是士大夫的一种休闲习艺方式,因具有较强的娱乐性,遂逐渐流向民间,并改变了活动形式。汉代开始民间已十分流行,王充《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三国时吴人盛彦在《击壤赋》中说论众戏之乐,独击壤之可娱,因风托势,罪一杀两。三国时壤为,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型如履,分争高低上下,力求准确的投掷游戏。明朝改名为打柭儿,打瓦。至吾幼时打瓦一直沿用,今已成记忆。4000多年的投掷游戏终结于我们七十年代手中,不免心生遗憾,这传遗到此,是谁之罪过?

那时晚放学,那有什么作业,有的是绞尽脑汁玩。打瓦成为我们每天必玩节目。没有石块,就在不知垒了几辈人的石头墙上扒,经常是在吼骂声中逃离,但瓦是有了。有朋友的瓦结实,第一步就砸碎了远立的瓦,不得已,又得偷挖。有时正进行穿钱一节,大人拉着牲口过来了,心理祈祷,牛爷爷别把我撞到了,可憎的是牛走了,留下一一滩稀牛粪。有时栽得的瓦被牛踢到,只能二次栽。最有意思的是背抛,准星差的一抛就到沟下了,草丛中得一时半会找。

打瓦丰富了我们的童年,追忆了历史,但留下了伤感。时代进步,传遗成为重头戏。也许打瓦会演变为各种智能化的游戏,但不失本性才是传遗必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