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電影《從奴隸到將軍》原型,我軍早期隕落的十大軍事家(十)

他是雲南彝良縣人。1915年入滇軍當兵,因作戰勇敢擢升至營長,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東征戰爭和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於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在江西率部發動“吉安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旅長、縱隊長、師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初期,歷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第2師副師長和師長、淮南軍區司令員、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等職,1946年6月21日在山東臨沂棗莊戰役前線突發腦溢血病逝。1989年,他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人民解放軍33位開國軍事家之一。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大名——羅炳輝。

一、發動吉安起義

1929年,正值土地革命低潮時期。朱毛紅軍由井岡山向閩西發展,力量兩千餘人;彭黃紅軍在湘鄂贛結合部堅持鬥爭,力量千餘人;活動在贛西南的紅軍江西軍區獨立第2、4團由於幾次戰鬥失敗,力量只剩下幾百人。11月16日,根據贛西特委指示,羅炳輝率領吉安靖衛大隊舉行了吉安起義。這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的形勢下一次重要軍事勝利,對鞏固和發展吉安東固革命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起義成功後,成立了紅軍江西獨立第5團,羅炳輝任團長。

二、長征擔任“戰略騎兵”

1935年3月,紅9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承擔“獨立大範圍佯動,牽制川、黔軍和中央軍,掩護紅軍主力南渡烏江轉移”的戰略任務。接命令後,羅炳輝指揮紅9軍團在金沙和馬繁嶺一帶大造聲勢,所到之處大張旗鼓地貼標語喊口號,用紅布製成許多旗幟,插上各個山頭,配合號兵,旗舞號鳴。部隊忽而東進,到白臘坎、南北鎮一帶活動,並派人調查經湄潭和鳳崗去湘西北的路線,扮成紅軍主力將去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的模樣;忽而又西進,轉向西北的松林和芝麻坪方向,擺出紅軍主力將北渡長江的架勢。紅9軍團的東進西跑,聲勢浩大,使敵人誤以為紅軍主力還徘徊在烏江一帶,趕緊調兵遣將,圍剿紅軍。這樣,紅9軍團迷惑和牽制國民黨中央軍、川軍和黔軍共約6個師的兵力,中央紅軍主力乘虛安全南渡烏江。31日,因烏江渡橋被毀,紅9軍團被陷於烏江北岸,有被敵前後夾擊之險,羅炳輝遂率部返回打鼓新場待機。4月4日,他指揮紅9軍團在打鼓新場老木孔伏擊突襲擊潰黔軍7個團,俘敵副團長以下1800人,繳獲步槍1千多支,從而轉危為安,跳出包圍。當晚,他率紅9軍團沿鴨濮至金沙公路折回黔西北。途中,在長巖鎮,瓢兒井兩戰殲敵近千,繳獲頗豐。部隊短期休朝間整,補充軍用物資,制新軍裝,補充新兵300多人,籌款3千多元。4月下旬,羅炳輝率部向川滇邊境進發,並相繼進佔宣威和東川縣城。在短短的一星期內,紅9軍團籌款達10萬餘元,擴紅1500多人。5月21日,與中央紅軍在禮州會合,結束了歷時近兩個月的單獨行軍和作戰。周恩來曾親切稱譽紅9軍團是長征中的“戰略騎兵”。 張聞天高度評價說:“9軍團堅定執行了軍委賦予的單獨行動光榮使命,不僅起到了迷惑國民黨軍、配合主力行動的目的,並取得了老木孔戰鬥的重大勝利,壯大了自己,在紅軍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抗戰發明“梅花戰術”

抗日戰爭時期,羅炳輝率部在華中對敵鬥爭的戰場上,根據皖東(淮南)和洪澤湖一帶的地形,創造發明了一系列以“誘敵聚殲”為主要內容的游擊戰術,諸如“火燒野牛”、“四兩撥千斤”、“梅花戰術”等等。其中尤以梅花戰術最為有名。這個戰術包括伏擊、糾纏、阻擊、遲滯、擾亂、殲滅等項目。主要特點是:第一,按梅花形部署宿營。如遇敵人襲擊任何一部,都可相互機動呼應,使敵優勢火力難以發揮作用,減少自己傷亡,而且可以實施反包圍。第二,按梅花形佈陣。當敵進至梅花形陣地時,可從側面、兩面、三面同時向敵開火,以至用手榴彈、刺刀、大刀殺敵;如對方取守勢,可誘敵出據點牽著敵人的鼻子到“梅花”內聚殲。第三、按梅花形糾纏殲敵。用於敵強我弱,梅花點式便於部隊疏散隱蔽,易於襲敵。在實施夜襲中,事前準備好梯子、繩子、火藥、汽油、柴草實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巧”勝敵。若對方數路進攻,可避強擊弱,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與對方糾纏,一點一點把它吃掉。該戰術多次創造以少勝多的範例。其中以金牛山反擊戰尤為著名。1941年4月16日晚,駐江蘇省揚州日軍第12旅團一部和偽軍共700餘人,附炮3門、重機槍5挺、輕機槍30餘挺、擲彈筒10餘個,乘車增援駐謝家集日偽軍。17日拂曉,敵分兩路向在金牛山宿營的羅炳輝所部新四軍第2師第4旅第12團進攻。第12團採取“梅花”式部署,將敵包圍。雙方進行激烈戰鬥,在五里墩、丁崗、陸家窪等高地都進行了肉搏戰。敵狼狽逃竄。第12團第3、第8、第9連分路追擊至尹家河,用機槍封鎖橋頭。敵見無路可逃,作困獸鬥。這時新四軍戰士彈藥告罄,雙方又展開肉搏戰。經1個多小時反覆衝殺,殘敵逃向儀徵。此次戰鬥,斃傷日軍200餘人、偽軍300餘人,俘日軍2人、偽軍30餘人。

四、人物評價

1946年6月,羅炳輝指揮所部發動棗莊戰役並全殲守軍。21日,他在戰役即將取得完勝的戰場上因腦溢血而闔然長逝。毛澤東評價羅炳輝:正派耿直,戰爭經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周恩來譽其為“人民功臣”。朱德為他題詞“革命到底死而後已,精神不死萬古長存”。陳毅評價羅炳輝“戎馬三十載,將軍滇之雄。”美國著名記者尼姆·韋爾斯在《續西行漫記》一書中讚頌羅炳輝是“神行太保、傳奇式英雄、智勇兼全”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