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全文共3876字 | 閱讀大約需10分鐘


自從當了媽,感覺滿世界都在“雞娃”。

前有上海幼兒園小朋友面試簡歷震驚全網,後有才華橫溢的海淀媽媽和財力雄厚的順義媽媽各群刷屏,時不時還有豪華高配版的家委會自薦信讓廣大父母默默汗顏。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注:圖片節選自上海某兒童幼升小簡歷,看過的家長一定印象深刻,因為這份15頁PPT簡歷不僅排版清晰,邏輯順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注:圖片節選自上海某小學家長微信群,家長們進行家委會競選自我介紹,名校名企應接不暇


電影,新聞,各個渠道林林總總的信息讓我們知道,雞娃並不是我國特色,日本,韓國,美國,印度……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注:圖為印度電影《起跑線》截圖,電影中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


於是,我認真的查了一下“雞娃”這個詞。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一查不知道,查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不僅有雞娃,還有各種“蛙”: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種類也很多,例如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

素雞:雞血級別的素質教育,比如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統統包含,還有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更一對一的課程。

感覺老母親已經OUT了,這實在是太南了……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為啥現在好像全世界都在雞娃?

這屆爹媽,孩子一出生就要考慮幼兒園,小班開始考慮學區房幼升小,小升初的選拔讓無數家長競折腰,中考高考就更不用說了,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那麼火爆就是因為實在是太貼近真實生活……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注:圖為《小歡喜》截圖

從前孩子們放學後自由玩耍泥巴彈珠相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曾經佛系的父母,隨著孩子接近學齡期,紛紛早已忘記當初的瀟灑,開始關注學區房和升學率。

從前的“散養”,早就成了一種奢望。


為啥呢?

其實也不難理解。

大家都想讓自己的下一代過上“更好的日子”。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父母越傾向於“雞娃”,因為教育回報率相對也會越高,孩子通過努力“改變命運”或者“突破階級”的可能性越大。

而貧富差距越小的國家,父母則越傾向於採取“放任型”的養育風格,因為在這些國家,你雞娃或者不雞娃,最後孩子們長大之後的生活水平相差並不會很大,那也就沒有了雞娃的必要。

那麼我國目前的貧富差距情況如何?

世界上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程度的國際通用指標是“基尼係數”,這個指標介於0~1之間,0代表著“最平均”,而1則是代表的是“差距最大”。

也就是說,此基尼係數值越大,那麼該國家的貧富差距就越嚴重,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

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我國基尼係數為0.4670(但世界銀行的數據則顯示,2016年中國人均財富基尼係數已高達0.789)。

從下圖也可以看到,自2000年我國的基尼係數突破0.4的警戒值後一路飆升,部分年份在0.5邊緣徘徊。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1995年-2017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


再來看看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1978年-2017年不同行業人均工資情況

人均工資最高的行業,這幾年都以金融和計算機行業為主,2017年達到13.3萬。

其實這個數字在現在的互聯網從業者看來已經過時很久了,某鵝廠員工的平均月薪超7萬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

當然,這些行業也都是知識密集或資本密集型行業。

而人均工資最低的行業,最近30年來幾乎都是農林牧漁,一方面農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另一方面,這些行業更多是勞動密集型。

隨著時間的推移,收入最高的行業,和收入最低的行業,差距越來越大。

這還僅僅只是收入差距,沒有統計投資等其他渠道和方式帶來的財富積累。


所以,說到這兒,其實大家都清楚,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事知識密集型、附加值更高、投入產出比更高、收入更高的行業,而這些隨之帶來的除了物質水平的提高,還有社會地位的提高認可,再下一代的生活環境的改善等等。


那麼,既然“雞娃”不可避免,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更好的呢?


近年來也有許多心理學研究關注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與教育參與情況,也正是這些研究不斷的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孩子教育的認知侷限。如果註定要“雞娃”,那麼,至少下面這兩個誤區我們要避開。


誤區一:陪伴時間越久越好

似乎現在的主流育兒觀念都特別強調父母對孩子“足夠的陪伴”。

有錢又有閒,是每一對父母追求的終極目標,大量的職場媽媽也常常因為自己無法對學校老師的需求“隨叫隨到”、“陪孩子的時間有限”感到愧疚和自責。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越來越全能,越來越累的超人媽媽們

但是2015年發表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一篇研究顛覆了我們對於“陪伴”的認知。

這篇名為《Does the amount of time mothers spend with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matter?》的論文報告的是一項聚焦“親子陪伴時間”這個主題進行的全美範圍的縱向調查研究,從1997年開始歷時18年完成。調查分別在孩子們3-11歲及12-17歲兩個階段考察並記錄每個孩子父母對陪伴時間、陪伴方式以及孩子的學習成績、情商等表現,再進行分析。

報告的研究結論告訴們:

母親陪伴孩子時間的多少與孩子的成長結果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

相反的,當母親處於壓力、睡眠障礙、罪惡感與焦慮的狀態中時,對孩子的陪伴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特別是當媽媽因為無法同時兼顧工作和孩子時產生較大壓力、焦慮和痛苦時,孩子會更多出現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甚至呈現出更低的數學分數。

而與此同時,父母的社會地位資源,如母親的教育、家庭收入和家庭結構,與一些結果相關: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孩子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呈正相關,家庭收入與孩子的數學成績呈正相關。

(這也正應了“雞娃先自雞”那句話)

最後,研究者們給出的建議是:

1、媽媽們可以放鬆一些,不要總覺得孩子小,自己就一定要給予多高密度的母愛,尤其是自己已經筋疲力盡的時候,更要學會給自己鬆鬆綁,硬扛反而適得其反;

2、除了父母本身的陪伴,經濟和社會資源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重要,母親和家庭非常需要得到這方面更多的支持,來給孩子更有效的陪伴。


這並不是否認陪伴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的狀態對於陪伴的質量和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也慶幸我們活在這個信息和資源的獲取效率不斷提高、獲取難度不斷降低的時代,很多父母都可以藉助非常多的社會公共資源打破自身能力和認知的侷限,給孩子更廣闊的世界。


誤區二:對孩子的教育參與越多越好


我相信,所有“雞娃”的父母都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認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不管不成器”,都希望通過自己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和參與給孩子一個更好的起跑線。

確實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參與的確是改善兒童學業成績及教育成果的關鍵因素,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的關係,而且這種參與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社會經濟地位、種族和其他因素的差異

早在1995年就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的參與會提高孩子在學業上的自我效能感、內在動機和社會自我效能感,而這些會提高孩子的成就。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重視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孩子就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更有動力去學習,在生活環境中也會更有自信。而且這種參與和努力,可以幫助孩子們突破和跨越父母所在階層,成為更優秀的一代人。

最近被各種花式調侃的“陪寫作業”的雞飛狗跳也是這種重視之下的場景之一。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但是,當越來越多心理學家開始對父母的教育參與進行更深入細緻的研究,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重視和參與行為對孩子的學業都是有幫助的。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育學教授William H. Jeynes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告訴我們:

父母的期望、親子溝通質量、父母教養風格確實會對孩子的學業有正向促進作用,但像檢查作業、出席學校活動等這類更加具體的參與行為卻與孩子的學業成績無關。


所以,大家可以稍微舒緩一下陪寫作業、檢查作業的緊張心情,也不必太糾結於一些具體事務的參加,而是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和孩子的溝通、相處等這些看起來不夠“顯性化”的方面。

很多研究都表明,和溝通、閱讀、參與行為等因素對比,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對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學習表現的影響更大。而且這種影響不止體現在當下,有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父母重視早期家庭教育,並且一直保持讓孩子上大學取得成功的強烈願望,這會對孩子的未來的學業產生非常顯著的積極影響。

我想,這大概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另一種解釋。

而養育風格方面,隨著兒童心理學知識在廣大父母群體中的逐步普及,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重要性,意識到一味的放縱或一味的控制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弊端。

但是,重視歸重視,過於重視導致焦慮就不好了。父母越焦慮,孩子也越容易焦慮,孩子的成績反而有可能越差。

那到底多重視才好呢?太左也不行,太右也不好,中間的這個度嘛,就要大家自己好好把握了,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自己什麼狀態是最佳的。


希望看完本文的老父親老母親們,少一些忙於工作陪娃時間少的愧疚感和陪寫作業的雞飛狗跳,多一些和孩子全情投入的快樂互動和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溫情時光。

你好,娃好,大家都好。


最後,有福利送哦~

掃碼即可免費參加數學能力測評

幾個小遊戲,益智有趣,還能給你和孩子做數學啟蒙帶來啟發~

這個研究和測評,是中山大學心理學系腦與認知發展實驗室正在開展的,主要研究兒童早期數學能力發展及父母對兒童數學教育參與情況,通過小遊戲和問卷的方式進行。

參與者們完成這些測評後可以看到孩子和家長在各項認知能力上在同齡人中所處的相對位置,也能get到各個遊戲的具體解讀純科研,無商業,免費(限3-6歲兒童及其家長)。

您可以直接複製該網址進入測評:http://h5old.mybcdlab.cn/

如果註定要“雞娃”,至少避開這兩個誤區

參考文獻:

[1]Milkie, M. A. , Nomaguchi, K. M. , & Denny, K. E. . (2015). Does the amount of time mothers spend with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7(2), 355-372.

[2]Jeynes, W. H. (2005).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to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Urban Education, 40, 237–269.

[3]Jeynes, W. H. (2010). The salience of the subtle asp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ing that involvement:Implications for school-based program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12, 747–774.

[4]Froiland, J. M., Peterson, A., & Davison, M. L. (2013).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parent involvement and parent expectation in the USA.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4, 33- 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