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城市——臨河城

前幾天聽說縣文物局的人在我們村東邊的地裡勘查古臨河城的遺址,不由的想起從小到大聽到關於臨河城的故事傳說。最早聽到臨河城的故事是我剛上學的時候,我們村比較小,當時學校只有三個老師,學校的校長也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一個已經教了村裡兩代人的老人給我們講述了關於村子的故事。當然只是故事,內容更多的是杜撰出來的,但對於那時候的我們確實最好的文化啟蒙。

關於這座城市為什麼會消失,一直有很多版本,但是最神奇的還是張公背張婆 黃河淹臨河的傳說:“ 相傳,當年臨河城的人比較尖酸刻薄,為人不厚道。時間一長,方圓幾十裡的人都說臨河城裡沒好人。一天,有位道人化裝成賣油翁來到臨河城賣香油,有人來買油時他故意裝糊塗,總是多給人家幾兩香油。消息傳開後,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爭先恐後地來他這裡買香油,買油的人看到自己多得了香油也都跟著裝糊塗,誰也不作聲,一個個高高興興提著香油回家了。有個名叫張公的老漢也買了一斤香油,他回到家一過秤發現香油多了二兩,他的老伴聽說後馬上讓張公和她一起找到賣油翁,把多出的香油退了回去。賣油翁看到張公老兩口都是實在人,就用手指著不遠處的龍王廟對張公說:“臨河城即將大難臨頭,你們一旦看到龍王廟門前的石獅子眼裡出血就趕緊往城外跑,跑得晚就沒命了。”

消失的城市——臨河城

賣油翁走後,張公天天到龍王廟看石獅子,並將賣油翁的話告訴了大家。可是別人聽了以後都認為張公的腦子出了毛病,誰也沒把他的話放到心上。有個無賴看到張公每天去看石獅子,他為了耍弄張公便找來豬血抹到石獅子的眼上。張公看到後以為石獅子眼裡真的出了血,趕緊跑回家去叫老伴和他一起往城外逃命,他邊往家跑邊對鄉親們大聲喊:“大難來了,快跑啊!”別人還以為張公瘋了,就連張公的老伴也不願離開家。無奈之下張公背起老伴就往城外跑,等他揹著老伴跑出了臨河城再轉身一看,臨河城已變成了一片汪洋”。這是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這也是我們最早的思想品德課,每年三月十五臨河會,更是小時美好回憶。

如今的浚縣廟會仍有傳統的社火表演節目《張公背張婆》,節目中的故事就是取材於我們當地民間關於水淹(臨河坡)臨河縣的傳說。

當然故事只是故事,據正史記載臨河城從公元529年建城到公元1189年毀,有近700年建城史。

《浚縣誌》中記載:“臨河縣,古東黎縣也。”又載:“臨河城,東漢黎陽縣地,武帝封魯共王子賢為臨河侯,邑於此。以南臨黃河故名臨河。金大定二十九年沒入黃河水患,城廢。”

臨河縣的前身為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鎮臨河村南),早在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將原黎陽縣分成了黎陽和東黎兩個縣,屬黎陽郡。北齊年間,東黎縣的建制被取消。

隋開皇六年(586年),又於原東黎縣所在地成立了臨河縣。

之後,史書中對臨河縣也有記載,北宋時期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公元983年)的《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七中簡單記載了臨河縣的沿革: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間公元525年-公元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領縣三:黎陽、東黎、頓丘,此(臨河縣)即東黎也。”書中還記載了臨河縣的得名,“南臨黃河為名”。但奇怪的是,北宋之後的史書中,有關臨河縣的記載越來越少。北宋滅亡後,黃河以北包括臨河縣在內的大部地區已在金朝的統治下。

元末政治家脫脫編纂的《金史·地理志》中,無論是開州還是大名府,都沒有臨河這個名字。因已無法有效行政,南宋史書的地理志中更是極少記載黃河以北州郡的情況。也就是說,金朝時取消了臨河縣。取消臨河縣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臨河城被屢屢氾濫的黃河水沖毀了。

歷史上,古黃河從今天浚縣南部的新鎮鎮進入浚縣後一路朝東北方向奔騰了上百里,然後由浚縣善堂鎮出了縣境。這條被炎黃子孫稱為母親河的滔滔大河流到哪裡,就讓哪裡沐浴著文明之光,黃河流域因而又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

臨河城緊鄰古黃河,交通便利,易於通商,又有著充足的水源,土地肥沃,莊稼豐收,不難想象,古時臨河城一片繁華的景象。

消失的城市——臨河城

在浚縣廣為流傳的一段順口溜:“6架山,3條河,大小32處坡,西有火龍崗,東有大沙窩。”裡面所說的“大沙窩”就是作為母親河的黃河給浚縣留下的“胎記”。“大沙窩”面積廣闊,在浚縣東部及東北部連綿不斷,且歷來盛產花生和紅棗,讓世世代代的浚縣人享用不盡,這也是母親河對這片土地的恩賜。

沙壓臨河

黃河頻繁決口和改道給黎陽大地帶來的創傷,以及浚縣人與黃河水患進行的抗爭一次次被記入史冊。浚縣黃河故堤從前稱萬年堤或大金堤,取其堅不可摧之意來激勵人們戰勝黃河水患的信心。為防水患,浚縣人曾在萬年堤(大金堤)“全藉林木固護堤岸,其廣行種植,以壯地勢。”而且,又在大伾山上“鑿大石佛以鎮河”,祈求永保黃河平安無事。

浚縣大伾山上著名的大石佛也稱“鎮河將軍”,是後趙時期為遏制黃河水患由皇家動用國庫銀兩修鑿而成的,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鎮河將軍”的腳下曾經就是波濤翻滾的黃河,當年的黃河水患頻仍,令古地黎陽的百姓苦不堪言。後趙的石勒接受了高僧佛圖澄的主張,動用財力物力在浚縣大伾山修鑿大石佛,試圖得到神靈保佑鎮住黃河水患。

然而,大石佛雖名為“鎮河將軍”,但面對黃河水患也是“手足無措”。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黃河大決口讓當時的臨河縣成了一片澤國,從此臨河城在黎陽大地上徹底消失了。 洪水肆虐期間上游的泥沙隨洪水滾滾而來,在臨河大地上淤積,因而又把當年的水災稱為“沙壓臨河”。

消失的城市——臨河城

金明昌五年(1194年)金兵南下,南宋的杜充掘開黃河大堤以洪水阻擋金兵,使得黃河從此向南改道而在浚縣斷流。”今天,滔滔黃河與古臨河城已不復存在,而“鎮河將軍”大石佛仍然散發著古代宗教文化的魅力。

故城遺址

臨河縣城遺址位於浚縣善堂鎮白毛邢方村的北面(臨河村南)。地處這片空曠田野上的臨河城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000米,遺址被善堂鎮的白毛邢方村、臨河村、郭家營村、和灣子村等多個村莊包圍在中間。

臨河城遺址上散落的麻將色子特別多,體積比玉米粒略大一些,全是用白瓷做成的。以前一到下雨天,被雨水沖刷後的麻將色子白花花地暴露在臨河坡上。村民們說,相傳當年臨河縣的人愛賭博,這些麻將色子有可能是當年的賭場留下的。也有村民對記者說,賭場再大也用不了這麼多色子,可能這裡從前有加工色子的作坊。

臨河城遺址現在成了一片開闊的耕地,耕地裡到處都是唐宋時期的磚頭和瓦片,這些年來村民在種地過程中將揀出來的磚頭和瓦片棄置在田間地頭,成堆成片隨處可見。聽說多年前村民在臨河坡上平整土地時,曾挖出過唐代“開元通寶”,宋代玉石佛像、白瓷碗、玉石香爐等。

之前村民打井時在距地面10米以下發現一座古墓,出土的墓誌表明墓主人為當年臨河縣人氏。此前,在打井或翻地時也多次發現過古墓葬。上世紀70年代,臨河城遺址上有塊地多年種不出莊稼,村民在對這塊地進行深翻時挖出一通八稜經幢,經幢為青石製成,高約1.3米,直徑約0.5米,出土時已殘缺不全。與經幢同時出土的還有兩隻石獸,石獸和經幢出土後一直被棄置在一戶村民家院落的一角。奇怪的是這兩隻石獸中,一隻石獸有頭無腿,另一隻卻有腿無頭。有可能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柴榮大興滅佛之風,在臨河城遺址上出土的經幢和石獸殘缺不全,可能是被毀於那個時代。

臨河城遺址現在被稱為臨河坡,而在20多年前人們還叫它臨河泊,臨河泊是當年黃河決口時在臨河城遺址上衝刷出來的一條深溝,當地人習慣稱這條深溝為“長坑”。時過境遷,後來臨河泊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到了1975年前後臨河泊全面乾涸,當地村民將其平整為耕地,於是大家改稱它為臨河坡。從前,臨河泊雨水充沛,空氣溼度大,當氣溫劇烈變化時容易在臨河城遺址上空形成透鏡效應,從而出現海市蜃樓的奇觀,也就是老輩人常說的“臨河城六十年一現”,不過現在人都沒見過。

希望這次文物局能找到古臨河城的遺址,能夠解開我家鄉的歷史的神秘面紗,讓更多的人瞭解它。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浚縣臨河古城”,瞭解更多關於這座消失的城市。

消失的城市——臨河城


消失的城市——臨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