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在頭條號第一篇文章《韓國又出神級綜藝,豆瓣評分高達9.5,素人≠收視毒藥?》,是在韓國高評分綜藝《新職員誕生記》的啟發下寫的。

在文章末尾提及湖南衛視開始籌備類似節目《新人的誕生》,並已向中國政法大學發送了《關於請求支持湖南衛視節目拍攝》的函文,但沒想到騰訊視頻先博得頭籌,購買韓國版權後於2019年10月30日播出類似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令人心動的offer》海報

抱著對中國版的期待開始每週三的準時等更日常卻大失所望。完全照搬,不僅綜藝模式沿襲韓綜的觀察室同頻分析和每期課題實操考察外,連律所實習生的人設都打造的一模一樣,也許對於未看過韓版的人來說尚可,但因為韓版《新職員誕生記》珠玉在前,對我而言,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核心綜藝模式上,韓國版《新職員誕生記》每一期都設置了不同的課題,難度遞增。從最簡單的法律研究報告到起訴狀、答辯狀,最後到與委託人面對面的法律諮詢等,以律所為背景,按照完整的律師成長脈絡展開,八位初入職場的律所實習生歷經一個月的實習和八個課題的考驗,爭取最終留用的兩個名額。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新職員誕生記》海報

中國版《令人心動的offer》也是課題形式,從案件法律分析報告、案件焦點討論、委託人面對面的法律諮詢、刑事辯護到最新一期的法律援助,最後甚至連節目的節奏都一模一樣,第一期帶教律師四點一刻開會佈置任務,要求實習生們八點之前上交報告。

此外更加難以忍受的是人設也照搬,韓版中火花四射的林賢書和李時勳,對應中國版中的李浩源和何運晨,韓版中懵懂sweet boy李相浩對應中國版的李晨,甚至連第一期到公司的情節的一模一樣,中國的綜藝編劇是才思多麼枯竭,令人驚歎。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令人心動的offer》陣容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新職員誕生記》陣容

其他完全照搬的拍攝手法和場景設置就不一一吐槽了,明明是一個很好的創新題材,明明已經有珠玉在線的成熟框架,在這個基礎上稍微加入點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就能夠成就一檔優秀的綜藝,但的確,讓我深深的失望了。



其實近年以來,韓國發達的綜藝模式一直是國內電視臺和製作平臺爭先效仿的對象,大部分國內爆款綜藝的背後,都有著韓綜的身影。據微博網友mongoldul整理,從2013年到2018年總共有80多個綜藝引進或抄襲韓綜,其中SBS電視臺被抄襲次數最多,高達17次。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之前衛視是抄襲主力軍,現在視頻平臺崛起,似乎要接棒衛視,掀起新一輪的複製路線,尤其在嚐到韓版《Produce 101》的複製甜頭後,韓國綜藝宛如金礦,但在我看來,長此以往對於中國的綜藝生產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從根源上扼殺中國的綜藝創新和體制改革。



要不要學習韓國先進的綜藝,要學!但學的應該是韓國的綜藝工業化模式,韓國對於綜藝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以及行業激烈競爭下的倒逼創新。

一、高度工業化下的PD中心制度

韓國綜藝奉行PD中心制度,製作團隊通常以3名PD和6-9名編劇為核心,配備攝像、照明、服裝等相關人員組成製作班底,分工高度細化,形成完整可持續的工業化流程。

一般由PD提出創意,再由編劇將創意豐滿成具體的腳本,最終提交電視臺審核,由專門的綜藝委員會給予意見並給予拍攝資金。

例如韓國綜藝界大神羅英石在一次"好想去鄉下住一陣子,找一家民宿,什麼都不做,每天吃著一日三餐然後躺在房間裡看漫畫"的閒聊中,萌生了拍攝鄉村慢節奏生活的想法,由編劇李有靜最終策劃出《三時三餐》並交由TVN電視臺審核。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三時三餐》海報

《三時三餐》中返璞歸真、閒適自在的精神打動了眾多資深綜藝評審後,進入了馬不停蹄的拍攝環節,各部門各司其職,高效率完成策劃、嘉賓邀請、地點勘景、內容設置和拍攝剪輯各部分,保證高質高量的完成。

二、系統化培養下的專業綜藝編劇

如果說PD是側重於綜藝內容拍攝的執行,那麼綜藝編劇可謂是賦予綜藝精神內核的靈魂人物。一位優秀的綜藝編劇不僅需要專業系統的訓練,更需要有基於對社會、對人性的閱歷和洞察力。

《無限挑戰》韓國版總編劇文恩愛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除了學校系統學習之外,一個好編劇必須到拍攝現場從失敗中學到經驗,"大概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五個編劇,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工作"。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無限挑戰》海報

而在韓國,成為合格的綜藝編劇需要經歷無數的關卡。

  • 首先,必須接受專門的編劇培訓課程,韓國放送編劇協會下設的編劇教育學院就是最大的編劇培育搖籃。
  • 然後,先做2-3年的細化編劇,負責踩點考察節目可行性,確認場地和聯絡嘉賓。
  • 其次,入行5年後成為構成編劇,開始參與節目內容策劃,設置遊戲環節。
  • 最後,積累10年經驗後,成為創意編劇也就是綜藝主編劇,負責將PD創意變成文字大綱,統領整個綜藝的創意策劃。

層層選拔,層層積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這才有了韓國綜藝的盛世景象,不僅在國內成為內容翹楚,更是實現了韓流的海外文化輸出。

三、製作成本的分配決定了內容導向還是明星導向

綜藝節目的製作成本分配決定了中韓不同的導向,韓國綜藝製作成本大多不超過1000萬,其中三分之一支付給內容核心端的PD和編劇,三分之一用於製作和後期,三分之一用於支付嘉賓薪酬。不難看出大部分的製作經費都花在了內容製作的刀刃上。

而我國由於藝人人氣成為招商的重要指標,綜藝大部分經費都用於流量明星的邀請上,《奔跑吧!兄弟》的固定嘉賓最高片酬甚至過千萬。

《令人心動的offer》完全照搬韓版?中國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不過去年我國關於綜藝限薪令的相關政策也已經出臺,廣電總局在網站公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明星"限薪令"正式落地,嚴格控制綜藝節目嘉賓片酬,全部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總成本的40%,主要嘉賓片酬不得超過嘉賓總片酬的70%。"若此項政策能夠落實,也許助推我國綜藝的長期良性發展。



每次看到喜歡的韓綜被翻拍,在購買版權的前提下,我都是抱著滿滿的期待的,畢竟模仿是成長的開端,有一個在此領域發展成熟的近鄰模仿也並非壞事,過去的韓國也是在不斷學習歐美和日本的綜藝節目中成長起來的。

但從現在來看,有現成素材參考下反而給予了中國綜藝從業者偷懶的溫床,僅僅是照抄模式和人設,而沒有用心學習韓國的成熟綜藝打造流程和體系。

相比韓國,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供挖掘,有幅員遼闊的萬里河山可供拍攝,有十四億人口的龐大綜藝市場和社會素材。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抄襲的惡名和模仿的桎梏,做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優秀原創綜藝?實現我國文化的海外出口?希望這一天不再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