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宗教宣傳、瀕臨失傳的蘇州民間曲藝-宣卷,你一定沒聽說過

“宣卷”是流行於江南城鄉的古老曲種。“宣卷”是宣講“寶卷”的簡稱。“寶卷”源於唐五代的講經。歷史上農民起義採用秘密宗教形式組織群眾時,曾利用“寶卷”作為宣傳工具。


起源於宗教宣傳、瀕臨失傳的蘇州民間曲藝-宣卷,你一定沒聽說過


清代同治、光緒時由傳教、勸善發展為民間說唱。它在中原、西北、西南地區均有流佈。江浙一帶用吳語說唱的“宣卷”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據史料記載,蘇州“宣卷”在清末民初已很盛行。此時,蘇州已成立了“宣卷”藝人的行會組織“宣揚公所”(後改為宣揚社),社址在盤門潘環巷內。直至1932年併入“吳縣娛樂公會”。民國初年王蘭生改革“宣卷”,朱觀保又加入絲絃伴奏,使“宣卷”與“蘇州灘簧”形式相似,因而引起雙方打一場官司。後經當局裁決,只許“宣卷”用一把胡琴。行擔標明“文明宣卷”。當時蘇州唱“宣卷”的藝人有數十人。“宣卷”在蘇州附近農村也很盛行。約在二十年代,在吳江窯上出現楊秀德的絲絃“宣卷”班子,令人耳目一新。三十年代初,崑山周莊龍庭蟠龍浦徐士英、郭兆良等受絲絃“宣卷”影響,也組織了絲絃“宣卷”班子,他們的影響又波及到吳江同裡鎮一帶,在同裡、八坼一帶就有十三副“宣卷”班子。其中尤以老藝人許維均的影響最大。

絲絃“宣卷”在抗日戰爭時期最為興盛。其原因是“堂名”唱戲鑼鼓,會引來日本侵略軍的干擾,故“青苗會”、“堂會”都改用絲絃“宣卷”。據不完全的調查,三四十年代,吳縣的裡市、甪直、勝浦、吳江縣的同裡、八坼、金家壩、崑山的周莊、大市、陸墓等地均有“宣卷”藝人。這一地區的“宣卷”稱為南腔絲絃“宣卷”。在常熟、沙洲、太倉等地也有“宣卷”活動。


起源於宗教宣傳、瀕臨失傳的蘇州民間曲藝-宣卷,你一定沒聽說過


建國後,為了改革“宣卷”的曲目,老藝人許維均組織了由兩個妹妹參加的“許家班”,改編演出了《白毛女》、《九件衣》並長期在蘇州、常熟等地茶館書場中演出。直至1956年結束。大部份“宣卷”藝人建國初期仍在演出。1951年,因“宣卷”內容中有封建迷信的成份,因而大部份停演,從業人員轉入越劇團或錫劇團中為樂隊。此時鄉村中“宣卷”銷聲匿跡。蘇州市內當時尚有顧棟森等少數人流動各地演出。他們參加了蘇州市雜藝協會。1958年文藝界整風以後,“宣卷”藝人轉業至其他行業,從此市區“宣卷”藝人也沒有了。1962年,農村曾一度又有“宣卷”演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84年崑山縣文化館挖掘了絲絃“宣卷”的曲調,經修改加工後演出了《天堂哪有人間好》的表演唱,受到領導與群眾的歡迎。吳縣勝浦鎮文藝宣傳隊中有“宣卷”說唱。吳江同裡鎮又出現了顧計人等組織的“宣卷”班子。

建國前說唱“宣卷”的藝人是一個班子乘一條小船遊弋四鄉,趕做堂會,小船既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又是居住之處。“宣卷”有“木魚宣卷”“絲絃宣卷”之分。木魚“宣卷”是古老的說唱形式,由二人組成,演出時圍坐方桌,一邊是一人敲木魚,面前攤一本“寶卷”,照本宣唱;一邊是一人敲磬鈴,在唱宣卷的人拖腔時“和腔”。這稱為“和卷”。絲絃“宣卷”是辛亥革命後產生的新形式。一般由六人組成,圍坐一張方桌的三面,當中一面坐二人,一個敲木魚“宣卷”,一個敲磬鈴“和腔”,另兩面坐四人操三絃、琵琶、二胡、中胡或革胡伴奏。司樂人數有時多至六人至八人。此外,還有一種書派“宣卷”。它主要特點是吸收了彈詞的代言體,並模仿彈詞中起角色,故稱書派。“宣卷”演出主要是在農村、市鎮上,人家蓋房子、小孩滿月剃頭、祝壽等喜慶活動時去做“堂會”。

木魚宣卷的曲調,大都是敘事的吟誦性的曲調。它主要來源於佛教和道教音樂,如“曾香調”“請佛調”“送佛調”等,與佛教音樂中的偈贊極相似。此外還唱些民間小調如“五更調”、“手扶欄杆”、“春調”、“山歌調”、“打夯調”等。木魚“宣卷”的曲調音樂旋律不強,音樂結構為上下兩句反覆。它與其他戲曲音樂相比,不同之處是運用了“幫腔”,在一句、兩句或四句落調時,“和卷”者便幫腔,唱的是佛號,如“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最多能唱到十二個字。

在木魚“宣卷”調的基礎上,由許維均發展出一種“書派宣卷調”。這種曲調仍屬敘事性、吟誦性曲調,仍然上下兩句反覆,但在音樂性方面有極大提高。它已成為書派“宣卷”的基本調。

“絲絃宣卷調”,是從木魚宣卷的音樂中發展而來。它仍保存了“爐香調”、“送佛調”的特點,又向灘簧曲調吸收了一些素材,如吸收了常錫灘簧中的散板、清板等。在崑山一帶的絲絃宣卷調又明顯受申曲的影響。絲絃宣卷的結構是上下兩句落調後接清板,根據唱詞內容的多寡,清板可長可短,清板後又是上下兩句落調。前後的唱腔基本上一樣。它是一種基本調,一般不要“和卷”幫腔。如果需要幫腔時,一般也唱“南無佛”,或哼唱過門,清板不用幫腔。它已從木魚寶卷曲調的敘事吟誦性發展出代言體的吟歎,形成吟誦與吟歎相結合、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曲調。但它總的仍停留在說唱音樂的敘事水平上,與彈詞音樂、戲曲音樂相比便相形見絀了。

“宣卷”的演出順序是“清佛”、“小卷”、“大卷”、“散花解結”、“送佛”。每次演出,白天說唱三個小時,共四卷。如果晚上再演出仍是三個小時唱四卷。

“宣卷”藝人中,民國以後比較有名的有羅禹卿、王蘭生、馬晉生、許恆儀、楊根寶、周耀明、查桂生、許維均、顧棟森、徐士英等。1985年尚能說唱的有顧計人、郭兆良、徐筱龍、張亭良、王秉忠、鄭天霖、袁寶庭、金文胤、孫金龍、黃錦文、鄭天仙等。

據不完全統計,宣卷曲調有《香贊調》、《清佛調》、《爐香調》、《贊神歌》、《彌陀佛》、《十字調》、《海花調》、《快調》、《散花解結調》、《送佛調》、《書派宣卷調》、《老絲絃調》、《絲絃調》、《南腔絲絃調》、《佛祈調》、《齋佛調》、《齋佛十三字和調》、《五字經贊調》、《灘調》、《打夯調》、《寶香調》、《唸佛調》、《拜高香》、《香會懺》等等。

“宣卷”的卷目很多,蘇州市戲曲藝術研究所藏有數以百計的寶卷本子。據向吳江、吳縣、崑山、蘇州市區老藝人調查,他們演出過的寶卷本子有如下卷目:

(1)木魚“宣卷”卷目有《徐妙英》(說白衣觀音得道)、《劉番女》(說黃海觀音得道)、《雙富貴》、《十頭奇案》、《何文秀》、《兄妹成親》、《龍女牧羊》、《鯉魚記》、《大香山》、《繳血河》、《延壽》、《增壽》等。

(2)絲絃“宣卷”卷目有《一餐飯》(即《林子文》又名《顧鼎臣》、《崑山記》)、《血臊圖》(《一餐飯》的下集)、《玉連環》、《描金鳳》、《百花臺》、《雙金錠》、《黃金印》、《落金扇》、《轅門斬女》、《白鶴圖》、《紅樓鏡》、《淚灑相思地》、《水潑大紅袍》、《姑嫂成親》、《絲羅帶》、《落陽橋》、《大絲縧》、《蜜蜂記》、《茶壺記》、《沉香扇》、《白羅衫》、《雙玉燕》、《龍鳳鎖》、《雙金花》、《香羅帕》、《黃金印》、《胭脂》、《雙珠球》、《殺狗勸夫》、《秦香蓮》、《還魂記》、《欺嫂喪妻》、《臨江驛》、《半夜夫妻》、《欺嫂賣妻》、《麒麟豹》、《瀟湘夜雨》、《販馬記》、《白馬馱屍》、《硃砂記》、《白兔記》、《合同記》、《雄蛇記》、《張四姐下凡》、《巧姻緣》、《水紅菱》、《雪地產子》、《文武香球》、《雙熊奇案》、《吊金龜》(即《張義得寶》)、《雙釘記》、《借黃糠》、《唐僧出世》、《寶蓮燈》、《王華買父》、《九件衣》、《白傳女》、《啼笑姻緣》、《血濺大禮堂》、《五姑娘》、《珍珠塔》、《孟麗君》、《雕龍扇》、《雙珠鳳》、《玉蜻蜓》、《梁祝》、《楊乃武》、《三陽冤》、《潘金蓮》、《寶蓮燈》、《白蛇傳》、《孟姜女》、《桃花女》等等。以上卷目有的是用幕表制演出的。

以上“寶卷”稱為“大卷”,猶如評彈中正書。這些卷本不少是從評彈、戲曲吸收過來的,完全是民間說唱。它與宗教宣傳已沒有多大聯繫,一部卷本一般要在三個小時內說唱完,因此決定了卷本只能是講故事式的敘述體。

除“大卷”外還有“小卷”,是專用於開卷前唱討吉利話的,好似彈詞中開篇。此外還有“賦子板”,猶如蘇灘中“新賦”和彈詞中的賦贊。

流傳幾百年的“宣卷”,目前瀕於消亡。


起源於宗教宣傳、瀕臨失傳的蘇州民間曲藝-宣卷,你一定沒聽說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