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怎麼看?

文丨 康成文

提要: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對我國經濟短期及宏觀經濟運行的衝擊明顯,但疫情也進一步助推了現代數字經濟的商業模式及其市場的發展。疫情後的經濟走向將主要體現在復工復產、促進消費、對外經貿調整、數字經濟發展四個方面,其走向更多地取決於政府相關政策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只要疫情後的政府政策適時得力,就有可能挽回疫情導致的經濟失速。

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怎麼看?

中鐵四局工人在滁寧城際鐵路二期工程二標項目鋼筋加工車間施工(2月15日攝)。新華社發(韓新亮 攝)

一、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系列的疫情防控措施,給我國短期及宏觀經濟運行帶來了明顯的影響,導致我國經濟活躍度下降。

從需求端看,受疫情影響最大的2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率同比下降2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農戶)同比下降24.5%,進出口總值累計增長率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17.2%、進口下降4.0%,進出口額自2012年2月份以來首次出現累計貿易逆差71億美元。從供給端看,2月份,由於延長了法定節假日而減少了工作天數以及延遲了工業企業開工,導致春節後企業復工率的不足,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率同比下降13.5%,服務業生產指數累計增長率同比下降13.0%。

在價格方面,受春節錯位和疫情雙重影響,2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3%,其中,“食品菸酒類”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最大,同比上漲15.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6%;而交通和通信類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衣著類、居住類、生活用品及服務類、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以及醫療保健類的居民消費價格均同比明顯下降。2月份的工業企業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工業企業購進價格指數也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燃料和動力類、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化工原料類、木材及紙漿類、其他工業原材料及半成品類、紡織原材料類的購進價格指數均同比明顯下降,化工原料類和紡織原材料類的降幅最大;而黑色金屬材料類、建築材料及非金屬類以及農副產品類的購進價格同比漲幅顯著,其中,農副產品類的漲幅最為顯著,同比上漲7.3%。綜上,在價格指數的波動中,除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菸酒類”的消費價格和工業企業“農副產品類”的購進價格指數明顯上漲外,其他價格指數均下降。

作為經濟供需因素變化的綜合體現,2月份中國綜合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28.9%、同比下降23.5%,這意味著疫情及其防控措施使經濟活動受到顯著衝擊。

但與此同時,疫情也進一步推動了在家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電子商務以及電子遊戲等現代數字經濟的商業模式及其市場的發展,而支撐這些產業商業模式發展的原動力就是5G等信息通信技術(ICT)的不斷成熟。據統計資料顯示,2月份“吃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累計增長率同比增長26.4%;2月3日以來,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2億上班族在線開工。根據在校學生數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崗員工數來推測,約有2.2億學生在接受在線教育,7000多萬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崗人員利用網絡設備在家辦公。

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怎麼看?

在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碼頭,工人操作機械設備吊裝集裝箱(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二、疫情後我國經濟的走向

一般情況下,“春節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CPI的增長。但是今年的“春節錯位”和“疫情防控”疊加,致使諸多企業停工停產,社會需求收縮,實施疫情防控措施之後的工業品價格增速由正轉負,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出現下滑。應該說,在疫情影響下的以食品價格為中心的居民消費價格的整體上漲是短期的、不可持續的,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恢復正常,自然會得到抑制。

疫情後我國的經濟走向,主要體現在復工復產、促進消費、對外經貿調整、數字經濟發展四個方面。當前,疫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內企事業單位的停工停產等方面。由於停工停產,各產業生產減少,這些與基於疫情防控措施的消費需求縮小疊加,對我國經濟產生了短暫的負面衝擊。因此,只有加快實現“復工復產”,居民才能有地方消費,才能有商品、服務消費。就當前及疫情後的我國經濟的恢復及其走向而言,有序快速地“復工復產”是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和重要前提。

消費作為居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核心之一,由於其消費品(物品和服務)來源於社會生產,所以消費取決於生產。生產既決定著消費品的數量、質量和品種,又決定著消費方式。反過來,由於消費能夠形成市場並最終決定總需求,因此,消費對生產活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或限制性影響。從消費與生產的關係上看,“復工復產”對刺激居民和政府的商品性、服務性消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疫情後的促進消費僅僅依靠消費與生產的互動關係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基於貨幣、財政手段的消費刺激政策。

在疫情侷限在我國境內的情況下,疫情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是暫時性和階段性的。但是,考慮到目前疫情正在其他國家蔓延,今後的國際疫情,特別是不同國家的疫情治理政策,將通過對外貿易和國際分工等方面影響我國進出口,進而對我國經濟產生複雜的影響。因此,我國應在加快外貿企業復工復產步伐的同時,密切關注和掌握國際疫情的變化及各國的疫情治理政策,並正確評估全球經貿形勢及其變化,從而預防和處理好因國際疫情等外部因素的變化所帶來的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數字經濟方面,疫情促使人們將消費需求轉移到互聯網上,業已形成了網上購物、在線教育、視頻娛樂、在線醫療、在線銷售等龐大的數字經濟生態。疫情後,數字經濟將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從而影響宏觀經濟走向。經濟的數字化發展將成為疫情後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

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怎麼看?

1月27日,武漢市民和外賣代購小哥在一家盒馬鮮生店內選購商品。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三、應對措施及展望

我國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我國的疫情防控過程及成果已充分向世人證明了我國的制度優勢。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以及疫情後的經濟走向,更多地取決於政府的相關政策調控的方向與力度。

首先,疫情的發生具有突發性、間斷性和廣泛性,而克服疫情和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疫情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學技術。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醫療科技發展,同時認真總結好本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寶貴經驗,集中力量建立健全有效的國家疫情檢測及防控系統,以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的安定發展。

其次,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加快推動供給側各產業的復工復產,復工復產的首要目標就是恢復疫情前經濟水平,時值春耕季節,各級政府特別要安排好農業春耕生產。同時,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出發,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瞭解和掌握利用停工停產和復工復產機會進行產業調整的企業,並對其進行政策性支持。

再次,實施行之有效的刺激消費政策,應實施適時靈活的金融政策並增加適度的財政支出來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從而有效地擴大社會需求。2月末,在貨幣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到203萬億元,同比增長8.8%,貨幣流動性寬裕;企業信貸同比小幅回升(短期信貸大幅回升),企業得到了流動性支持。

對外貿易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雖然在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30%的今天,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替代我國在世界經濟鏈條中的作用,但在國際疫情複雜化的情況下,我國理應要做好外貿風險評估,特別要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使我國的對外經貿風險減小至最小。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佔總貿易額的比重已接近30%,已成為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新增長點,因此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後,結合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積極完善數字化人才培養機制,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產業的配套服務機制建設,確保數字經濟良好有序、深化發展,使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總之,疫情後我國的經濟走向更多地取決於政府相關政策的力度,需要政府的即時反應能力和適時的調控應對能力。疫情後,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將通過刺激生產和消費來影響今年後三個季度的經濟運行以及經濟增速。因此,既要抓好國內生產和消費內循環,又要協調好對外經貿合作外循環,使我國經濟的內外循環有機地相結合,從而有效地推動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要疫情後政府的政策適時得力,就有可能挽回因疫情失去的經濟失速。(作者系哈爾濱商業大學商業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