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方法,让你告别“谈话终结者”

未来10年,甚至100年都不会变的是人与人的连接能力——灵感的连接,资源的连接。

伟大的事业,往往始于一个远在天边的想法,成就于聚集原本分散于各个渠道的资源。微交谈(small talk)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的必要方式。

《牛津英语词典》如此解释:small talk 就是和不熟悉的人谈些不重要的事。也就是说,不是和已经熟识的人聊天,也不是两个朋友之间规划周末如何度过,或两名同事之间讨论方案,而是带着社交的心态,和陌生人聊上几分钟,说些没有清晰目的、没有明确意义但很有意思的话,让他想与你结交。

微交谈不是来自个人天分,而是一项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而且这项技能和你长得帅不帅、有没有财富或地位都没关系。

你如果不信,就去网上看一段视频——《贾斯廷·特鲁多在20国集团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交谈》。

贾斯廷·特鲁多是加拿大长得最帅的总理,在20国集团峰会的会场里,却尴尬局促到找不到任何人交谈。

所以,你不会因为天生帅气或变得有名望,就自然而然地懂得社交。

想要具备微交谈技能的人,也不需要颜值超群、满腹经纶、满舌生花,只需要练习一些交谈的技巧。

我每年服务将近两百家企业客户,其中既有外企,比如苹果、欧莱雅,又有众多正在加速国际化的本土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奇瑞、OPPO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广核集团等。

很多学员使用了这套方法,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从不敢在商务餐会上与人攀谈的害羞的人,变成了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

其实,沉默和开口、端着和放松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短得多。你只需要鼓起勇气,一步就可以跨过去。

我们的日常状态,从日常工作生活中熏陶出来的气质,以及做出的各种决定,都会主宰我们的命运——它不是出身,也不是运气。

从第一句话开始,用这项技能与更多人创造更有意义的连接。

2大方法,让你告别“谈话终结者”

一、微交谈为什么重要?

重要信息都是在非正式渠道流通的,重要关系也是在非正式渠道结成的。尤其是当你想在关键时刻弯道超车的时候,微交谈能提供捷径。我来举几个实例。

一个屡次戒烟都未成功的失业宅男,却在做电子烟出口的生意中,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他的人生逆袭源于一次和某位公务员朋友交谈时获得的信息:欧美的高额烟草税为电子烟商品的出口提供了市场机会。

一位正面临求职压力的大四毕业生在星巴克偶遇已经毕业的某位校友,并从他那里获知他们公司刚刚空出一个职位。这位毕业生在职位还未公布时就先人一步获得了信息,增加了自己的机会。

一位高管在某次行业峰会上与对手公司的某位郁郁寡欢、不得志的经理攀谈,那位经理无意间透露了一些关于他们公司新近研发的产品的信息。这使得这位高管可以提早做准备,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些听上去有些“超现实”的瞬间,在现实世界里每天都会发生。这些暗藏成功的命运关键时刻,都源自他们和周围人的主动攀谈。

与他人建立连接,才能获得机会。开启成功人生的神秘武器,就是微交谈。这是成功背后的真相。

微交谈开启社交。当我们在社交时,我们到底是在干什么呢?

真正的社交不是为了利用别人,而是帮助别人成功。我们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有自己的人脉,还有自己看世界的视角;我们不仅要做自我推销,还要帮助别人。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底气就更足了。社交不是操纵索取,而是互助合作。我们和他人共享信息,那么蛋糕就会越做越大。

二、微交谈的两大要素:相似、互动

达成一次好的微交谈的基本方法就是同频共振,其原理就是同样频率的东西会产生共振。微交谈中的同频共振有两大要素:相似和互动。

相似指的是你在我身上看到了你自己,我在你身上也看到了我自己。

社交的打开方式永远是从两人的相似点(比如,兴趣相投、观点一致、脾性相近等)开始的。

如果对方是年轻人,那么你需要采用活力四射的说话方式;如果对方年纪较大,那么这种活力四射的方式就不适合了。

在日常沟通中,你会发现同频者很多,共振者却很少。这是因为交谈中缺失了第二大要素——互动。

简单来说,互动就是指我对你倾诉,你也对我倾诉。不是我单向传递信息给你,而是通过交谈为你创造一次愉悦的社交体验。我们在交流中达成信息对称,产生情感共鸣。

不要小看互动,一切美好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的。与陌生人聊天的美,也是在互动中实现的。

有了相似和互动这两大要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我把这种聊天方式称为协同式聊天。

推进这种协同式聊天有一个通用三部曲“说、问、说”,即先做一个自我陈述,然后问一个开放式问题,最后再自我陈述。

这个三部曲的逻辑是:不管当时对方的状态如何,你们的交谈都让他感到很舒服。

这个三部曲的第一步和第三步,都是“说”。也就是说,每次间问题的前一步和后一步都要做一些自我陈述。

用陈述话语开头,而不是像对待犯人一样上来就连珠炮似的盘问;同时要准备用陈述结尾,因为你问了问题之后,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对方会滔滔不绝地回答问题,此时你就可以做一名可爱的倾听者;第二种可能是,他回应不多,那么你就要准备好退路,你的退路是用自我陈述结尾。

例如:

在一个媒体举办的酒会上,我瞥见旁边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特朗普的镜头。我先做了一个陈述:“这位美国总统一直是年度争议人物啊。”

然后我问身旁的那位男士:“请教一下,中国媒体界的专业人士是怎样看他的?”

当时我想, 如果他表示不喜欢特朗普,并有一肚子牢骚,或者他很欣赏特朗普,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那么我静静地倾听就好。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他的回答得很简沽:”说实话,我对他也不大了解。”

这时我就需要挺身而出了,我又做了一个自我陈述:“我也没仔细研究过他。我只记得10 年前见过我的美国老板和特朗普的一张合影,那时他的发型比现在的还有个性。当时我们都在开玩笑,幸亏没刮风啊。”

这就是推进微交谈的三部曲:说,问,说。

2大方法,让你告别“谈话终结者”

三、微交谈的基础:创造愉悦

谈话,要令自己愉悦,也要令他人愉悦。创造愉悦是社交式谈话的基础。

培育和滋养任何一种关系,靠的都是人和人的情感连接,而不是人机连接。

举个例子,自从孩子上学后,我便开始观察家长们和班主任的互动。我发现,很多家长急于在微信群里向老师提要求、要资源,却忘了应该先和老师交朋友。

与他人微交谈,是锻炼我们感性智慧的最佳机会。

如何敞开自己?如何展示关爱?利用一些具体的技巧,你就可以为一场谈话的始末创造温暖的、安全的、欣喜的氛围。

1.摆对身份:冷读者+热捧者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又喜欢他,哪怕你们是第一次见面,他也不会完全不理睬你吧?所以,你在开场时对自己的身份设置是“冷读者+热捧者”。

作为冷读者,你要展示你冷静的观察力,让这第一句破冰的话显得不唐突;作为热捧者,你要展示你十足的善意,在此次谈话中以给对方制造愉悦为己任。

我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和我搭讪,一上来就问:“你是做什么的?”这就有些唐突,而且不够温和。

如果一个人充分利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先说出这样的话:“你讲话很有条理,你是从事培训工作的吗?”那么,我就会立刻喜欢上他,因为他这样问,说明他已经冷静地观察了我讲话时的特点,并夸赞了我讲话有条理。

我听了当然会很高兴,既被他关注,又被他表扬,受关注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全部被满足了。

这就是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的含义。哪怕当时他“冷读”错了或者他猜错了,这又有什么关系?

2大方法,让你告别“谈话终结者”

2.“是的,然后……”聊下去

在谈话中,我们可以不断用“是的,然后……”来证明“我懂你的世界” 。

“是的,然后……”这个公式我听过很多次,真正领悟它还是在向一位妈妈请教问题的时候。

这位优秀的妈妈向我透露了她十多年的育儿经验。她告诉我,诸如纠正问题行为、提供更多的教育平台、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的关系。

如果你们一直都保有密切的信任关系,那么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怎样建立和维系这种密切关系呢?“就一条铁律,不管孩子和你说什么,你的反应都应该是‘是的’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具体情况。”

她顿了顿,说:“昨天我儿子从学校回来,告诉我,他打人了。如果我跳起来说,你怎么能打人?那么他以后再也不会和我聊天了。我当时的反应是'是的' 。我说,那人很可恨吧?然后,我和他坐下来,好好探讨了这件事情。”

当时,我一听完真是茅塞顿开。我感激她和我分享了这条经验,让我自己在做母亲的这条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是的,然后……”就是用来证明我懂你的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说话方式。这个“然后”后面接什么内容呢?可能是“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Let's discuss together), 也可能是“我来补充一点" (I am adding another point)。

3.原来你也这样

有一个理论是讨喜偏误。所谓讨喜偏误指的是,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帮助他,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也就是更率性的行为。

讨人喜欢的因素之一,就是两者在某方面很相似。动物保护组织就常常利用人们的讨喜偏误。

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宣传小册子上印的都是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如大熊猫、黑猩猩、袋鼠、海豹,而不是蜘蛛、海藻或细菌,因为我们对哺乳动物更有亲近感——哺乳动物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更像人类,我们对它们更有好感。

当研究微交谈时,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与众不同的。这使得一切交谈都有了意义。没错,我们互相交谈,探讨的正是自己眼中的不同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为了更进一步地交谈,我们在铺垫阶段,恰恰需要利用双方的相似点来建立初始连接。我们的相同之处,而不是我们的不同之处,让我们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能够迅速建立联系。

这个时代对我们的社交技能也提出了特殊要求:我们要善于找到和对方的相同点。我们不能只在和自己相同的人身上找相同之处,我们还要有本领在和自己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相同之处,并与他们连接。否则,我们的生活圈子和注意力圈子将会越来越窄。

怎样发现共同之处?

首先,在交谈中寻找彼此都认识的人。比如,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或其他参与者。就这个人,你可以说一段你们的交往历史,或者当初邂逅的有趣故事。举一个例子:

在一次峰会上,我和旁边的人搭汕,问他:“什么风把你吹来的?”

他回答:“王博士介绍我来的。”

王博士是这次活动的演讲嘉宾之一,他就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人。我明白讲故事的时刻到了。

我说:“真高兴今天有王博士的精彩演讲,他让我对育儿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是他的大学同学。”

对方惊讶地说:"喔,是吗?”

我故作神秘地说:“没想到当年的逃课专业户,现在成了育儿专家。每次都是他带我逃课。冲出学校后,我去电影院,他去图书馆。”

你们共同认识的那个人出现在对方脑补出的画面里,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并且,在描述对话的时候,你的语气稍微戏剧化一些,会大大增强趣味

但是如果你说,我和对方在现场没有共同认识的人,那么我从哪个方面寻找共同点呢?

同乡、校友就是一个亮点!所以第二个方法,就是寻找你们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同乡、校友关系。

人们对同乡或校友往往有兄弟姐妹般的特殊情怀。温州人一到美国做生意,就会先找美国的温州商会;德国人一来中国做生意,就会先找中国的德国商会。

所以,你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和自己家乡、学校有关的故事。“家乡”这个概念,可以是某小区、某城市、某省份,甚至北方或南方。

学校这个概念,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你仔细想想,可以挖掘的故事很多。一旦和对方踩到同一个点上,讲故事的时刻就到了,双方的关系立刻就活络了。

四、不做聊天终结者

在聊天中,系统思维能力很重要。

当人们面对面,试图了解彼此的想法时,他们必须积极保持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跟上交谈的节奏,监控交谈的进展和方向;他们还要关注重要的信息,而不仅仅是那些容易解析的信息;同时,他们要遏制某些苗头(比如某一方主宰交谈),对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减少干扰(比如周围的噪声),扩大自己的关注范围。

在这些方面,内向的人一点儿也不比外向的人差,而且内向的人显得更真诚。外向的人顶多就是破冰的勇气更佳。所以,不管你内向还是外向,都能把一场谈话聊得精彩。

具体到操作层面,我来教你三个技能,让谈话不中断。这三个技能要贯穿在每一次微交谈中。

它们背后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你如果要获得他人的好感,就请让他感觉放松,并被关注。

第一个技能:问一个让对方感觉进退自如的问题,也就是对方可以把对话引向任何话题的问题。

因此,一方面,在交谈中,你不要问那种用一个词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对方用一个词回答后,这次对话就结束了;而且,对方也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聊天终结者,所以对方会觉得有责任找新话题把对话主导下去。而这种情况会让他感觉很不轻松。

第二个技能:一问二答。

永远不要过于简短地回答对方的问题。所谓一问—答是指,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复。

如果我们能在回答对方的问题的同时稍做延展,说一些跟答案相关的其他信息,那么这就是一问二答。

第三个技能:仔细聆听,然后延展关键词。

微交谈,就是在聆听的基础上展开交谈。也就是说,微交谈是延展关键词的技术。

所谓延展关键词指的是,对方讲完一段话后,你不是做总结概括(封闭式的),而是用自己发散、跳跃的思维,抓住原来信息中的关键词,扩展出一系列新信息。

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场合,对方根本没办法厘清你每旬话里的逻辑,他和你一样,听到的只是一堆关键词,当听到自己敏感的关键词时,他就会身心一振,谈话因此就会继续下去。

在如此一来一往的问答里,陌生人慢慢地变成了朋友。

两个人之间的交谈,本来就是时而优雅缓慢,时而奔放热烈。没人能始终保持高能量、快节奏的对话。所以,谈话的节奏时而会慢下来,也挺好的。遇到快冷场的时候,你不用紧张,顺应节奏,从容地谈下去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