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這3件事,告別習慣性逃避的生活方式

刻意練習這3件事,告別習慣性逃避的生活方式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提問是一個博士生髮起的,他因為論文沒完成導致畢業延遲了五六年。可讓他萬分苦惱的是,他自己平時非但沒有投入論文寫作中,還整天沉浸在遊戲裡無法自拔,這種狀態讓他自己也懊惱不已,卻不知該如何走出這種惡性循環。

貼子下面很多人附和,說明明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需要努力,做出的行為與其說是不想努力,不如說是不敢努力。甚至,還有人主動給自己"挖坑"。

大考之前看劇、玩遊戲、刷抖音

重要面試前晚通宵喝酒唱歌

重要的方案報告要等deadline前才開始

好不容易約到了意中人,出門卻因為霧霾天而取消約會

而他們在"挖坑"的時候心裡其實也一直焦慮不安,其實也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唱歌、看劇的行為當中。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其實這些人心裡也清楚,自己不過是在"逃避"要面對的問題。人生苦短,我們已經習慣了及時行樂。畢竟,直面痛苦總是不愉快的。而這不知不覺間發生的一切,心理學家叫它"心理防禦機制"。

用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的話說: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刻意練習這3件事,告別習慣性逃避的生活方式

那我們能擺脫這些逃避心理嗎?《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的作者約瑟夫·布爾戈認為逃避心理不會僅僅因為你意識到了,他們的存在就會離開或者消失。因為它們是你習得的思維習慣,已經深深"銘刻"在你大腦的神經連接和路徑裡,就像是我們最常走的那條路上留下的車轍印。當你行走在崎嶇複雜的地形上時,你總是不自覺地沿著那些車轍走。你永遠不可能脫離舊車轍的影響。

但這同樣不意味著不能真的改變,我們可以通過深入瞭解和不斷努力,去形成新的反應路徑,真正而持久的思維改變,始於接受我們不可能得到徹底治癒這個事情。只有當你充分了解了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心理障礙以及特有的應對方式後,你才能開始成長。如此你才能發展出更好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如何告別逃避的生活方式?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中,作者也給出了幾種改善的方式:

①精簡信息輸入源頭

現代人的生活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干擾因素,我們一整天都忙亂無比,根本沒有時間審視自己的內心。微信、微博、遊戲、影視劇、逛街等,各種娛樂方式在消耗我們的精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分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種逃避機制,通過這些娛樂方式,我們可以逃避面對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壓力,用大量的噪音掩蓋我們的痛苦。如果能從源頭上精簡信息輸入,讓自己不去關注這些容易消耗精力的事物,我們就能安靜下來專注到自己內心。

刻意練習這3件事,告別習慣性逃避的生活方式

②正念練習,覺察自己的身體語言

很多人在生氣發怒時候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反應,僅僅是無意識慣性地皺眉、握拳、手抖等。這需要我們刻意地進行正念練習,在一天中刻意聽下手上做的事情深呼吸,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比如憤怒的時候深呼吸去感受自己的下巴和太陽穴,背部和肩膀有沒有緊張,臉部和上半身是不是燥熱。去"發現"自己憤怒時的表達方式,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當你開始嘗試時,不要預想和評判自己的反應,出現什麼就接納什麼,告訴自己"我現在生氣了""我現在很緊張"等等。這樣可以培養思維上的寧靜,將注意力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

③對自己誠實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要寬宏大量,要有愛心,要多包容體諒他人等等,所有這些都被指向我們的情感要"正確"。但是還有一些負面的感受,嫉妒、仇恨、憤怒等,他們同樣屬於我們感情體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改變這個認知,才能對自己誠實,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

不要指望自己能戰勝或擺脫這些令人痛苦的感受,而是當痛苦出現時,學會更健康的應對方式,如果你相信自己從不會生氣、嫉妒、憤怒,那你只是在自我欺騙罷了。換句話說,學會接納與實事求是,而不要執著於你"應該"如何表現。

總之,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各種各樣的痛苦和失望都是構成人類境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我們能接納自己,坦誠面對自己,不再一味逃避。這會是一個漫長、無止境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永久消除痛苦,但若能用心學習和刻意練習改變自己的"舊車轍軌道",你會收穫一個更加豐盈、更加清明的人生。

參考資料:《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中國友誼出版社 定價:42.00元

刻意練習這3件事,告別習慣性逃避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