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吴超;奋战在危重症患者救治第一线的李嘉茵;巩固防疫后方,让队员们心无旁骛踏上战场的孙璐……

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走近刚刚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400多位队员中的11位青年骨干,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2周年来临之际,点滴讲述,将汇聚成念念不忘的回响。

本辑来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三位北大青年的心语。


“疫情过后最想见到战友们真正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事

“我们从武汉回来的时候,大街的两旁都站满了群众,拉着条幅为我们送行。还开着车,举着五星红旗送了我们一路,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是在复苏的,因为刚去的时候,武汉街道上空无一人。我们不仅充满了感动,而且也非常自豪。”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疫情过后最想见到的人

“我最想见到的还是我们的战友们真正的样子。一起奋战了两个多月,其实我们已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都非常地熟悉,都知道彼此的名字和科室。虽然也知道照片上的样子,但是真实的样子我们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说最想见到的还是大家能够一起摘下口罩,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去聚会、一起吃饭的样子。”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难忘的事儿

“在武汉前线,我担任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第二临时党支部的书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是代表我们北京大学全体90后党员的,表达了我们在抗议过程当中的成长和所感所悟,并且也表达了我们战斗到底的决心。令我们非常惊讶、也非常惊喜的是,仅仅过了4天的时间,习总书记就给我们回信了,并且对我们年轻人做了很好的肯定。他在信里对我们说,年轻人都是好样的,是可以堪当大任的,是给我们最大的肯定,这也是给我们最大的惊喜。”

“每一个响应国家号召的人都是爱国的体现”

讲述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护士 李嘉茵

印象最深的人:一位患者阿姨

“在当时武汉一床难求的情况下,生命最难受的一天当中,这位患者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因为心梗),当时她就觉得自己没有了生的希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她接到了同济医院的电话,让她到我们所接管的中法院区的B17病房进行救治,当时她就觉得生命有了希望,然后在住院的整个过程当中,也是在我们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开导下成功治愈出院。”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想见的人:一同支援中法新城院区的其他医疗队的一个姐姐

“我们在人民医院相识,毕业之后在两家不同的医院就职。当我踏上飞机之前,我知道我们是一同出发的队伍的成员的时候,彼此有开心、有激动、也有担心。这60天当中,尤其是到了后期,她跟我说她感冒了,其实真的挺担心的,也是第一次对友谊这个词有了一个新的定义。”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与北大精神

“大家都说援鄂的医疗队队员是当代英雄。其实我觉得,除了我们这些在红区工作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自己科室的人员,其实他们也是坚守一线。包括在这段期间,我们接触到的这些志愿者、社区的服务工作者,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每一个武汉人民,每一个响应(国家)号召的人其实都是爱国的一个体现。”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让所有队员心无旁骛的踏上战场”

讲述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务处管理人员 孙璐

我在前线的职责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很多人问我,你去一线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因为我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所有队员心无旁骛的踏上战场。在我66天的员额工作时间里,我一共完成165次数据上报,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北大医学部等上级部门上报医疗数据,及时反映和传达各类问题和医疗管理举措,将重要信息汇总,并通过微信群通告全体队员。在武汉期间,我累计面向全体队员群发消息,通知114条,累计1.19万字。所以尽管没有直接参与医疗救治工作,但是我同样为自己以上这些辅助工作感到自豪。”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北大青年

我眼中的五四精神与北大精神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最先觉悟、最早行动,处在最前线,用英勇勇敢的爱国行动,发出了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宣言。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喷薄而出,他们在动乱的年代发出的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在现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我想我们在抗击心肝肺炎疫情中所展示的这种拼尽全力,用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勇于承担、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对北大精神五四精神的最好诠释。”


与疫魔的较量,看不见硝烟,听不到枪炮声,但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他们是千万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北大青年中的一员,聚涓滴之力,护山河无恙,他们身上,有我们共同的记忆。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抗疫的艰辛与磨砺,是北大青年成长最好的催化剂,草木蔓发,湖光潋滟,江城武汉已经复苏,北大青年也将继续披荆斩棘,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