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多一层思考,选择更理性

华仔有自己的一间咖啡店,店内大大小小的杂务都由他一人管理,从咖啡豆的挑选到泡咖啡、清扫。他认为自己省下了一大笔的人事成本,但是如果华仔用月薪28,000元聘请别人来做这些杂务,他可以去做月薪30,000元,他也满喜欢的工作,除了咖啡店收入之外,收入还可以多2,000元。华仔一手包办所有咖啡店的事务,乍看之下省了人力成本,却没有考虑其他选项,以至于少赚了2,000元。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决策,如果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思考、做出判断,可以避免如柠檬熊的状况发生,找到更好的资源分配方式。

机会成本是什么?

「机会成本」是指在有限资源下面临众多方案或选项,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被捨弃的其他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那一个」。

华仔如果自己一手包办咖啡店杂务,他的机会成本是月薪30,000元的工作。如果他聘请店员,放弃了自己捲起袖子下去做可以省下的钱,则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所付出的28,000元。

机会成本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外显成本」是实际支出的费用,而放弃的选项可以带给我们的价值,可以称为「内隐成本」。以华仔为例,当华仔自己做咖啡店杂务时,他的外显成本是0元,隐含成本是放弃另一份工作的30,000元月薪,机会成本是两者相加:30,000元。当华仔选择聘请员工,他的外显成本是28,000元,内隐成本则是0元,机会成本是两者相加:28,000元。

理性的决策者会比较各种选项,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那一个选项。

理财多一层思考,选择更理性

投资大师谈机会成本

关于机会成本,著名投资人查理・蒙格有段很精彩的论述:「我想要讨论一个对投资很有帮助的想法:机会成本。如果你有一个可行的想法,而且你认为它有很大的机率能够表现得比其他98%还要好。有了这样的想法,你大可把其他98%的选项划掉,得到一份非常集中、专注的投资组合。」

当我们知道某项投资明显的「优于」其他选项,我们何必将资金分散于其他选项中呢?当然,「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因此「优于」的定义视投资人的投资目的而有区别。但是一个鸡蛋放一个篮子,显然就非常的不符合效率。利用机会成本的思考,能够避免我们的投资过度分散。

关于机会成本,华伦.巴菲特也有一个著名的「一美元测试」

一美元测试

华伦.巴菲特在1982年的股东信中写道:「公司每保留 1 元盈余,至少要能创造 1 美元的市场价值给股东。只有当保留的资本能产生的增加收益,等于或高于投资者普遍可获得的收益时,才该保留盈余。」

当公司选择将盈余保留在公司内,而不是配发股利给投资人时,公司应该要有能力让这些保留盈余的报酬率,高于投资人领回股利再投资,普遍能得到的市场报酬。否则,投资人继续投资该公司的机会成本会过高。做不到这件事,却选择保留盈余的公司,估值会下降,股价将下跌。

日常生活的机会成本

大师投资会考量机会成本,我们做投资决策时也不能忽略机会成本的存在。应该要花时间研究投资,还是把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可以考量花在投资上的时间是否有更好的运用,例如陪伴家人、上健身房等,当然如果对于投资十分热情,当成嗜好也未尝不可。而选择把资金交给专业机构,交给哪个机构、投资工具的选择,我需要付出的成本、和放弃的那个选项的绩效,都是必须考量的。

不管是生活或投资,我们面临的选项并不是A或B二选一如此简单,而各种选择背后一定会产生机会成本。而且你衡量机会成本的时间与力气,也会产生机会成本。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运用最少的理性资源、最小的时间,来划掉尽可能多的高机会成本选项。

我们做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时,更多时候是依靠明显的外显成本来做决定,却忽略了内隐成本的存在。因此,决策前可以养成习惯,问自己:「我所放弃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是什麽?」比如,当你要把两万块花在衣着上时,可以问问自己:「我的两万块若用来投资自己,学习英文,可以让我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薪水可以提升多少?」

当然,评估的责任与选择的权利,都是在自己手上。若把钱花在好看的衣着上,自信提升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动力,所获得的效益,说不定是大于学英文的。不过,若多了一层机会成本的思考,人生的可能性就大大的提升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