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沈阳

如果地球上有穿梭时空的虫洞,

那么它一定在沈阳。

从中山广场一路走到沈阳站,许多欧美二三十年代建筑风格的摩天楼会展现在你眼前,

它们怀揣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炫耀着这个昔日大都会的所有财富与繁华。

某个瞬间,你甚至会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霓虹闪烁的奢华纽约。

这,就是沈阳


沈阳也曾繁华惊鸿过,但如今的沈阳却遍地伤感。

近年来,随着东北衰退这个话题持续走热,东北的形象被赵家班的弟子、各种平台主播、喊麦歌手以及影视剧,营造出了一系列夸张的符号:二人转、下岗工人、黑社会、貂……

多年之后再回看那条中山路,你也许依旧能记起这座城市当年的流金岁月。

记忆随一座城市的起起伏伏被切成一帧又一帧,画风迥异却又从容连贯地给人提供着关于沈阳兴衰起伏的点滴回忆。

这,就是沈阳


沈阳的书面意义我就不说了,你去百度百科看一下吧,里面全是赞美之词,什么共和国长子一大堆第一什么的,说实话,跟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

要说自豪感,可能我父母那辈人更自豪一些,铁西工业区,沈飞什么的,我也就一走一过看看。

把历史的尺度放大看,沈阳是东北沉浮历程的缩影。

近代的东北,在某种程度上和美国的西部类似,与移民的开拓息息相关。清朝末年开放了龙兴之地,大量移民闯关东,遂成今日之东北板块。

沈阳作为清初皇太极钦点的盛京,自然是东北首屈一指的人口集聚中心。清兵入关后迁都北京,沈阳随之成为陪都。

民国时期,出生在奉天的张作霖以此地发家,统领了名噪一时的奉系军阀。张氏帅府,就在沈阳故宫旁边,显示了旧军阀对封建皇权“家天下”思想的继承。

沈阳其时作为东北的第一大城市,历经民国、“伪满”时期的发展,已然成为与上海、天津、汉口并驾齐驱的大都市。

这,就是沈阳


▲奉天大帅府

沈阳也曾迎来过一次工业化大潮。

这对所有东北人来说,实在是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一段记忆,因为它塑造了东北国有经济大工业化的漂亮名片。

“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的标签,让这座城市瞬间万众瞩目。沈阳用突飞猛进的重工业发展,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支撑起了大半边天。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在《沈阳:1949》中曾经这样介绍:“日本和德国败亡之后,东北这个地区就成了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的第四大工业区”。

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

苏联经济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其本质却是必将造成经济运行僵尸化。建国后,东北就像苏联的影子,除了数量上的增长,质量越来越差。

现在提起东北,往往令人想到破败的重工业,成群的下岗工人。经济体制的僵化,形成了观念的保守,共同导致了目前东北的困局。

这,就是沈阳


▲沈阳的铁西区是著名的重工业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南方民营企业的崛起,东北衰落之象就立即暴露了。

当年与华盛顿媲美的长春,当年与巴黎称为姐妹城的哈尔滨,世界闻名的工业地带东方鲁尔沈阳,以及完全由德国规划设计的大连,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沦落为国内二三线城市。

时至今日,苏联和东欧的斯大林模式已成为历史,但东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留存着那种文化氛围。

有网友也把沈阳戏称为“沈阳格勒”。

或许我们可以构思出这样的场景:“一到冬天,我们就分外怀念东北的城市:沈阳格勒、鞍山斯克、抚顺斯克、圣长春堡、哈尔滨沃斯托克……”

这,就是沈阳


这座城市经历了足够多的阵痛和磨炼。

中国城市普遍有“往上查三代,都是农村人”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在沈阳却并不成立。

在新中国成立时,沈阳就已经是人口百万的大都市了。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只有10%的城市化率,而东北已经达到50%。尽管长期稳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得整个区域的城镇化率常年没有变动,但这种平衡的节奏,也形成了持久、成熟、稳定的城市生活方式与都市文化传统。

于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除上海外,就是东北以沈阳为首的大城市在引领潮流。从中山路东头一直走到中山广场,一路沿街的酒吧、咖啡馆和洋房等,颇有大上海淮海路的风貌。

对于众多住在工厂宿舍区的工厂子弟来说,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品质的想象,就像工人宿舍的筒子楼一样,空间狭小,但并不贫乏,有着对生活的讲究和追求。

这,就是沈阳


▲沈阳中山路欧洲风情街


而90年代的下岗潮,则是几十年计划经济国有工业企业的终结。

沈阳作为辽中南工业城市群的核心,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轨,让这座城市经历了足够多的阵痛和磨炼。

90年代末的春晚上,当黄宏在小品中说出“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的台词时,这座城市里的工人无比愤怒。

对于工人下岗这件事情,我始终笑不起来。

时代的洪流注定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只会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轨道奔波向前。

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工厂子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也开始纷纷走出工厂,奔向外面的世界。

我小时候生长在部队的幼儿园,非常理解长年累月的军事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活模式下,工厂子弟们那种对外在世界自由氛围的强烈向往。

这,就是沈阳


▲沈阳防爆机械厂倒闭后,工人领取救济金证


有单位的沈阳人是幸福的,如果连单位都不存在的话,每个沈阳人就会变成彻底孤独的原子。

好在,今天的沈阳,依然是中国集体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像它这样规模的大城市更是绝无仅有。公有部门仍然雇佣着沈阳 42.9%的从业人口,其中国有经济占比 57.9%,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因为沈阳在东北是个人口“抽血机”,所以比起东北多数城市,沈阳年轻人不少,但它抵挡不住北京这种超级人口“抽血机”。

当然也有年轻人愿意留在沈阳。直到最近,我还在不时听到某某人花几万几十万托关系让孩子在体制内就业的故事。

这些愿意留在沈阳的人真是热爱这座城市,比如我听说一个家人花了十几万,让孩子得到了一份在高速公路收费站收银的工作。

见过了大风大浪的沈阳人是达观的,靠退休金过活的,生意做得不小的,都有一种看开的淡然态度,用“混”字来指代生命和时间的流逝。

他们脸上不再有激动的表情,从他们嘴里也听不到什么新闻。

这,就是沈阳


其实,沈阳人是有工业城市性格的。

要说沈阳这城市,“一宫两陵”、张作霖帅府什么的是给外人看着玩的(我们沈阳人真这么想的),深深植根于沈阳人心中的,是挥散不去的工业情节。

比如形式上对于高、大、全的向往,和对于国家感召的期待,父母那辈人都是在工厂呆过的,对于集体的概念深入骨髓,投射到我们身上就是: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进大企业,做大事业,开大买卖。有些外地人来沈阳做小买卖发了财,觉得沈阳人眼高手低,其实不是那样的。

工业城市性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相信国家,相信人。沈阳大概是最喜欢把市长挂在嘴边的城市了,随便一个出租司机或者遛弯的老人都能跟你说点市长的政绩,记住的全是市长的好。

小的时候去铁西,看路边的溜直的工厂大烟筒,一刮风黄沙漫天的,后来铁西工业区改造,大工厂都搬走了,老爸老妈路过后来新盖的整齐的楼房,总跟我提起以前这是什么工厂,那是什么工厂,满脸兴奋,在他们心中,工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切,现在我给人打工写东西做设计,他们总觉得不务正业。

这,就是沈阳


在我看来城市越来越好,他们倒觉得失去的更多。

这是很大一部分老沈阳人心头的酸楚,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付出青春无悔,当他们老了,好像得到的不如期待,沈阳的房子每平米7-8000元,老爸老妈总觉得是外地人买走了房子把房价推高了。

因为他们始终觉得国家政策的力量是毋庸置疑和值得期待的。

沈阳修建地铁一号线的时候,施工过程中把我家小区后面的路面围住了,上下班很不方便,有时候地上下还有震动,我不耐烦想打电话投诉,老爸说,咱个人利益得放下,是暂时的,国家利益为大,地铁修好了方便好多人,这是他们内心的写照。

几年以后,出去到外面转了一大圈,再回看自己生长这座城市,确实有很多发展上面的问题,包括城市建设方面的,沈阳人都毫无疑问的觉得沈阳是大城市,建什么东西只希望建得越快越好,越大越好,有时候会忽略了细节。

大学时候做的社会课题考察,我就写了沈阳城市里的“粗线条”规划,马路越来越宽,楼越盖越多,但细节上总有遗憾,这段马路牙子不平,那边丢个马葫芦(井盖)之类的,还是那句话,工业城市性格,没人愿意在意这种细节。

说了这么多,也无外乎是沈阳人为沈阳本身找些性格的来源出处,因为在这生长,可能体会的更多。这里有东北人独特的性格特点,也有一座后工业城市赋予的特殊情怀。

当然,现今的时代是一体化的时代,城市的个性被一点一滴的抹杀了,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小时候司空见惯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形式化的标签。

八王寺汽水喝起来也不是那个味道、铁力发面包吃不到了、杜大胡子餐馆更是不见踪迹,大学那年,中国足球在沈阳五里河世界杯出线,我跟老爸骑着摩托环城,皮鞋都骑丢了,痛快之极,那时候,没人会合计明天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这,就是沈阳


走在沈阳街头,某个瞬间,你会觉得自己就像行走和生活在世界的虫洞:20世纪诸多的历史断面,会在行走于沈阳的某个夜晚发生神奇的交汇。

你可以在这里的方盒子的居民楼旁边,偶尔看到沙俄时期的建筑;你走过的大街,两旁种着日本赤松;“伪满”时期的办公楼散发着别样的旧时代气息;在二人转小剧场的旁边,80年代风格的交谊舞厅依旧营业。

从这种意义来说,沈阳是全球都市的中心。

这是一座怀旧的城市。

埋藏在城市地铁里的城市宣传画,展现的并不是新城区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拆迁前的五里河体育场旧照,以及计划经济时期铁西广场的航拍。

有多少辉煌,就有多少怀念。

这,就是沈阳


沈阳因何而迷人?

对于生活在90年代之前的人来说,记忆中一切怀旧的元素,都与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贴切,能带你进入一场时光穿越的旅行。

在铁西区的老工人宿舍区穿过时,我总想起童年时走过部队家属大院的场景:月朗星稀,林荫道上人的影子忽明忽暗,走过苏式红砖楼,能听到女人唱着歌谣哄孩子入睡。

这,就是沈阳


对这座城市印象最深的地名,还是青年大街

这是沈阳仅有的两条地铁交叉站的名称,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街道。

这个名字充满朝气,让人想起一部老电影《青春万岁》。

最终,褪去浮华,你会发现沈阳这个城市依旧是真诚的,真诚得足以抵御无情的时间,就像曾经发生过的那样。

这,就是沈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