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段子手朱廣權,2小時賣貨4000萬,原來這也是經濟學?

央視段子手朱廣權,2小時賣貨4000萬,原來這也是經濟學?| 遠讀重洋

出品 | 遠讀重洋

問你一個問題:現在在網上,誰算是“帶貨王”?有人說是李佳琦?

錯,應該是:“小朱配琦”

就在前幾天,央視名嘴朱廣權和帶貨達人李佳琦,一起在“謝謝你為湖北拼單”帶貨直播裡,開啟了“神仙帶貨”模式。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那場直播有多“神”?我們來看看數字:

它吸引了1091萬人觀看,觀看次數累計1.22億,直播間點贊1.6億,賣出了總價值4014萬元的湖北產品。

而這一切,僅僅發生在兩個小時之內。

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央視段子手”朱廣權的那張嘴了。

為了準備帶貨直播,朱廣權可下了不少功夫,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場直播“妙語連珠”“金句滿屏”,連李佳琦都插不上話。

我們不妨重溫一下:

“煙籠寒水月籠沙,不止東湖與櫻花;門前風景雨來佳,還有蓮藕魚糕玉露茶;鳳爪藕帶熱乾麵,米酒香菇小龍蝦……”

“吃藕不容易變心,因為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所以吃了藕海枯石爛心不變!”

(賣荊州產的雞爪)“關羽大意失荊州,大家不要大意失雞爪子了!”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話說,朱廣權帶貨時候說的那些,到底是什麼呢?freestyle詩詞?段子?歷史文化?有“溫度”的直播?

都不是,他說的其實是“敘事”

在任何一個時代,敘事帶來的經濟效益,都超乎傳統經濟學家的想象;在這個時代,恐怕尤其如此。

從敘事這個角度看經濟現象,就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可以叫它“敘事經濟學”

“敘事經濟學”這個新概念可不是我說的,而是美國耶魯大學一位非常著名的經濟學教授提出來的,他叫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曾經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羅伯特·席勒在一本書裡重點探討了這個新概念,書的名字叫做“Narrative Economics”,翻譯成中文就是《敘事經濟學》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本書,一起揭開“敘事經濟學”背後的秘密。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01 ·

“敘事”是啥玩意兒?

想要弄明白“敘事經濟學”,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敘事”。通常我們看到“敘事”這兩個字,會把它理解成“講故事”的意思。

但是,雖然敘事這個概念確實含有“講故事”的意思,但是它的含義要比“講故事”這個範疇更廣一些。

“敘事”的英文叫“narrative”,根據英語詞典的解釋,這個詞的意思是:呈現或理解某一情況或者一系列事件的方式,用來反映和促進某種特定的觀點或價值觀。

這個說法稍微有點繞,用大白話解釋大概就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講述了一件事情。這就是“敘事”。

比如說,小說《紅樓夢》是一個長篇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在大觀園這個空間裡發生的事情。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故事本身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它仍然是一個標準的敘事,而且是一個很精彩的敘事。

同樣地,我們在朋友圈裡看到的那些文章,無論是講美國股票,還是武漢的醫護人員,都是在為了某一個觀點而講述一件事情,所以它們也都是敘事。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敘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形式不限於文字——它也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音頻,甚至可以是繪畫,或者是多種感官綜合的形式。

比如,我們看的漫畫、電影,都是敘事的形式。在直播間上看的那些帶貨視頻,有目的地給你講解一個產品,當然更是敘事了。

這麼一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活在各種各樣的敘事當中。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羅伯特·席勒為什麼提出“敘事經濟學”這個概念了。

你想吧,如果有人想利用這些敘事掙錢,結果會怎麼樣?

· 02 ·

在敘事面前,我們都是“瞎子”

這裡,我們先來回憶幾件事情。

曾經有一段時間,網上傳言說,中藥雙黃連能殺死新冠病毒。於是,幾乎所有含有雙黃連成分的中藥,都在瞬間賣到脫銷。

這種行為也不僅限於中國人。就在前幾天,朋友圈裡還能見到“外國人搶購中成藥”的文章。那些文章裡說,有些中藥的價格不知道翻了幾番,但仍然迅速脫銷。

另外,日本和歐美各國的人們,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一直在超市裡搶購衛生紙。原因呢?有人說衛生紙快要停產了,有人說衛生紙的原材料和一次性口罩是一樣的……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在這些瘋狂購物的背後,我們能看到什麼呢?是傳統的經濟學模型嗎?是“人人都是理性的”這樣一個經濟學假設嗎?

不!我們只看到了翻手為雲覆手雨的“敘事”。

回到剛才的例子,“某專家說雙黃連能防治新冠肺炎”這句話,就是一個敘事。“衛生紙的原材料和一次性口罩是一樣的”也是一個敘事。

這些敘事儘管簡短,但殺傷力巨大。它們甚至不需要證據,不需要廣告,就能在社會上瘋狂擴散,然後直接產生不可思議的經濟行為。

在敘事面前,我們似乎就是“瞎子”和“傻子”,本來自認為聰明伶俐,但是事後看來卻盲目得自己都覺得可笑。

同時,敘事一出手,也把傳統的經濟學家殺得人仰馬翻。無論他們怎麼研究理論、分析數據、創建模型,也預測不到敘事將會把市場的小船,帶偏到哪個海島。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在敘事這個東西身上,似乎有三個重要特點:不可預測、不能抵抗、無法避免。

這種威力,簡直只有自然災害可以媲美。有意思的是,事實也的確如此。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03 ·

敘事,竟然是一種“傳染病”?

羅伯特·席勒驚訝地發現:一個“敘事”的傳播過程,跟傳染病的傳播是很相似的。

我們先來看看傳染病。在傳染病醫學領域,有一個研究疾病傳染的“SIR模型”

其中的S指的是英文單詞“susceptible”,也就是“易感人群”的意思;

I指的是英文單詞“infective”,也就是“感染者”的意思;

R指的是英文單詞“recovered”,也就是“治癒人群”的意思;

S、I、R這三種類型的人加到一起等於100%,也就是指我們所有人。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如果把這個模型套用到這次的新冠肺炎上,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三階段”的現象:

第一階段,“感染者”是少量的;但是由於病毒傳染性很強,“感染者”的數量不斷上升。注意,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沒被感染,“易感人群”的數量還是很多的,而“治癒人群”的人數很少。

第二階段,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感染者”的數量雖然也在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降低了;相反,“治癒人群”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

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由於國內對疫情的有效控制,“感染者”的數量幾乎不變,再加上“治癒人群”的數量進一步變多,所以受到感染的人數就越來越少了。這個時候,雖然病毒還在人傳人,但是大規模的疫情基本上已經停止了。

如果我們根據這個“SIR模型”,把疫情的發展狀態畫成一張曲線圖的話,那麼“感染者”這條曲線的形狀,一定是先上升後下降的,整體呈現出一個接近山峰的形狀。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埃博拉病毒傳染人數和時間變化圖

新冠肺炎是這樣,“非典”是這樣,埃博拉病毒也是這樣……所有的大規模傳染病的趨勢,都遵循這個模式,即便是沒有人為干預,結果也是一樣。

作者發現,這個SIR模型完全可以套用到敘事上。

他拿“比特幣”這個概念舉了個例子——比特幣這個概念和圍繞這個概念的說法,就是一種敘事。

這個模型裡面的“易感人群”,代表著還不怎麼熟悉比特幣的那些人;

其中的“感染者”代表著聽說過比特幣,而且認為比特幣這個東西很有前途的人——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理解為被“比特幣”的敘事給“傳染”了;

而其中的“治癒人群”,指的是曾經被比特幣的說法“感染”,但現在已經不太認可的那些人。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作者統計了比特幣這個說法的來龍去脈以後發現,人們最早提到比特幣,大概是在2009年前後。那個時候是“傳染”的第一階段:受比特幣敘述影響的“感染者”還很少,比特幣這個概念還沒有流行起來。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隨著比特幣的說法開始流行,它進入了第二階段:“感染”的人越來越多,呈現出典型的“人傳人”現象,一傳十十傳百,跟傳染病的表現完全一樣。大家似乎在很短的時間裡都在談論比特幣,這個情況在2013年達到了峰值。

又過了幾年,因為大多數人已經聽說過比特幣了,“易感人群”的人數大幅度下降。而且,這時候有的人已經不相信比特幣這個玩兒法了,他們變成了“治癒人群”。

隨著“易感人群”變少,“治癒人群”變多,所以比特幣這個概念就開始降溫,變得不再那麼流行了。這就是它的“第三階段”。

到了2013年,比特幣的故事已經開始褪色,比特幣的價格從1000多美元跌到200多美元,可以說,它的“傳染”已經幾乎結束。或許在某一天,人們再也不會想起比特幣,會把這個概念完全忘掉。那時候比特幣可能就跟天花病毒一樣,從地球上完全消失。

如果拿比特幣在人群中的影響人數和時間作為座標,也畫一條曲線,那你會驚訝地發現,這條曲線跟新冠病毒或者埃博拉病毒傳染曲線的形狀非常相似。

當然,後來比特幣又重新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式的上漲和下跌,那隻不過是再次驗證了這個模型而已——就像傳染病基本結束之後,重新爆發的“二度感染”一樣。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不僅是比特幣,還有區塊鏈、5G、AI……幾乎所有的新概念,從一開始不流行,到很流行,再到不那麼流行,都遵循著類似傳染病的傳播模式。

總的來說,一個“敘事”能不能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影響,主要得看這個敘事可不可以實現“病毒性傳播”。有的敘事可以做到

“病毒性傳播”,可以在短時間裡影響很多人,而有的敘事卻從一開始就沒有傳播開,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影響。

這就帶來了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

作者認為,看一個“敘事”能不能實現“病毒性傳播”,重點要注意觀察三個影響因素。

· 04 ·

影響敘事傳播的因素之一:故事性

一般故事性越強的敘事,就越有利於傳播。

書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叫做“拉弗曲線”。“拉弗”是一個人名,這個人的全名叫阿特·拉弗(Art Laffer),他是一位經濟學家。顧名思義,“拉弗曲線”就是他提出來的。

這條曲線顯示的是政府稅收和國民收入之間的關係。大意是:一般來說,如果政府的稅收降低了,那國民的收入就會提高。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拉弗曲線

這麼專業的東西,聽上去不太可能廣泛傳播。但是,“拉弗曲線”這個詞,在西方大眾當中非常有名。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一個小故事。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社論作家寫了一篇文章,說經濟學家阿特·拉弗和美國白宮的兩位高官在一家飯店裡,討論政府稅收應該高一點還是低一點。

席間,拉弗抓過來一張餐巾紙,蘸著菜湯,畫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那條“拉弗曲線”。靠著這張餐巾紙,拉弗成功地說服了白宮高官,政府應該減稅。

後來,這位社論作家去世後,他的妻子在丈夫遺留的文件中,發現了一張畫著“拉弗曲線”的餐巾紙,於是宣稱那張餐巾紙就是當年拉弗畫的那張。

再後來,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了這張餐巾紙,博物館的館長還對這張餐巾紙給出了高度評價。

儘管經濟學家拉弗本人反覆澄清,說自己完全不記得餐巾紙的故事,但是這些逸聞趣事誕生之後,在新聞裡、在報紙上、在書籍中反覆被引用。

等到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拉弗曲線”這個東西,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始談論這個東西。“拉弗曲線”這個新名詞,就像病毒一樣,開始了大規模“人傳人”的過程,就算是拉弗本人也阻擋不了。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拉弗曲線”的故事在報紙(粗線)和書籍(細線)中的出現情況

結果是,這個本來應該只有經濟學家知道的專業名詞,進入到了普通大眾的視野當中。

而且,通過這個“病毒式傳播”的小故事,普通美國人知道了一個經濟學原理,那就是政府的稅收應該低一點,這樣國民收入才能提上去。這樣一個觀點,也已經深入人心。

· 05 ·

影響敘事傳播的因素之二: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也就是名人的影響。

很多時候,一個普普通通的敘事,一旦加入了名人這個影響因素,馬上就能造成聲勢,變成一個強大的敘事,從而影響經濟行為。

我們還拿剛才的“拉弗曲線”為例,解釋一下名人對敘事傳播的影響。

經濟學家拉弗的“餐巾紙”故事流傳開之後,一些名人也加入到傳播“拉弗曲線”的陣營當中。這其中包括1979年當選英國首相的

撒切爾夫人和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的羅納德·里根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撒切爾夫人和里根

這兩位國家領導人都是保守派,競選的時候都承諾要減稅。

因為“拉弗曲線”講的就是減稅對國家的好處,所以撒切爾和里根在競選和當選之後,反覆提到了“拉弗曲線”這個詞。他們的言論,助長了這個詞在英美世界裡的傳播。

但是,“拉弗曲線”真正的“病毒式傳播”還不是在英國和美國,而是在法國。

大約同一時期,弗朗索瓦·密特朗當選為法國總統,他在執政期間特別重視“拉弗曲線”這個理論。

有人特意研究了當時的法國報紙,結果顯示,“拉弗曲線”這個詞頻頻出現在法國的各大報紙裡,隨後“拉弗曲線”這個詞在法國也呈現出了典型的“病毒式傳播”。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 密特朗

由此可見,無論是撒切爾、里根還是密特朗,這些名人對一個敘事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原本很小眾的敘事,受到一些名人的“加持”以後,它很可能會“扶搖直上”,迅速變成大眾熟知的東西。

“拉弗曲線”的敘事是這樣,前幾年非常火的“冰桶挑戰”也是這樣。

“冰桶挑戰”原本只是新西蘭的一個慈善機構想要發起一個慈善活動,給“漸凍人病”病人籌款,讓大家往頭上澆一桶水,感受一下什麼叫“漸凍”。

這個活動,原本只有美國的一位職業高爾夫球運動員參加。他拿來一大桶冰水,從頭到腳把自己澆了個透。

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呢?我們看看參加這個遊戲活動的人名就知道了:奧巴馬、比爾·蓋茨、蒂姆·庫克、扎克伯格、賈斯汀·比伯、泰勒·斯威夫特、劉德華、雷軍、周鴻禕、李彥宏……

對了,往頭上澆水的,還有這位: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在短短几周內,“冰桶挑戰”就為那個慈善機構籌集到了2.15億美元。從經濟角度講,這又是一個敘事創造的奇蹟。只要你細心觀察,還可以發現很多類似的例子。

· 06 ·

影響敘事傳播的因素之三:媒介

大眾媒體對敘事的影響尤其重要,比如電影和網絡。

我們發現,自從電影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一種敘事、一個說法能不能流行起來,很多時候都跟當時的電影有關係。

好萊塢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上世紀20年代,好萊塢電影中充斥著各種奢侈品。這些炫耀奢華生活的電影,為生活提供了劇本,很多美國人都理所應當地覺得,自己應該像電影裡那樣生活。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但是到了30年代,美國經濟開始大蕭條。因為經濟不景氣,大家都很窮。

神奇的是,“窮”成了新的時尚。那個時候,有一位好萊塢的電影評論家說:現在,電影已經對奢侈品不感興趣了。

大蕭條時代的美國電影,塑造了一些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他們不開車,甚至沒有汽車,他們為此而感到自豪;反過來,誰要是在那個時候買了輛新車,就會感到丟人。

電影裡還出現了一些穿牛仔褲的人,因為牛仔面料比較便宜。但是從那以後,牛仔褲就迅速流行起來。

1934年,專門做牛仔褲的李維斯公司(Levi’s),推出了第一條女式牛仔褲;1936年,李維斯公司第一次把自己的logo印到了牛仔褲的後兜上。從此,牛仔褲就一直流行,到今天還是這樣。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為什麼電影這麼有魔力呢?因為電影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關於“別人”的想象。

人類天生就喜歡關注其他人,無論自己過得好不好,我們都想要知道別人比自己好還是比自己壞,別人都怎麼生活,而電影恰恰滿足了我們的這種慾望。當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彷彿是在偷窺別人的生活,這帶來了一種滿足感。

另一方面,電影裡都不是真實的東西,它展示的是一種虛構的生活,是一些人想象中的生活。而這種想象,能一次次地推動一些敘事,成為流行的東西。除了人們穿戴的東西之外,人們的行為,還有言談舉止,可能都會受到這種想象的影響。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除了電影,另一個跟電影有類似作用的影響因素就是網絡。“網絡效應”的存在,讓網上的東西傳播得遠遠快過口耳相傳。

網絡能夠很快放大一個敘事的影響,尤其是恐慌的敘事,特別容易在網絡環境下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播。剛才提到的“雙黃連事件”和“外國人搶購衛生紙”就是證明。

再比如說,假如我們在網絡上看到房價要大幅度上漲的消息,很多人就會感到恐慌,原本在琢磨要不要買房的人,可能就下手了,這就會進一步引起房價上漲,導致更多恐慌。

假如我們聽到銀行要入不敷出的消息,那就可能趕緊去把儲蓄的錢提出來,這就導致銀行更加入不敷出,資金鍊斷裂,引起經濟危機。

事實上很多“經濟恐慌”,都跟敘事有關係。

網絡又、會放大某些有關恐慌的敘事,這些敘事在人群中“病毒式傳播”,改變人們的行為,最後造成誰也沒法估計出來的經濟損失。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瞭解了敘事經濟學,你就會發現,很多時候,真正讓人害怕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那些“恐慌言論”說的事情。

而是一些言論的病毒性傳播

“敘事”就像病毒一樣,會隱藏潛伏,也會在你最不小心的時候爆發,打你一個措手不及。

就像那些被曝光的“個人隱私”,一旦傳播開來,就會在社會上流傳不止,沒人會顧忌當事人的感覺。

就像那些被傳開的“謠言”,它可以有無限多個理由,一遍又一遍地讓所有人膽戰心驚。

就像那些刺激我們消費的流行風潮,隨著敘事乍起乍落,你只能隨之起落沉浮。

而且,一旦成為敘事,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它都沒有真的“過去”;一旦被某種條件激起,同樣的事情可能會在將來再次發生。

這是“敘事經濟學”給我們敲響的警鐘。

就像在病毒面前一樣,我們在敘事的面前,也是極其脆弱的。

作者作為經濟學家,當然不甘於“被動挨打”。在書的最後,他作出了幾個假設:

假如我們能建立一套捕捉和分析各種敘事的數據機制呢?

假如我們能像天氣預報那樣,提前判斷哪些敘事能“病毒式傳播”呢?

假如提前把那些有影響的敘事預測出來,是不是會減少很多經濟損失呢?

雖然遺憾的是,以現在的研究水平,這些“假如”很難實現。但是,就像愛因斯坦說的,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或許《敘事經濟學》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一個好問題。

而且,探討“敘事經濟學”這個概念本身,就已經為那些假設的實現,鋪好了第一塊磚。

也許在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假設變成現實。

到那時候,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敘事”,可以講給子孫後代們聽。

與全世界最聰明的大腦保持同步

關注我們

每次閱讀都會有驚喜

央视段子手朱广权,2小时卖货4000万,原来这也是经济学?| 远读重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