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北協和”的故事,要從一個富二代說起,這個富二代就是小洛克菲勒,它的爹就是大名鼎鼎的老洛克菲勒。

老洛克菲勒,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美國現代商業史上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被稱作billionaire(十億美元富豪)的人,

通過對石油的壟斷性經營建立了鉅額的財富,但鉅額的財富並沒有使他快樂,晚年的他深深陷入了憂鬱。

他的好友兼個人顧問弗里德里希·蓋茨(有宗教工作經歷)給他建議了一條道路:將錢捐出去,並且用他經商的天才,去運作他捐出去的錢,讓他的錢對世界真正產生看得見的改變和推動。

老洛克菲勒對朋友的話言聽計從,捐掉了大量的錢,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第一個現代慈善家。他捐掉了大量的錢,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他還捐資創辦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這成為他活著時所從事的慈善事業的一個標誌性成就。

老洛希望他的錢不僅施惠於美國,也能施惠於任何他願意投向的地方。

而早在1895年,56歲的約翰開始逐步引退時,把自己的事業交給他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這就是歷史上的小洛克菲勒。

小洛克菲勒正直、善良,從未染指富家子弟的壞習慣,因而成了老洛最為鍾愛的兒子。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但是,小洛克菲勒有一個與中國有著深遠源遠的愛好——收集瓷器。

從青年時代起、小洛克菲勒就經常去百貨大亨本傑明·奧特曼家串門,他家裡經常擺放著一些精美、華麗的中國瓷器。

從那時起,小洛深深地愛上了清代瓷器和瓷國,不能自拔。

有句話,叫愛屋及烏,因為喜歡中國的瓷器,小洛也格外關注中國的情況。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早在1902年,小洛資助過的一個宗教團體,就給他帶來了他所關心的中國的最新消息,這個團體在中國考察,看到了一個古老的社會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

而彼時的中國,剛剛經歷過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正處在劇烈變動中。

他們認為教育和社會改革,對於世紀之交的中國是很重要的。

1906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賈森又告訴他,應該在中國及早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一所完全無教派的,有著最高理想和最大寬容的大學。”

賈森的想法,讓想在中國幹一番大事業的小洛十分激動。此時的中國,從行為方式到思想觀念,正處於深刻的變革之中,同時又正向西方開放,不斷吸收新事物。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小洛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老洛拿出一大筆錢,讓他再派團前往中國考察。1909年,考察團遞交了報告:

西方大學所體現的科學理性可以解中國現代化成功之謎。但辦一所像芝加哥大學那樣的綜合大學,由於種種條件限制行不通,建議轉向醫學。

因為醫學正好是科學與教育、改造社會與改造思想的結合點,又是中國人民迫切需要的,特別是在政局動盪不安的中國,醫學最沒有爭議。

1914年,小洛派出第二個考察團,重點考察中國的醫學教育現狀。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這個考察團走訪了中國十幾個城市和幾十家醫院,寫成了一份名為《中國的醫學》的報告,報告中有兩種看法:

一種主張標準低一些,以適應目前需要,另一種則主張從長遠利益出發,辦高標準學校,培養頂尖人才,將來佔重要的領導位置,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考察團建議採納後者,當時的中國,突破持續多年的教會教育十分必要。因為教會從底層推動教育是極度愚蠢的。頂尖的教育才是需要的。將頂層的人教育好,由他們教育層次低一些的人,再依次向下,這樣才能推動教育的發展。

次年,第三個考察團又來到中國,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考察。三次考察的結果,讓小洛下定決心:在中國的文化之都北京,創辦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於一體的高標準醫學院。

於是,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出資,購買了“北京協和醫學堂”,將其定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下設一個臨床醫院協和醫院。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這裡的北京協和醫學堂,則是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在北京合作開辦了一所協和醫學堂。

為了符合協和醫學院當初定位的高標準,小洛的團隊煞費苦心,幾經周折之後收購了豫王府舊址,並聘請了計過哈佛醫學院的著名建築師柯立芝主持規劃協和醫學院的建築工作。

而柯立芝為豫王府中國建築的壯麗所迷倒,於是決心修改自己原先的設計稿,打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群建築”。

在外觀上,柯立芝保留了許多如“拱頂”和“琉璃瓦”這樣的中國元素,而建築內部,則是一水兒當時最為考究的西式設備,連水汀管、門鎖、抽水馬桶都是從美國運來的。

四大王炸天團的前世今生之“北協和”

而這樣的高標準的設計和建造的成本銷是遠遠超出了預算。協和醫學院的建築預算本只有100萬美元,到1919年底,建設學校的所有費用竟已達到750萬美元。

但是,小洛對設計中的中式建築細節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堅持要求柯立芝要“不惜一切代價”地完成,更要求建築師“不惜一切代價”建造一所最好的醫學院。


1921年,協和醫學院建成,小洛從美國乘船航行了一個多月,趕來出席開幕典禮。開幕典禮上,中美兩國政界、科學界、教育界要人齊聚,時任總統徐世昌派來顏惠慶代表其發表演說。

於是,開幕典禮瞬間成為北京傳誦一時的文化大事件,當時任教於北大的胡適,在日記中提到協和醫學院的典禮:

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

然而,協和醫學院的設計與建造的高標準,只是開始而已,真正的高標準,體現在對學生的選拔和培養上。

為了選拔和培養最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協和規定,正式入學前需先讀三年預科,這一要求比同時期的美國還多一年。

協和預科的課程涵蓋了英語、歷史、人文,這些預科課程需被安排進綜合性大學學習。然而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能夠滿足協和預科課程的大學。於是,小洛又不得花費巨資資助當時的燕京大學等學校,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

於是,協和的醫學預科生,必須用整整三年的時間,在燕京大學的課堂裡,聽梁啟超的弟弟梁啟雄講《史記》,聽聶崇岐講《中國通史》,聽沈乃璋講《普通心理學》,聽趙承信講《社會學基礎》。

結束醫預科學習後,學生並不能直接升入協和醫學院本部,而需要通過入學考試,並參考預科時的各門成績和老師的推薦語。

這裡的考核不僅僅是書面考試,還包括了教授對學生的實地考察,為考察學生,教授請考生到家吃飯,邊吃邊談,談家庭、志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等,

一律用英語對答。教授在此過程中,瞭解考生的舉止、言談、表達和英語會話能力。

嚴格的選拔和的高標準的教育,使得協和成為了成為中國最早、最現代化的醫學院和醫院,培養了如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頂尖名醫,為日後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種子和骨幹。


而協和也成為當時亞洲醫學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標準。不僅對中國現代醫學影響深遠,而且對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也都帶來了推進作用。


1929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30年,協和醫學院獲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立案。

1949年9月,複稱北京協和醫學院。

1950年學校停止招生。

1951年,北京協和醫院也被收歸國有。

至此,洛克菲勒基金會,停止了最後一筆撥款,負責建造和運營協和醫學院的機構也有序的離開了中國。


美國時代週刊記載:

洛克菲勒家族從資助協和醫學院開始的十年內,洛克菲勒基金會花費了將近8000萬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禮物是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截止到那時,用於協和的共計1000萬美元,比用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700萬美元還多。據1956年統計,最終,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總計投入超過了4800萬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