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會不要命的選擇復工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我們中國人對這句話不陌生,也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所以,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拼命的救治一切能救治人,不論這個人是老人還是小孩,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些國家,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刻,不要命的要選擇復工。為什麼?

為什麼歐美會不要命的選擇復工

難道是病毒對歐美人無效?

也不是啊,看歐美的病例,確診人數,死亡人數,治癒人數,都快突破天際。

難道歐美人不怕死?

這個有可能,畢竟前段時間歐美的普通人各種花樣作死,看得人揪心。

直到今天,我突然讀到一句話,才有這個頭緒。(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馬克思與恩格斯有這麼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具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相信小夥伴們應該都學過,我就不多加解釋。

但是,今天重新品味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有了新的體會。

一個務實的政府是怎麼樣的?

根據經濟基礎來制定政策,法規。

而政府制定出來規範市場的政策與法規,反過來會更好的促進市場的繁榮。

這是一個務實的政府的樣子,但是,如果是一個不務實的政府呢?

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來約束,管理市場行為。

而市場行為又會反過來讓政府制定出更多的法律法規。

大家看不務實政府的樣子是不是有點熟悉。

沒錯,跟歐美一樣。

我這裡來詳細解釋一下。

務實政府。

市場上出現新的產品,如當年的淘寶,支付寶等新事物。這種新事物,外國人有,但國內沒有,連一些見多識廣的一把手也不知道怎麼處理。

那麼,怎麼辦呢?

簡單,暫時密切關注,放任其自由生長,對其進行分析,待到把新事物分析差不多了,就果斷出手制定法律法規,規範其行為。

而法律法規的出臺,規範了新事物的行為,使得所有人對新事物有了一定的認知,當所有人發現新事物的商機之時,市場會在其中投入資本,進行市場競爭,如此,又可以促進市場的繁榮,又可以規範新事物的行為,一舉多得。

當年的淘寶,支付寶,之後的共享系列都是這種情況。

而不務實的政府。

每當新出來一個新事物,一定是先制定標準,再製定法律法規。

然後,再讓所有人都進來競爭,但後進的人因為前面先進來的人佔據主動權,如,專利權,標準的制定權等。

於是,新事物市場源頭的進一步縮小,而新事物下游產業的進一步擴大,先進來的那些公司,利用專利權和制定的標準向下遊產業公司收取昂貴的專利費。

是不是很眼熟?

沒錯,歐美那些公司就是這麼幹的。

歐美將這句話變成,“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反作用於上層建築。”(這裡吐槽一句,難怪歐美的金融業那麼發達。)

那麼,歐美不務實的做法跟他們不要人命的去復工有什麼關係嗎?

有。

務實政府的做法,導致了在務實政府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人在,就算其他一切崩了,那麼一切就還有希望。

而不務實政府的做法,人其實不是最重要,復工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不務實政府這種制定行業標準然後收取高額專利費的模式,註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最大的實惠。

能得到最大實惠的只有標準制定的企業和徵收稅收的政府。

但疫情當前,標準制定企業可能把這些收入無償拿出來交給政府用於救濟平民嗎?

不可能。

再說,即便拿出來這些收入在銳減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支付那麼多平民的賬單。

那麼,政府有錢能救濟平民嗎?

看看負利率的歐洲,歐洲那些小國有這個財政能救濟平民嗎?(美國有,所以,美國現在開動印鈔機,直接發錢。)

既然歐洲那些國家,企業救不了平民,政府救不了平民,那麼只能讓平民自救,但問題在於,平民沒錢,沒物資。怎麼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復工。

我們大家知道社會其實是像一個三角形一樣。

政府遊離在外拿稅收,而三角形最頂端就是那些行業制定者企業,往下就是各種類型的企業,小商鋪等。

對頂端的這些企業拿到錢,是需要把錢花出去的,而如果這些錢是在本國流動,那麼,對本國經濟無疑是一個利好。而起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工作來獲取工資,而這足以讓普通民眾通過自救的方式,慢慢度過漫長疫情期。

我想這就是歐美一些國家寧願執行“群體免疫”計劃,也不願進行隔離封鎖的原因。

因為他們沒得選,如果隔離,平民工資沒有,生存物資也將出現危機,那麼社會動盪也就不遠。

反過來,如果儘快復工,那麼雖然會延長疫情持續的時間,國內死亡人數也會非常多,但是整體社會的穩定卻也保持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沒得選,怎麼可能走這條會堵上國運,堵上一切的“群體免疫”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