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賈府裡最瞭解賈寶玉的既不是賈母,也不是王夫人,而是林黛玉。

所以評價賈寶玉,林黛玉最有發言權。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在賈母眼裡,賈寶玉是心肝寶貝;在王夫人眼裡,賈寶玉是掌上明珠;在薛寶釵的眼裡,賈寶玉是一個有玉可嫁的人;在眾人眼裡,賈寶玉是“鳳凰”。在林黛玉眼裡,他則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賈寶玉和林黛玉在桃花樹下偷看《西廂記》,看完之後,賈寶玉情難自禁,說出“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後假裝生氣,賈寶玉嚇得求饒,林黛玉忍不住說他“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

苗而不秀語出《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本意是指莊稼雖然生長,但不吐穗開花;後來比喻資質雖好,但無成就;也比喻虛有其表,這與林黛玉說寶玉是個銀樣鑞槍頭一樣的意思,就是中看不中用。

林黛玉為何要如此評價他?難道確實如同有些人推測的一樣,林黛玉同襲人一樣試過寶玉?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賈寶玉和林黛玉有前世的緣分,賈敏死後林黛玉進榮國府,兩人見面覺得彼此曾經見過。

同住在碧紗櫥後,兩人“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一屋睡覺,一桌吃飯,感情更是非同一般,在賈母的呵護下,彼此之間更是親密無間,許多時候相處也無所顧忌。

《紅樓夢》第十九回,賈寶玉午間到林黛玉屋裡去找她,正逢林黛玉躺在床上休息,於是不避嫌疑的躺了下來。兩人不僅一起爭搶枕頭,寶玉還不避嫌疑地聞了林黛玉袖子裡發出的幽香;閒談時,寶玉又編了一個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惹得林黛玉翻身起來擰他。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不僅有親暱的舉動,還有過掏心窩的表白。

《紅樓夢》第三十二回,賈寶玉在路上誤把襲人當作了林黛玉,說出了自己對林黛玉表白的心裡話。

“好妹妹,我的這心事,從來也不敢說,今兒我大膽說出來,死也甘心!我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這裡,又不敢告訴人,只好掩著。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裡夢裡也忘不了你!”

襲人聽完之後開始擔心兩人將來會有不才之事,心裡又驚又怕。後來私下向王夫人進言,讓王夫人想辦法把賈寶玉從大觀園裡搬出來居住,都是因此而起。

林黛玉出身詩書之族,小時候受過嚴格教養,到賈府後,賈母的管教也更嚴,給她配備不少丫環婆子。在這種情況下,林黛玉不可能與賈寶玉之間有不才之事。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賈母在“掰謊記”時曾說過:

“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環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

賈母所說都是實情。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賈寶玉到瀟湘館,進屋推假睡在床上的林黛玉時,就有兩位婆子走來,稱“妹妹睡了,二爺先去別處再來”。

林黛玉是大家閨秀,她和寶玉的交往更是精神層面的交流,絕非襲人和寶玉之間肌膚之親,林黛玉臨死之前就說過自己身子是乾淨的。

《紅樓夢》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將死之際,林黛玉攥緊了紫鵑的手,使著勁說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幾年,我原指望咱們兩個總在一處。不想我……。”說著,黛玉喘著氣,閉了一會兒眼攥著紫鵑的手接著說道:“妹妹,我這裡並沒親人。我的身子是乾淨的,你好歹叫他們送我回去。”

這一情節雖然是《紅樓夢》續本所言,但是也符合林黛玉的品性。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林黛玉既然沒有同寶玉偷試過,為何還說他是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

其實,林黛玉說寶玉苗而不秀是一種詼諧的說法。

在很多時候,林黛玉往往愛用這種語言。

薛寶釵過生日,賈寶玉請她講戲詞,聽完之後賈寶玉喜的拍膝畫圈,稱讚寶釵無書不知,這時林黛玉在旁邊說道:“安靜看戲罷,還沒唱《山門》,你倒《妝瘋》了。”說的湘雲也笑了。於是大家看戲。

劉姥姥二進大觀園,大吃大喝,臨走時又大包小裹的拿走了許多東西。賈母讓賈惜春畫大觀園行樂圖時,林黛玉戲謔劉姥姥是母蝗蟲。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薛寶釵對她的話進行了解讀。

“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這‘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

薛寶釵的話其實是對林黛玉語言風格的一種解讀,也就是說林黛玉平時喜歡用這種詼諧幽默之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她說寶玉苗而不秀是一種形象的比喻。

每個人的見識都是不同的,見識的不同主要與他的知識和價值取向相關的。

魯迅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由此可知,閱讀《紅樓夢》的方法很多。僅從林黛玉說賈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就懷疑兩人之間有過偷試之舉,確實是有失本義。如何只當“流言家”,並用“流言家”的思路去閱讀《紅樓夢》,會使自己誤入歧途。

林黛玉為何說寶玉是一個苗而不秀的人,難道兩人偷試過?

林黛玉說寶玉“苗而不秀”,顯示的是她鮮明的語言特點,這其實是《紅樓夢》的一大特點。每紅樓夢裡的人物眾多,每一個都是我說我言,沒有千篇一律。賈母如此,劉姥姥如此,林黛玉更是如此。

如果把一個玩笑話當作真話來理解,去推測,恐怕也就失去了《紅樓夢》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